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雨涵 高春紅 湯一帆 胡曉琳 杜文潔 張雨露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可靠手段,可快速使閉塞血管再通,有效緩解病人癥狀,但病人仍可再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導致病人再入院或死亡,增加醫療花費[1-2]。近些年,隨著醫療水平與信息技術的進步,我院將冠心病管理APP運用于PCI術后病人自我管理中,旨在提高病人服藥依從性,同時增強其認知能力及自我防護能力,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100例老年冠心病PCI術后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雙盲法分成2組,每組各50例。試驗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3~81歲,平均(70.45±1.36)歲;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62~80歲,平均(70.91±1.30)歲。比較出院前1 d以及干預后6個月2組病人疾病自我管理情況。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為保證公平性,研究結束后,征得病人同意給對照組提供同樣的冠心病管理APP指導,定期隨訪,關注病人病情變化。
納入標準:(1)年齡60~75歲;(2)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并接受PCI術治療;(3)資料齊全,能夠正常使用手機以及APP者。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或者無法溝通者;(2)存在視力或者聽力障礙者;(3)有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史或者重要臟器功能受損者;(4)合并嚴重肝腎疾病、惡性腫瘤、惡病質等;(5)臥床無法下地活動者。
1.2 研究方法 試驗組: PCI術后提供冠心病管理APP指導,APP包含以下模塊。(1)藥物管理:設置出院帶藥種類以及服用方式,防止出現漏服、少服現象,尤其是硝酸酯類藥物,注明存放方式;指導使用抗凝、抗血栓類藥物的病人及家屬,每日檢查皮膚有無淤點淤斑、有無牙齦出血以及血尿等出血情況。(2)測量提醒:提醒病人每日測定血壓、心率等,并將檢測結果記錄在APP里,便于就診時參考。發現異常,APP將會對病人、醫護人員進行提醒,醫護人員接到通知后會與病人聯系,提供針對性指導。(3)護理任務提醒:提供運動鍛煉指導,在手術后1個月內選擇步行,速度控制在65~75 m/min,30 min/次,3次/周,結束后進行5 min左右的緩解鍛煉。術后1~2個月進行步行-快走交替運動,步行90 s后快走45 s,步行速度為65 m/min,快走速度為85 m/min,30 min/次,3次/每周,結束后進行10 min放松鍛煉。術后2~3個月選擇康復操,鍛煉上下肢,適當加入彈力帶抗阻訓練等。(4)生活習慣管理:病人每日記錄飲食狀況,是否低鹽低脂、低熱量、低膽固醇飲食,同時記錄被動或主動吸煙次數。(5)情緒管理:利用視覺模擬評估量表對病人心理狀態進行評價(總分為0~10分,分數越高,情緒越差),1次/2周。(6)影片管理:指導病人觀看介入術后健康教育知識和視頻,如飲食、運動康復操的教學視頻等。(7)家庭醫生:添加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二維碼。(8)病友之家:記錄病人居家自我管理以及康復鍛煉的體會,同時記錄出院后遇到的問題,分享給其他病友或尋求醫護人員幫助。
對照組:提供常規指導,出院時對病人與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居家康復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并定期通過電話或者上門等方式進行隨訪,了解病人病情變化。
1.3 觀察指標 在出院前1 d從醫院電子病歷中收集并整理所有研究對象一般情況,并于出院前1 d、干預后6個月通過手機微信發布問卷星問卷,采集以下信息:疾病自我管理行為[3]、Morisky問卷8條目版本(MMAS 8-item version, MMAS-8)[4]、簡明36項健康問卷(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5]評分,以及2組病人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混合終點事件,病人隨訪期間發生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

2.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試驗組與對照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n,n=50)
2.2 2組疾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疾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分,n=50)
2.3 2組MMAS-8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MMAS-8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評分均較干預前提升,且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MMAS-8評分比較分,n=50)
2.4 2組SF-36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SF-36量表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SF-36評分比較分,n=50)
2.5 2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12.0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6 2組情緒狀態情況 干預前2組情緒狀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情緒狀態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情緒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分,n=50)
冠心病的發生與發展與病人個人的健康行為、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且WHO也提及預防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以控制飲食、戒煙戒酒、規律運動以及控制體質量為主。其中PCI作為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式,獲得了較高的應用價值,但相關報道顯示[6],術后1年再狹窄的發生率達20%~60%,因此術后二級預防至關重要。另外,冠心病病人年紀較大,通常對疾病了解甚少,術后需要長時間服用藥物,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對預后影響較大[7]。目前基于移動APP進行院外干預的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該種干預方式已在糖尿病、PD、COPD等病人中開展應用,為病人的健康教育與病程干預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8-10]。本研究在長達6個月的隨訪期間沒有失訪病人,證明智能手機APP在衛生保健方面接受度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臨床既往針對PCI術后病人,通常在出院時提供健康教育,并定期進行隨訪,其效果并不理想,有一定局限性以及滯后性,甚至可能出現失訪情況,不利于病人病情的穩定[11]。近些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臨床將APP運用于臨床,可有效打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使醫務人員實時掌握病人病情變化,并為病人獲得相關健康知識提供有效途徑,最終達到全方位、多維度的延續干預管理,有效提升病人的依從性[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自我管理行為、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更好。冠心病管理APP中包含藥物管理、測量提醒、護理任務提醒、生活習慣管理、情緒管理、影片管理、家庭醫生、病友之家等模塊,為出院病人提供多元化的延續干預,指導病人正確用藥以及運動方式,并實時掌握病人相關體征的改變,盡早針對異常現象進行干預,同時利用生動形象的影片,增強病人認知能力,并隨時與病人聯系,進一步保證隨訪內容及對象的全覆蓋,最終實現持續性管理干預,證實了APP在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中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冠心病管理APP在冠心病自我管理中應用的效果突出,能夠提升老年冠心病PCI術后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及依從性,改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