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鹽城師范學院,江蘇鹽城 224002)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是傳承文化、創新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應當首先發揮好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高校文化育人的實質就是借助文化獨有的價值內涵和環境影響力,將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融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過程,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培育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精神面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2]。
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紅色文化高度重視,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3]。本土紅色文化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在領導地方革命斗爭中留下的厚重的思想遺產,為紅色文化增添了濃厚的色彩,為地方高校鑄魂育人提供了強大的力量[4]。
理工科院系大學生由于性別比例、知識結構及專業素養的特殊性,其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解決好這一問題亟需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思想力量和智慧營養。新時代理工科院系利用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育人實效,是關系到高校發揮文化育人功能、關系到青年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緊迫課題。
為確保高校文化育人效果落到實處,就必須堅持以受眾群體為中心,尤其是高校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專業差異,更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在經過與理工科學生長達兩年的相處后,筆者了解到理工科學生在政治素養、思維方式、專業素質、學習技巧以及心理調節機制等方面普遍存在以下特點:
1.1.1 政治素養
與文科生相比,理工科學生的思想政治表現偏向于理性,以“佩洛西竄訪臺灣”這一熱點事件的討論舉例,理工科學生更能夠沉著思考事件背后的利害關系,更加關注官方渠道和主流媒體的客觀評價,有一點大局觀。同時,理工科學生組織紀律性很強,他們更傾向于服從組織安排,配合度高,但缺少一定的自主積極性。
1.1.2 思維方式
1.1.3 專業素質
從理工科專業設置上來看,學生接收到的理科、工科知識遠遠大于人文知識,他們科學知識豐富,動手能力突出,但他們進入大學后的人文素養教育嚴重弱化,文化熏陶的長期缺乏,使得理工科學生的哲學、政治歷史基本理論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都嚴重欠缺,甚至有些學生“唯專業”論,認為一些文化教育課程和活動都是“水課”,專業素養得不到協調發展。
1.1.4 學習技巧
理工科學生往往給人“學霸”的印象,這是因為他們普遍追求學習成績的優異且愿意花費更多時間用于學習,但他們繁重的學業任務,導致學業壓力較大,大部分課程都是以公式推導和題海戰術為主要學習方法,缺乏技巧。
1.1.5 心理調節機制
受繁重學業的影響,理工科學生靜多于動,面對挫折多選擇隱忍的方式,很多學生在社交過程中存在自卑、怯懦的心理,因此大眾對理工科學生存在情商低的刻板印象。當出現心理危機時,理工科學生往往不能夠像文科生那樣自如地向別人傾訴,尋求心理干預的意向也不夠強烈。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各種玉米高產技術,灌溉技術也是玉米高產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滴灌作為一種比較節水的灌溉方式,在現代農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分析研究。從栽培前的準備工作到具體栽培技術的實施,全面加強技術控制,實現玉米高產。
1.2.1 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嚴峻,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面臨認同困境
西方思潮和不良價值觀以更為隱蔽的形式滲透進青年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沖擊學生的文化自信,縱使理工科學生政治立場堅定、組織紀律性較強,也很難立即甄別。
1.2.2 教育理念觸達深度不夠,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面臨深入困境
受學科特點限制,理工科學生重理輕文,一味追求知識型信息的儲備,對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知之甚少,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此外,理工科院系專業課教師大多認為文化教育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教師的職責,這說明專業課教師將文化教育融入第一課堂教學的意識不夠。
1.2.3 教育體系發展成熟度欠缺,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面臨實踐困境
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具體實踐,多借助班會、社會實踐以及社團活動等傳統形式開展,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未打通,文化育人缺少知名文化學者和優秀隊伍的支撐,只能做到宣傳層面上強調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對文化資源及其價值內涵的研究不夠,聯系教育規律和學生實際需求較少。
鹽城本土紅色資源豐富。“陜北有個延安,蘇北有個鹽城”,作為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鹽城境內現有紅色文化遺址248處,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鹽城紅色基因豐富,新四軍在革命歷史中熔鑄而成的“鐵軍精神”,成為鹽阜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5]。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新時代鐵軍精神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方面是堅持科學發展、與時俱進、敢于擔當和科教興國,實現鐵軍精神的創造性轉化;另一方面是堅持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作風、鐵的團結,實現鐵軍精神的創新性發展。
本土紅色資源融入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全過程是幫助青年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幫助地方高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趨勢。
對于務實求真的理工科學生來說,本土紅色資源的正面沖擊效果遠超于課堂教學的純理論講授。作為文化育人的主體,青年大學生瞻仰紅色歷史資料的過程就是他們與真實歷史事件和革命先烈對話的重要機會,這有助于高校在意識形態斗爭中爭奪人才,有助于大學生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土紅色資源是傳承革命文化的重要內容,其蘊含著地方經濟、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發展資料,相較于共性文化,地方文化更有利于激發青年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尤其是對理工科學生來說,本土紅色資源更容易在其知識體系中生成理論基礎。可以說,利用本土紅色資源育人是高校文化榮校的需要,更是反哺地方的應然之路。因此,理工科院系必須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并加以開發利用,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地開展紅色文化育人,提高其影響力的深度和輻射面的廣度。
本土紅色資源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煥發全新的價值內涵,是高校文化育人實踐的源頭活水。同時,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層出不窮的新媒體工具,是理工科學生喜聞樂見的獲取知識方式,院系在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時可以此為契機,創新紅色資源載體,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活化用好紅色資源的同時提振文化自信。
如何充分整合本土紅色資源,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思想引領、政治教育、文明傳承等價值功能,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加以傳承和創新;如何把握理工科院系青年大學生對本土紅色資源的實際了解情況,進而分析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現實困境,尋求優化路徑,以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教育;如何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將其融入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工作當中,使青年大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浸潤過程中深刻理解本土紅色資源精神要義的同時,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這些問題事關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需要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實際中不斷加以探索和完善。
鹽城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通過挖掘本土紅色資源的育人內涵,把握其時代價值,多措并舉夯實文化育人實效,探索出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進路: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堅持黨建引領團建,要加強學生組織、學生干部隊伍建設,保障組織架構建設的科學性,要結合新媒體工具,要堅持改革創新。
整合本土紅色資源,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6],學院是有效聯系學校與學生的重要通道,是高校開展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抓手[7]。因此,高校二級學院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和任務承擔者,立德樹人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最終落腳點。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紅色資源蘊涵了黨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所創造和積累的豐富歷史經驗。理工科院系開展文化育人工作,要充分整合利用本土紅色資源,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導。高校二級學院重要骨干力量和服務對象均是青年學生,用本土紅色資源賦能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既是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手段,又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在挖掘紅色資源育人要素的過程中,學院應圍繞學生實際需求,主動融入青年、了解青年、關愛青年,開展專題調研,從紅色文化知名度、宣傳方式以及情感認同等方面全面深入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紅色文化傳播教育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推進紅色文化的傳承創新,進而拉近學院與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有效實現文化育人工作對思想政治引領、知識技能、實踐服務、素質提升等內容的全覆蓋,進而有效保障人才發展的有效性[8]。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成立專項工作小組,調研了鹽阜紅色文化在學院學生群眾中的傳播現狀與現實困境,從大力挖掘紅色故事、創新紅色文化宣傳途徑、推進學院層面的宣傳力度、發動大學生做宣傳志愿者等方面入手,利用紅色資源,弘揚革命精神。
突出紅色資源政治價值,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紅色文化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源頭活水,認真汲取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深刻闡釋和準確把握以革命理想、忠誠擔當、犧牲精神、紅色基因為核心的紅色文化精髓,對于促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9]。在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的進程中,要嚴格遵照黨章要求,主動融入黨建工作格局,鞏固紅色文化政治倫理訴求的理論基礎,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思想塑造功能,不斷順應時代發展,以自我奮斗的精神,完善運行機制,錘煉嚴實作風,扎實推進文化育人工作。
學院黨委積極組織青年大學生參與黨史學習主題教育活動,與亭湖區通榆北村社區黨委、鹽城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單位開展合作共建,邀請黨史、軍史研究者來校講黨課,先后開展了“追憶革命英烈,不忘初心使命”“青山綠水,浩氣長存勵我輩;翠柏蒼松,英靈千古永不朽”“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先鋒”“踐行鐵軍精神 迎接建黨百年”等黨史學習教育活動。
組織制度的建設與落實程度與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質量具有直接關系,為保障文化育人隊伍的科學構建,高校應將紅色革命精神的正能量注入學生組織、學生干部隊伍建設中,要善于運用紅色資源孕育的組織紀律意識和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等重要內容教育人、感染人、引領人,從學生組織建設發展、學生干部培訓管理以及優秀青年人才培養等方面全面加強文化育人隊伍建設,要從選配管理、教育培訓、激勵約束以及作風建設多方面入手,培養優秀文化傳播使者和高素質專業化學生干部,進而促進學院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實。
為突出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的管理服務功能,學院選派專業指導老師為“星火科技協會”“曲藝協會”“大學生汽車愛好者協會”等社團把方向、管大局,引導學生干部“上講臺”,定期組織學生學習黨史、軍史等,組織開展紅色文化主題交流活動,如到鹽城烈士陵園進行新生入學教育、帶領外省籍學生參觀新四軍紀念館等。
伴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微信等新媒體工具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應用廣泛,這為用好紅色資源提供了機遇,更帶來了挑戰。面對新媒體的井噴之勢,高校文化育人過程中要抓住機遇,熟練有效地利用社交網絡,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號召力和影響力,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加強文化育人網絡團隊建設,開通線上宣傳渠道,在“兩微一端一抖”等學生使用的主流媒體平臺開設群聊、公眾號、官方媒體賬號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提升宣傳覆蓋力。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寓文化育人于活動之中,深入挖掘本土紅色資源的育人內涵,在團員青年中大力弘揚鹽阜紅色文化,定期宣傳鹽阜紅色文化故事,以線上演講、創作征文、主題采訪、創意海報征集等形式開展了 “百年輝煌 E心向黨”“喜迎二十大,筑夢新時代”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激活紅色基因,夯實理工科院系文化育人實效,改革創新是根本動力。黨的百年奮斗史承載著紅色歷史,銘刻著紅色記憶,流淌著紅色血脈,凝結著紅色傳統,習近平總書記說,“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10]。為貫徹落實創新思想,高校要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加強頂層制度設計,不斷結合社會發展對文化育人工作進行創新。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充分發揮理工科專業優勢,將紅色資源中蘊含的精神品質融入我院學生的創新創業中,依托學校“創新杯”科技文化藝術節,邀請校內外專家舉辦了20余場專業性技能講座,組織優秀高年級學生與學員進行多次研討交流,引領新生實地走訪本地支柱企業,將國內外400余項創新設計編輯成書供新生閱覽,這一系列措施積極推進著新生創新理念的不斷加深,深化著文化育人模式的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