韓曉楠,孫書洪,2,馬文慧,薛 鑄,2
(1.天津農學院水利工程學院,天津300384;2.天津市農業水利技術工程中心,天津300384)
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在農業灌溉方面,合理開發利用微咸水資源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硅肥是水稻生長所需的第四大營養元素,能促進水稻根系發育,改變葉片形態、提高抗倒性、增加干物質積累。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探究其合理的硅肥-微咸水灌溉方式,對于開發利用微咸水資源,減輕土壤鹽漬化,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以及發展農業、種植業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應用意義。國外的一些學者采用2.4~4.8 g/L微咸水灌溉,在合理的田間管理下,棉花的產量較之前淡水灌溉反而有所增加[1]。在我國,通過開展微咸水灌溉,發現土壤中累積的鹽分有著明顯的下降,微咸水灌溉對鹽分可以起到一定的淋洗作用[2];而在微咸水灌溉的基礎上,通過施肥管理等手段可以進一步起到控鹽增產的作用[3]。目前在微咸水灌溉條件下,施加硅肥對水稻鹽分脅迫的緩解作用尚未有系統研究。因此本試驗通過開展試驗研究,探究不同鹽分脅迫下施加不同硅肥量對水稻生長性狀的影響,以期找到最佳水肥鹽調控方案。
試驗在濱海地區農業節水研究中心試驗站進行,地處北緯38°85′,東經117°21″,屬華北平原,地勢平坦。試驗地屬暖溫帶季風型氣候,全年降雨天數約為65~75 d,年平均降水量550~650 mm,降雨多集中在6-8月,降雨量占全年約70%左右。日照時數約為2 600~2 800 h,日照時間較長。在試驗基地內布設氣象站,全年對降雨及蒸發進行監測,水稻生育期內氣象條件見圖1。試驗地四季變化明顯,春季約70 d 左右;夏季長達90~110 d,天氣炎熱,風速較小;秋季約65 d左右,降雨集中,風速較小;冬季天氣寒冷,風速較大,平均風速為2~4 m/s,平均氣溫在10~13 ℃,多為西南風。試驗基地地勢平坦,0~60 cm 土層干容重為1.46 g/cm3。試驗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為11.9 g/kg,水解氮含量為55.4 mg/kg,速效磷含量為6.4 mg/kg,速效鉀含量為156 mg/kg,硝態氮含量為8.1 mg/kg,土壤pH值為7.93,見表1。

表1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Tab.1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圖1 2020年生育期內氣象數據Fig.1 2020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period
水稻品種選用“津原89”,采用田間小區試驗。水稻試驗測坑尺寸為1.2 m×0.9 m×1.0 m(長×寬×高)。每測坑栽插24 穴、每穴6 苗、行距30 cm、株距15 cm。試驗肥料統一采用尿素(N 46%),復合肥(N 24%,P2O520%,K2O 10%),硅肥(SiO2≥290 g/L)采用葉面噴施。在各生育期分別對水稻進行不同礦化度的微咸水灌溉,設置3 個微咸水礦化度處理(W1,W2,W3)和1個對照處理(CK),礦化度分別為3、4、5 g/L和0;設置3 個硅肥水平(F0,F1,F2),施肥量為0、6、12 kg/hm2,共12 種處理方式[4],每種處理方式3 組重復。試驗期間,對不同處理組的水稻均進行充分灌溉,試驗處理見表2。

表2 試驗處理設計Tab.2 Design of experimental treatment

表3 2020年施肥情況Tab.3 Fertilization in 2020
1.3.1 株高測定
選取各個不同試驗處理的測坑里代表性5穴,測量由土面量至第二高度葉尖與第三高度葉尖,取其平均值為該穴平均株高。
1.3.2 葉面積測定
水稻葉面積計算式為:

式中:k為修正系數,取0.75;L為葉片最大長度,cm;W為葉片最大寬度,cm。
1.3.3 水稻穗粒數測定
選取不同試驗處理的測坑里代表性5穴,數出每穗所結穗粒數,最終取其平均值。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根據服務性企業的數據,對利潤與市場份額在企業中兩者的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在企業的利潤中顧客的忠誠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重要因素。每爭取一位新顧客所花成本是維系一位老顧客的5-10倍;而維系一位老顧客給予企業的價值是開發一個新顧客所無法給予的。在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的二八營銷法則也表明,80%的公司利潤來自20%的重要客戶,企業經營利潤的最大來源是占企業顧客群體中20%的忠誠顧客的重復購買[2]。這些數據表明了忠實顧客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及提高顧客忠誠度的必要性。
1.3.4 水稻千粒重及產量測定
(1)先將樣本穗子的籽粒全部脫粒,然后用清水漂洗,將空秕粒和飽粒分開,沉入水底的是飽粒,漂浮在水面上的是空秕粒,分別撈出置于烘箱中烘干或太陽下曬干后,分別計數。
(2)飽粒數的計數方法。先稱取飽粒總重(精確至0.01 g),然后隨機稱取3個30 g飽粒,分別數記其粒數,求得飽粒平均千粒重,就可算得總飽粒數。
(3)結實率和千粒重。結實率為飽粒數占總粒數的百分率。千粒重為1 000個飽粒重量,單位為g。
(4)產量。在成熟期時,于每測坑隨機抽取5 穴進行取樣,測定其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每穗成粒數、千粒重等。此外,還統計每穗粒數、結實率及千粒重(選取1 000粒進行測定),并求出其理論產量[5]。
1.3.5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計算公式為:

式中:WUE為水稻灌溉水利用效率,kg/m3;Y為作物產量,kg/m3;I為灌溉用水量,m3/hm2,P為降雨量,m3/hm2。
試驗針對水稻全生育期,在各生育期對其生長形狀進行測量取樣,數據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 和SPSS 26.0 數據處理系統進行統計分析。試驗結果趨勢一致,重復性較好,以2020年的試驗數據進行分析。
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對水稻株高的影響不同,水稻植株生長環境的肥力水平影響著株高的發育,施加一定量的硅肥能整體促進株高的增長,進而影響水稻產量。由圖2(a)可知,水稻在全生育期淡水灌溉下,適量施加硅肥能明顯發現株高增加,而由硅肥施用量為6 kg/hm2增至12 kg/hm2時,株高反而由提高4.96%變成減少11.24%,說明硅肥在淡水灌溉處理下并不是一味的促使株高增加,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稻株高,在該灌水礦化度下,硅肥施用量為6 g/hm2最佳。由圖2(b)可知,在全生育期3 g/L 微咸水灌溉下,能發現硅肥的施用能使株高增長,少量的硅肥不能明顯促進株高的增長,當施加12 kg/hm2硅肥時,株高可提高14.51%,在該灌水處理下,說明硅肥能促進水稻株高增長。由圖2(c)可知,在全生育期4 g/L 微咸水灌溉下,水稻株高隨著硅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遞增趨勢,施加6 kg/hm2、12 kg/hm2硅肥比未施加硅肥的處理分別提高7.62%、20.00%,說明硅肥能緩解鹽分脅迫,促進植株的生長發育。由圖2(d)觀察可知,在全生育期5 g/L微咸水灌溉下,施加硅肥對水稻株高的增長無明顯變化,此時12 g/hm2的硅肥施用量已經不能抑制該礦化度下的鹽分脅迫,該礦化度能夠明顯抑制水稻生長,對其生理發育造成影響,施加硅肥已無法緩解其鹽分毒害。經過分析水稻株高在不同灌水礦化度下的變化情況,能夠發現硅肥在淡水情況下作用效果不明顯,而在鹽分脅迫下能夠明顯起到緩解作用,促進植株生長發育,但在重度鹽分脅迫下已無法緩解其鹽分脅迫對水稻生理損害。

圖2 不同水處理下硅肥對株高的影響Fig.2 Effect of silicon fertilizer on plant height under different water treatment
由表4可以看出在所有處理中,各個生育期對水稻株高的影響未存在顯著差異。在淡水灌溉水平下,施加硅肥,分蘗期、拔節期存在差異。在3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硅肥在拔節期對水稻株高有影響。在4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不同硅肥量在不同生育期對株高的影響有明顯差異,在灌漿期、成熟期差異尤為明顯,說明硅肥在該礦化度下作用顯著。在5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硅肥株高增長顯著的為拔節期、孕穗期,顯著性表現為F2=F1>F0,說明硅肥在該礦化度下作用效果不明顯。根據表4,分析施加硅肥在不同處理下各生育期的株高變化,表明施加硅肥在鹽分脅迫下作用效果明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鹽分脅迫,在不同的鹽分脅迫下,應調節適宜的硅肥量,才能促進水稻株高的增長,從而促進植株的生長發育,提高產量。

表4 不同處理下各生育期株高的變化 cmTab.4 Changes of plant height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水稻葉面積的大小是反映水稻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良好的葉面積指數有利于水稻提高光合速率,從而提高光合同化能力,增加同化物的積累,加快同化物的轉運,最終影響產量。由圖3(a)分析可得,在淡水處理下,施加6 kg/hm2硅肥比未施加硅肥的處理葉面積增長0.56%,而硅肥量為12 kg/hm2比未施加硅肥的處理葉面積反而降低14.86%,施加硅肥比未施加硅肥處理下的葉面積增長更低,說明單方面增加硅肥量不能保證其葉面積增加,硅肥在淡水處理中的效果并不明顯。如圖3(b),在全生育期3 g/L 微咸水灌溉下,隨著施加硅肥量的增加能促使水稻葉面積增加,當硅肥量為12 kg/hm2時比未施加硅肥的處理最多增長16.19%,說明硅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鹽分脅迫,增大葉面積,促進水稻生長發育。由圖3(c)可知,在全生育期4 g/L 微咸水灌溉下,增加硅肥施用量能使水稻葉面積明顯高于其他處理,施加6 kg/hm2及12 kg/hm2硅肥相較于未施加硅肥的處理,葉面積分別增長6.13%、18.45%,說明硅肥能促進水稻生長發育。由圖3(d)可知,在全生育期5 g/L 微咸水灌溉下,能發現施加硅肥,可以保證水稻的基本生長,但在該鹽分脅迫下,施加硅肥已不能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考慮鹽分脅迫對其根部造成損傷,阻礙營養物質的吸收,影響葉面積的生長。經過分析不同礦化度下施加硅肥對水稻葉面積的變化,說明在一定鹽分脅迫下,施加適量硅肥能緩解鹽分脅迫,增大水稻葉面積,促進植株生長發育。

圖3 不同水處理下硅肥對葉面積的影響Fig.3 Effect of silicon fertilizer on leaf area under different water treatment
由表5可以看出在所有處理中,各個生育期對水稻葉面積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在淡水灌溉水平下,施加不同硅肥量,只有分蘗期有差異。在3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隨著硅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葉面積有差異,不施加硅肥與施加6 kg/hm2及12 kg/hm2硅肥之間無明顯差異。在4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不同硅肥量在不同生育期對葉面積的影響無明顯差異。在5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不同硅肥量對葉面積的影響并不顯著,在拔節孕穗其有顯著性差異為F2>F1=F0。表明施加硅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鹽分脅迫,在不同的鹽分脅迫下,應調節適宜的硅肥量,才能促進水稻葉面積的增加,從而促進植株的生長發育,提高產量。
由表6可以看出在所有處理中,各個生育期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在淡水灌溉水平下,施加不同硅肥量,產量存在差異,其中施加6 kg/hm2硅肥比未施加硅肥的處理減產19.15%。在3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不同硅肥量對穗粒數有明顯差異,而穗粒數對產量的影響較大,施加12 kg/hm2硅肥量的處理差異最為顯著,比未施加硅肥的處理產量提高12.80%。在4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同樣是穗粒數中的差異最為明顯,差異表現為F2>F1>F0,施加6 kg/hm2、12 kg/hm2硅肥相較于未施加硅肥的處理,產量分別提高10.12%、14.66%。在5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不同硅肥量對穗粒數、產量的影響最為顯著,顯著性表現為F2>F0>F1,在硅肥量為12 kg/hm2水平下,產量提高11.02%,表明施加硅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鹽分脅迫,在不同的鹽分脅迫下,應調節適宜的硅肥量,才能促進植株的生長發育,提高產量。
基于本試驗研究,在未施加硅肥、施加6 kg/hm2以及施加12 kg/hm2硅肥處理下,將水稻產量曲線擬合后,分別得到產量隨鹽分濃度的關系式,如圖4所示。曲線擬合相關系數R2分別達到0.952 6、0.943 4、0.938 7,對擬合曲線求解極值點,得出微咸水礦化度分別為2.12 g/L、2.49 g/L、2.56 g/L 時,產量有最大值為9 904.46 kg/hm2、11 015.65 kg/hm2、11 454.03 kg/hm2。因此,在考慮最優產的情況下,微咸水灌溉為2.56 g/L,硅肥量為12 kg/hm2時,產量可達11 454.03 kg/hm2。
由表6可知,各處理在灌水量相同情況下,同一礦化度微咸水不同硅肥處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有差異,淡水灌溉下,增加硅肥施用量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3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少量硅肥和未施硅肥無明顯差異,施加12 kg/hm2硅肥差異明顯,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84%;在4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硅肥能明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分別提高10.01%、14.61%;在5 g/L 微咸水灌溉水平下,施加12 kg/hm2有明顯差異,相較未施加硅肥提高10.95%,以上數據分析均說明在同一灌水處理下,施加硅肥有利于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表6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影響Tab.6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yield
水稻植株生長環境的肥力水平影響著其群體和個體的發育,進而影響水稻產量及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硅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生長發育的有益元素,對作物生長具有促進作用,能明顯提高作物的干物質積累,減緩病害的發生,緩解作物的生物和非生物脅迫[6]。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灌溉處理下,增加氮肥施用量均能顯著增加水稻地上部的干物質積累量,水稻有效穗數顯著增加,但可能會導致水稻千粒重的降低[7]。史栩帆通過模型對夏玉米在微咸水灌溉下的土壤水鹽動態進行模擬,為微咸水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參考依據[8]。牟曉宇等通過對冬小麥進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發現在80 mm 淡水+80 mm 微咸水+80 mm 微咸水的處理下既保證作物的生長需求,同時能夠節約淡水資源[9]。陳小飛等研究表明,適當的水氮耦合處理,在適當減少氮肥施用量的情況下,產量不但不降低反而有所提高,表明適當的低氮處理和淺濕干間歇灌溉模式有利于群體高產[10]。相關學者還以粳稻為試驗材料開展了許多研究,張國良等[9]對水稻施加硅肥(0~450 kg/hm2)的研究表明,在大田基施適量硅肥,隨硅肥施用量的增加,產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商全玉等[11]認為施用適量硅肥(180~240 kg/hm2),能有效增產11.4%~24.4%;韋還和等[11]研究表明,硅肥的施用量為225 kg/hm2時能有效增產,最高產量為1.27 萬kg/hm2,而產量隨硅肥施用量增加而遞增,結實率和千粒重則隨之遞減。楊國英等[12]研究表明,硅肥采用葉面噴施的方式,施硅量為15 kg/hm2時效果最佳,水稻產量及品質最優。
本試驗以天津地區“津原89”為研究材料開展試驗,通過對生長性狀及產量等數據分析,發現硅肥的施用在該試驗中也是同樣情況,隨著硅肥施用量的增加,能有效促進水稻株高、葉面積的增長,提高水稻產量,這與相關學者研究施用硅肥可促進光合作用,提高產量與米質等的結論相似[12]。通過試驗研究,驗證了良好的水肥耦合模式,不僅能減少用水量,還能使作物生長更優,并提高作物產量,通過分析在2.56 g/L微咸水灌溉,硅肥(SiO2≥290 g/L)施用量為12 kg/hm2時,產量最高為11 454.03 kg/hm2;在礦化度為5 g/L 的微咸水灌溉下,施加的硅肥量不能達到最優效果,但可發現硅肥能明顯抑制鹽分脅迫,促進水稻的生長發育,具體施肥量可進一步研究討論。
在鹽分脅迫下,施加硅肥在一定程度上能減緩鹽分脅迫。在淡水處理下,施加硅肥的作用并不明顯,隨著鹽分脅迫程度的加深,硅肥量的增加能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但重度鹽分脅迫硅肥作用效果不顯著,說明硅肥對鹽分脅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夠對水稻生長性狀產生影響。
(1)在不同礦化度微咸水灌溉下,增加硅肥施用量,能有效促進水稻株高、葉面積的增長,促進水稻光合作用和營養吸收,使有效穗數增加,提高產量。施用硅肥比未施用硅肥的株高可提高4.96%~20.00%,葉面積可增大0.56%~18.45%,產量可提高6.15%~14.62%。
(2)在灌水量一定的條件下,通過增加硅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可達到1.73 kg/m3。
(3)結合作物生長性狀、產量的分析結果來看,在2.56 g/L微咸水,12 kg/hm2施肥處理下,水稻生長性狀生長最佳,產量最優為11 454.03 kg/hm2,可作為硅肥-微咸水灌溉試驗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