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英
(三明市建寧縣伊家鄉(xiāng)人民政府,福建三明 354506)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背景下,城市競爭逐漸加劇。當前中國各大城市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開始不斷提升經濟發(fā)展,同時對文化軟實力發(fā)展的關注度也逐漸提升。在中國文化建設發(fā)展中,大眾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對建設文化強國有著積極作用。因此,要提高文化競爭力,就要正確對待群眾文化活動的管理,準確把握群眾文化活動的機制,根據時代特點和群眾活動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了解群眾的思想動態(tài),從而提高管理質量,全面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確保其時代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揮。
群眾文化活動是指人們?yōu)榱藵M足自身的精神文化活動在職業(yè)外所從事的一種文化行為[1]。從其發(fā)展歷史而言,群眾文化活動的出現和發(fā)展具有一致性,影響群眾文化活動的相關因素是在不斷的歷史演變中呈現出來的。本文之所以將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從概念界定上來看,首先是由于群眾文化活動是實現群眾文化的基本載體,通過建設群眾文化,能夠實現最終的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這是激發(fā)全民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的一種方式,文化軟實力最終需要由文化活動作為載體和支撐才能有所體現。其次是由于群眾文化活動的存在和發(fā)展,群眾文化內部主要素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群眾文化活動的存在和發(fā)展,決定了群眾文化內部其他諸要素的存在和發(fā)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方式、陣地和隊伍是構成群眾文化體系建設的初始單元,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是群眾文化建設的核心,群眾文化的陣地建設是解決活動場所的問題,群眾文化隊伍是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提供的人才保障,群眾文化活動的實踐是變化和發(fā)展[2]。最后,群眾的需求刺激了各種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從而形成各種群眾文化形態(tài),豐富了群眾文化體系建設的理論研究。
在對群眾文化特點的把握上,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對群眾文化活動自身所呈現的性質特征進行研究,發(fā)現群眾文化活動特點的獨特之處,從而對該活動有更加理性的認知[3]。
1.2.1 參與主體的群眾性
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由于農民是各類文化活動參與的主體,在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發(fā)展的過程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其主體群眾性就成了文化活動的主要特征。主體群眾性的特征主要表現在群中所占據的主導地位和其在文化活動中所呈現的能動性。首先,是群眾主體地位的展現。群眾文化活動主要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它是人們追求精神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對文化活動進行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的一種手段。和主流文化不同的是,這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它不是商業(yè)化的文化活動,而是能夠給人們生活帶來快樂的活動。人們在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中,能夠獲得愉快的活動體驗,并且在活動的過程中提高了對文化的接受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創(chuàng)新出更多的文化形式。其次,群眾在文化活動中所呈現的具體能動性特征。能動性主要體現在群眾是主動去參與活動,去積極地構建自我娛樂方式。群眾文化活動的發(fā)生不是被動的,它是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產生出來的,也是群眾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盛宴。在發(fā)展文化活動的同時,群眾可以對這些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評價,吸收有利文化因素,發(fā)揚正能量,激發(fā)群眾積極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動力,這樣才能夠達到群眾文化活動的最終目的。農村廣場舞的興起就是一種典型的群眾文化活動,廣場舞最先在城市興起,但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這些舞種在經過改編之后,就成了城市農村老少皆宜的一種舞蹈形式,并且有著十分廣泛的受眾群體。
1.2.2 活動內容的本源性
群眾文化活動不指單純的時間上的開始和結束,由于邏輯上的一致性沒有較大的關聯(lián),主要是站在存在層面的角度,以人類生活的存在為基點來進行探討。首先,群眾文化活動是從農民的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并且將其通過藝術的表達形式展現出來,隨著群眾化活動形式越來越多樣,在很多地區(qū)興起了具有不同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例如,山東省聊城的一些地區(qū)充分利用當地的南瓜文化特色,舉辦了相關的文化活動,這不僅傳播了文化活動精神,而且也引領了該地區(qū)的產業(yè)化發(fā)展道路,實現了經濟的增效;吉林省農安縣的部分農村出現了很多本土詩人,其詩歌的豐富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其中,由此詩歌朗誦大賽應運而生;青海省舉辦的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文藝節(jié)目,使人們在享受精彩的文藝活動的同時,豐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貴州省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激發(fā)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等。從這些地區(qū)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可以看出,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是越來越多樣化,并且,其所帶來的作用也是十分不同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各種文化活動的興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樣豐富多彩的群眾化活動,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共鳴。
1.2.3 形式表現的感性化
群眾文化活動是為600萬以上的觀眾進行的藝術表演活動。 由于人數眾多,特別是群眾文化水平不平衡的限制因素,農村地區(qū)的文化活動形式需要可感知、易理解。通過近幾年群眾文化活動的探索和實踐,豐富多彩的活動體現了從過去的打鼓、包花、丟包、講故事等傳統(tǒng)表現形式向靈活多樣的文化活動轉變。今天的多維和三維藝術展示包括輝煌燦爛的舞臺表演,如流行于湖北泗陽農村的“鄉(xiāng)村夜話”;流行于中原地區(qū)農村的戲班子送戲下鄉(xiāng)“教學活動”既能夠充分調動群眾的熱情,讓他們參與其中,又能在封閉式禮堂、圖書館等文化場所 “送去群眾感動的文化”,拉近文化與群眾的距離,這是我國創(chuàng)新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大創(chuàng)舉。可見,順應群眾的審美需求,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多樣靈活,群眾的參與熱情才能高漲。
現階段,我國群眾文化活動與社會基層管理工作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兩者都是以社會群眾作為服務主體,從以人為本理念出發(fā)來創(chuàng)新工作活動的開展。因此,群眾文化活動可以與社會基層管理工作相融合,社會基層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群眾文化活動表現形式來完成相應的管理工作,積極鼓勵社會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展現出群眾文化活動的價值,也進一步促進社會管理工作的進步發(fā)展[4]。
在經濟快速發(fā)展下,社會群眾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然而,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一項社會性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社會群眾調節(jié)自己的身心,促使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關系,確保群眾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各種困難。因此,群眾文化活動對推動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
在群眾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其所呈現的文化內涵是十分關鍵的內容。群眾文化活動可以展現一個地區(qū)或民族的精神風貌,特別是受到一些地方特色文化的影響,其所呈現出來的表現形式也有著較大的差異。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讓參與群體更加深刻地了解該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這對于傳承傳統(tǒng)文化和地域文化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
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速度較快,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們的流動性有所增強。社會管理工作所受到的壓力在增大,群眾文化活動從形式上來看,并不是強制性的,群眾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自己想要參與的活動和內容。因此,在這樣的自由選擇的情況下,群眾可以通過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活動來放松心情。另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人們釋放工作壓力,特別是在當下發(fā)展速度較快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都十分巨大,參與群眾的活動能夠有效地減弱壓力、緩解心情,促進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
3.1.1 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教育的素材
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時代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也提供了更具創(chuàng)新性的途徑,互聯(lián)網所提供的資源是十分豐富的,群眾活動可以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優(yōu)勢下獲得大量的信息資源。當前的群眾文化活動并不是傳統(tǒng)地只依賴書籍、報刊進行傳播,而是能夠在實際的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更多地與時代契合,讓群眾能夠積極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通過大量豐富素材的影響,提高人們對新時代群眾文化活動的認識。
3.1.2 增加群眾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利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不僅更好地保留了傳統(tǒng)群眾文化活動建設方式的優(yōu)勢,而且可以將文字、圖片、視頻等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群眾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多種感官的刺激,有效地增強群眾文化活動對群眾的吸引力。群眾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夠對文化活動所展示的相關內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文化活動的建設和開展,發(fā)揮文化活動所帶來的積極價值。
3.2.1 構建方法單一
從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現狀來看,很多地方主要采取的是組織人員的方式,群眾成了被動接受的一方,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也是一味地遵循組織者的意見,那些管理者甚至都沒有認真傾聽群眾的真實建議。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一些群眾不能夠將自己的建議有效地表達出來,會直接影響到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質量。因此構建方法的單一性使得群眾文化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處于被動階段。
3.2.2 缺乏與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特別是在黨的政策方針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文化活動應立足于實踐才能夠更好地將群眾的核心價值觀與社會生活充分地結合起來。然而,在實際的活動開展過程中,組織者往往采取的是照本宣科的方式,只注重對知識的簡單講解,并不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這使得人們在理解相關概念時較為困難。
3.2.3 群眾缺乏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興趣
群眾對于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并不高,他們認為,這種活動并不會對自己的個人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而且由于日常生活事項的繁雜,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參與這些文化活動。另一方面,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并不考慮群眾的個人意見,只是一味地對參與者進行說教,這些都使得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度逐步降低,缺乏興趣。
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地方特色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地方的文化活動,如果不能夠與地方特色進行有效的融合,就會使得該地區(qū)的文化無法傳承。文化活動不應該只是千篇一律的形式,更應該添加一些獨具特色的亮點,吸引群眾的參與。因此,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要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充分地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將文化活動與當地的特色更好地融合起來,形成具備優(yōu)勢的品牌影響力[6]。發(fā)掘地方特色,更容易吸引人民群眾,增強其對于文化活動的認同感,如:人們一提到安塞腰鼓,就想到了陜北;一提到二人轉,就想到了東北的秧歌等。這些方式都是在充分發(fā)掘地方特色的基礎上與文化活動進行的有力銜接。
每一項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只有在科學目標的引導下,才能夠更好地實施活動計劃。群眾文化活動同樣應該遵守這樣的流程,在策劃文化活動之前,一定要設定基本的活動目標。例如,當下的廣場舞是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就首先要想到這個活動所要實現的目標是什么,該怎樣去實現這個目標,采取什么樣的方式等問題,只有全面地考慮這些問題才能夠使活動的開展更具計劃性和邏輯性,才能夠達到活動的最終目標。
文化活動的職責在于為群眾提供豐富的業(yè)余活動資源,讓群眾在職業(yè)之外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活動時要緊緊地圍繞活動職責,充分發(fā)揮出文化活動的價值。在組織文化活動時,要盡可能地選擇高質量的文化內容,并且,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的渠道是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相連接的主要途徑,其不僅能夠激發(fā)人民群眾的興趣,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還可以加快文化活動的最終價值的體現。
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主要目的是加深群眾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讓人們對于我國的文化形式有更加深刻的認知。當前,提高文化自信是我國對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基本要求,這需要各個部門的配合,國家也加大了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力度,因此,文化活動的開展與人民的積極配合是分不開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日益提升,對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何在新時代增強群眾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如何讓群眾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文化等,這些都需要基層組織的大力配合。當前,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多樣文化活動的形式,例如,琴棋書畫方面的文藝展示,設置獎勵機制來督促群眾的參與,加大對文化資源的投入,加強對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等來加大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力度,幫助群眾走進文化、了解文化并傳承文化。在新時代,群眾對于文化的要求也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如何適應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基本精神需求的變化,是各個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同樣也是文化活動主要精神內核的體現。
創(chuàng)建良好的文化氛圍,使人們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中去學習和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加強文化對于群眾的精神熏陶。因此,我國有關部門需要為群眾創(chuàng)建更加和諧的文化傳播氛圍,使群眾擁有積極的價值觀。當前,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傳播媒介為人們接受文化提供了多維的途徑。大量的文化資源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媒介傳播到群眾中,讓群眾無形中就接受了文化的熏陶,例如,最常見的電視廣播的方式,就能夠讓人們在無形中了解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由此提高傳統(tǒng)文化對于人們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我國人民生活都得到了基本保障,這就意味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群眾文化活動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業(yè)余生活,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針對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存在的不足,社會基層管理組織還需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以文化為背景,積極創(chuàng)新群眾文化活動,以彰顯群眾文化獨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