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媛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濟南 250101)
檔案館具有豐富的檔案資源,而高校檔案館是一個學校的信息資源利用中心,主要的職能體現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收集管理和開發利用等工作,記載了學校的發展和變遷,對傳承大學文化和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信息技術和智慧校園建設的快速發展,高校檔案文化發展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需要從管理方式、傳播渠道、隊伍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優化與挖掘,特別是理工類高校,雖有自己的辦學特色,但是文化氛圍不足,作為相對獨立的檔案文化,無法進一步助力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本文在闡述檔案文化建設內涵和意義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策略,以期進一步助力理工類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幫助。
校園文化可以展現一所學校獨特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特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由多部門協同完成的。檔案館作為高校歷史發展的產物,收錄著學校的發展和變遷歷史、行政人事變動、各類典藏的文化書籍、信息資源等豐富館藏,包括文字、圖像、音頻等多種表現形式,是大學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互聯網+”、智慧校園建設的不斷發展,檔案育人等理念的提出,使高校檔案有機會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但也給高校檔案館的資源管理、技術水平和人員的基本素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理工類院校,人文氛圍相對缺失,檔案館更需要順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不斷優化管理、深入挖掘,積極發揮傳播大學精神文化。作為一個新型的服務空間,開發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檔案內容,借助現代化信息傳播手段尋找館藏資源中具有傳承、引導、激勵的檔案素材進行專業加工,可以進一步彰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人文關懷,讓廣大師生、校友對學校有更深刻、更親密的認識和價值認同,從而激發他們對學校更多的熱愛和更深的感情紐帶[1]。
作為文化資源展示的窗口,高校檔案文化,特別是理工類高校的檔案文化可以更大程度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一是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完整、真實史料。高校檔案是高校歷史發展的客觀原始記錄,保留著高校發展不同歷史時期師生員工、教學科研等活動的珍貴資料。而結合本校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通過挖掘已有檔案資源,可以提供更完整、真實和可持續的檔案資料。二是為校園文化建設增加歷史積淀和精神傳承。高校檔案具有文化屬性,記錄了高校發展過程中獨特的大學精神和人文氛圍,歷史越深厚的高校,檔案史料的價值也越高。通過對檔案資源的深入挖掘,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精神,拓展高校教育“文化育人”新領域的同時,更好地發揮資源育人效果。三是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社會影響力。通過深入挖掘并宣傳高校檔案文化,讓廣大師生深入了解學校歷史文化進程,喚起校友的記憶、加深對學校的感情,對學校更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對學校影響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由于檔案管理部門長期以來的行政職能劃分,高校對于檔案工作的認識程度不夠。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教育”、智慧校園建設的統籌推進,高校檔案部門的工作重點已經由傳統的紙質檔案收集整理,逐漸轉向以服務為主體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但在建設過程中,一方面存在對于檔案文化建設的工作投入不足,上級部門對檔案工作不重視,機構不健全,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存在參與學校發展的熱點和重要時間節點的文化建設較少,舉辦檔案圖片展和實物展覽缺少規劃和主題,沒有形成品牌化,形式簡單,亮點不足,內容不夠靈活等現象[2]。使得理工類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統籌規劃需進一步提升,以更好助力校園文化建設。
檔案管理人員是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高低決定了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水平。從理工類高校檔案部門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檔案館逐漸重視軟件編研、計算機應用和檔案管理專業人才的引進,重視現有隊伍建設的專業化和創新性提升。但隨著檔案文化建設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文素養被運用到檔案文化建設過程中,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檔案文化建設的深入挖掘等方面對檔案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檔案管理工作人員中具有歷史學、文學、傳播學等專業素養的人才缺乏,整體的人文素養水平偏低,文化開發能力不足,能夠熟練運用人文思維完成文化價值挖掘、整理、分類及新媒體宣傳互動等工作的人才較少,制約了檔案文化建設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也限制了檔案文化宣傳和參與學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廣度和深度,由此,對檔案管理人員的人文素養還需進一步加強。
新時代檔案文化的傳播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檔案的信息化程度。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在檔案收集、整理和開發方面也有了大幅提高,面對海量的檔案信息,如何進一步提煉和開發文化資源,做好有針對性服務學校文化建設,都需要結合學校的特征在智慧校園建設的前提下,構建專門的數字化平臺。從目前情況來看,理工類高校數字化在檔案管理軟件和平臺逐漸配備完善,重視程度已有提升的現狀下,其針對文化建設的平臺管理數字化水平仍就有限,平臺在進行采集、發布、傳送檔案文化信息時因各部門標準不統一,導致與學校其他部門、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構建不能有效對接,而部分檔案管理人員的數字化和人文素養意識不強等原因,都影響了檔案文化建設的步伐和進度[3]。因此,針對新時代對檔案文化傳播速度、范圍、整理收集方面,都需要檔案文化平臺的數字化建設做出進一步提升。
若想實現檔案文化的完整、有效和針對性強的優勢,這需要檔案管理部門定期進行對已有的館藏進行提煉、挖掘和優化,整理出具有文化價值的檔案信息資源。目前,高校的檔案管理部門雖已進行檔案數字平臺建設,對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能廣泛應用,但是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多集中于編寫學校年鑒和大事記等傳統形式,而在平臺建設規劃時則較少涉及對文化挖掘、提煉的深入思考,及對人物檔案、口述檔案、實物檔案等特色檔案重視不夠等因素,所以導致對師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這就影響了檔案信息資料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資料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在內容和形式上沒有針對性,無法突出館藏資源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價值,以至于閱讀率、利用率、參與率較低,影響范圍較小。為此,理工類高校檔案文化的挖掘也需進一步深入,真正提煉出具有文化價值的檔案信息資源,為校園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高校檔案文化在助力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是復雜和長期性的。一方面,需要高校檔案部門主動作為,積極聯絡學校其他部門和相關人員,在對檔案內容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推進學校層面的多方合作,特別是校史研究、文化宣傳和文化育人等業務模塊的參與力度,形成廣泛參與的“大檔案”觀。例如,山東建筑大學設立多個兼職檔案員,在職稱評審、人員調配等方面給予傾斜,保證了檔案資料收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根據校園文化建設的規劃,定期對專兼職檔案員進行培訓,有目的的收集整理學校建校65周年以來的各種檔案資料進行展覽,進一步推動高校檔案工作提質增效。另一方面,理工類高校可根據辦學特色與文化氛圍,將校史宣傳納入學生管理等文化育人途徑中,加強自身文化功能的建設。在做好傳統的校史、大事記、年鑒、校史資料編研的同時,深入挖掘檔案文化信息,結合新生入校、畢業生離校、校慶等活動節點,選取校史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和人物,組織校友講歷史、文化大講堂、校史知識競賽等主題活動,統一謀劃,將校史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充分發揮檔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展示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向社會宣傳學校文化與大學精神,擴大學校影響力,推進高校檔案在校園文化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于檔案文化建設來說,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斷豐富收集內容、擴大收集范圍,在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人工管理已無法滿足以信息化為主的海量檔案資源需求,這就要求高校在檔案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從高效利用和信息安全角度出發,逐漸從線下的管理模式轉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目前,大多高校已經依托智慧校園的OA系統逐步建立完善統一的檔案信息管理平臺。建立信息管理平臺可以更好地借助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將學校黨群行政、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部門的檔案資料進行統籌管理和收集,充分實現對文化資源的抓取、整合、篩選和開發。通過檔案信息管理平臺,立足理工類院校的技術優勢,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視化分析等技術,科學對具有文化傳承、教育價值的資源進行分類收集,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內容,將其分為校史校友、師生員工、學校榮譽、科研成果等方面,不斷朝著精品化和高質化發展,豐富檔案展示內容和形式。這樣一方面便于各部門和單位統一化、規范化的處理檔案文化的相關數據;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前謀劃、合理規劃,不斷梳理和擴大檔案館的文化資源典藏。在資源的整合中,實現檔案信息內容的豐富性與時效性,打造屬于學校獨特的個性化文化品牌,使檔案文化資源更具歷史文化內涵和可利用性,為進一步參與和推動校園文化活動提供數據支持。
高校檔案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教學特色、科研水平等獨特的文化內涵,檔案文化能夠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原始記錄。信息和大數據技術能夠很好地幫助檔案管理部門在海量信息資源中收集、抓取文化資源,并幫助整理出重要和有價值的信息。高校檔案館一方面對已有的檔案資源查找梳理,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最符合學校整體文化價值導向的檔案信息資源進行分類合并,并利用校慶、建黨百年等節點推出專題展,不斷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品牌文化價值,充分發揮高校檔案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文化檔案資源獲取渠道,利用檔案數據資源平臺,構建專題數據庫,對網頁、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的文化資料進行收集,實現線上線下、紙質電子檔案的統一管理,這種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各類檔案文化信息資源,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檔案管理者可以在進行收集整理的同時,提前謀劃,遵循檔案管理規律,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十四五”發展規劃、校園文化發展規劃來確定檔案文化資料收集的前期設置。在對檔案信息進行編研的同時,通過新媒體平臺,將本校檔案文化的精華運用視頻、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持續擴大高校檔案文化對學校、對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檔案文化助力校園文化的傳播[4]。
在網絡時代,為了更好進行檔案文化資源建設,高校檔案館的文化建設不能單純依賴學校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的技術支持,特別是理工類院校,還應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以內涵建設為發展方向,注重對檔案管理人才綜合素養的培養,包括專業能力外的信息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信息素養和人文素養等方面。一是加大對相關人才的引進力度,特別是有跨學科背景的人才,特別是具備資源挖掘整合與編研、文化視野和基本文字功底的人才。二是在加強人才引進的同時,檔案館應健全員工培訓制度,定期開展文化傳播、新媒體平臺應用、網絡信息技術、檔案信息管理平臺建設、文化信息資源挖掘與管理等方面的講座或培訓活動,更好地適應大數據時代檔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三是在日常的工作實踐中,高校檔案工作人員要深入思考,結合工作積極學習新技術,積極參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增強運用新技術的能力和水平,為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多元、形式更豐富的檔案文化展示,以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力度、增加檔案文化的影響力。四是針對理工類院校的特點,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在職稱評聘等方面對相關人員適度傾斜,導向性更加明顯,從而調動檔案管理人員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校內外優秀人才關心關注檔案文化,提升檔案文化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度。
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和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檔案的載體從單一的轉變為多元化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檔案形式,在短視頻App平臺、微博、微信等新興新媒體上廣泛傳播。在應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檔案文化傳播時,一方面可在“兩微一端”的新媒體平臺增加與大學生興趣相近、接受度高的形式,特別是理工類院校,學生感興趣的,例如二維碼掃描、動畫或視頻展示,通過有目的向用戶推送信息來增加互動,吸引學生參與瀏覽,全方位、立體化的形式比簡單的文字配圖片介紹內容更為生動,更容易增強受眾的好感度。另一方面,調整檔案文化傳播內容,選取適合展示的檔案文化素材以拉近師生與檔案的距離感。例如,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在建校50周年之際開展了一系列口述院史、校史活動,通過采訪建校初期老教師,用口述的形式立體生動的還原和豐富校史檔案信息,并通過將這些口述的資料、影像資料和實物檔案進行編輯,利用校慶、讀書分享會等形式,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展示,向廣大師生、校友介紹,拉近了校友與學校的距離。同時,在校師生通過參與這樣的活動,對學校獨特的檔案文化傳播起到推動作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環境,提升了師生愛校榮校的凝聚力[5]。
高校檔案凝聚了學校發展多年的文化積淀,隨著網絡化、數字化的深入推進,高校檔案文化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高校檔案管理部分更應該立足于工作基礎,積極創新高校檔案文化建設,豐富檔案文化的傳播渠道,夯實工作內涵,提升自身的文化建設能力[6],助推校園文化建設,從高校檔案沉淀的文化內容中不斷提煉對高校文化建設有利的因素,不斷提高高校檔案的開發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