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行為在動物界非常普遍:狡猾的杜鵑不搭窩而是把蛋下到別的鳥的窩里,杜鵑幼鳥孵化后為了獨享食物,狠心地把其他幼鳥推出鳥窩摔死;剛剛產下幼崽的羚羊媽媽在天敵靠近時,會毫不猶豫地拋下新生的幼崽獨自逃走;成為新首領的雄獅為了盡快和雌獅交配,會把上一只首領遺留的幼崽全部咬死……
自私是動物的天性。但在一些動物身上,似乎并不總是表現出這個天性:草原田鼠會互相分享食物;狼群在遇到灰熊的襲擊時,會互相保護,避免成員受傷;黑猩猩在吵架后會和解,在失敗后會互相安慰;最早孵化的藍鳥會幫助喂養和保護在其之后孵化的“弟弟”和“妹妹”;雌性狨猴會收養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狨猴“孤兒”……
在這些行為中,居然體現著幫助其它動物的精神,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行為體現出了“道德”。因為這些動物不再只是遵從個體欲望,而是開始關愛其它群體成員。
那么,在自私的天性下,動物的“道德”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們的行為會受到內心中道德的制約,做違反道德的事情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就涉及到一種叫做催產素的激素。
催產素,顧名思義,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輔助雌性動物產仔——它能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在分娩過程中促進子宮平滑肌的收縮。然而,它還有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調節動物的心情。
有這么一個實驗:一個籠子里有一對草原田鼠“夫妻”。研究人員將其中的一只放到另外一個籠子里,并敲擊那個籠子使它承受因為不舒適和害怕帶來的心理壓力。當那只飽受壓力的草原田鼠被放回到原來的籠子里的時候,它的伴侶立即沖到它的身邊,熱情地幫它梳理毛發并溫柔地舔它。
正常情況下,草原田鼠感受到壓力時會分泌出大量的應激激素皮質酮。但檢測表明,那只被移走的草原田鼠回到伴侶身邊后,體內的應激激素皮質酮的含量幾乎和它的伴侶相等,其含量都處于較低水平。這說明來自伴侶的“安慰”使得草原田鼠的壓力減輕甚至消失了。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當承受壓力的草原田鼠被伴侶“安慰”時,能夠促進其體內催產素的釋放,催產素能夠降低應激激素皮質酮的含量,從而減輕其壓力并恢復好心情。
(摘自《奇聞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