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睿, 劉家祥 ,田雨潤
(1.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氣象局,吉林 延吉 133001; 2.吉林省永吉縣氣象局,吉林 永吉 132200)
2016年以來,延邊氣象部門防雷安全監管工作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體系,初步建立了多元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了州級防雷安全聯席會議制度,確立了聯席會議的主要任務、組成、職責及工作規則。通過聯席會議進一步加強了對延邊州防雷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促進了各部門聯動配合,使延邊州防雷安全監管工作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加強宣傳教育,努力提高防雷安全防范意識。以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世界標準日等活動為契機,通過印發宣傳單等形式,廣泛開展各項法規及氣象安全生產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全年共發放宣傳材料15 000多份,參加5 000多人次,懸掛條幅超過20條,現場接受咨詢人數4 000余人,營造了濃厚的防雷安全生產氛圍,使氣象安全意識深入人心。加強培訓,著力增強防雷安全生產意識。舉辦了三期防雷安全員培訓班,對延邊州非煤礦山企業、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企業、煙花爆竹企業主要負責人和防雷安全管理人員共194人進行了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防雷安全重點單位的管理水平,持證上崗率達到100%,建立了延邊州防雷重點單位防雷安全員檔案。舉辦延邊州執法人員培訓班,邀請專業人員就氣防雷行政執法流程、注意事項及執法中遇到的問題及應對措施進行了培訓,并就執法工作開展了座談。組織開展防雷安全檢查。2015年以來,對1 436家防雷重點單位,包括新、改、擴建建(構)筑物防雷安全情況,防雷重點單位的防雷安全隱患進行了排查治理,下發整改通知書732份,整改合格605家。為把雷電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落到實處,州、縣兩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聯合發布防雷安全規范性文件11份。構建防雷安全生產監管平臺,切實提升延邊州防雷安全監管能力。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氣象局與四平市中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防雷安全監督管理信息化平臺(見圖1),將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糧庫、醫院、學校等644家防雷重點對象納入平臺管理,促進了延邊州防雷社會監管的信息化和社會化發展,有效加強了對延邊州范圍內防雷設施安全的日常監測、監管力度,切實提升了延邊州防雷安監管能力。

圖1 防雷安全監管平臺Fig.1 Lightning protection security supervision platform
管理部門責任界限不清。在調整氣象部門職能以后,防雷領域監管職責與范圍存在一些交叉,對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裝置和防雷安全監管職能缺乏明確的界定,相關部門職能不明晰。
有效監管機制不健全。防雷安全管理由氣象部門單一負責轉變為多部門共同承擔后,建立了與地方部門聯合監管的機制或召開了聯席會議,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各縣(市)仍未完全建立聯合監管機制,其他部門僅能按規定接收部分防雷許可。
防雷安全監管職責落實不到位。部分單位沒有按照省局要求建立“兩庫一清單”“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程序,安全監管責任沒有落實。要做好防雷安全管理,依法依規,不可隨意為之。
監管隊伍無法滿足防雷安全監管的需要。隨著防雷檢測市場的放開,市場主體迅速增加且多數為民營企業,檢測活動中存在無資質檢測、弄虛作假、防雷服務不符合標準規范等問題,有些防雷檢測公司為追求經濟利益,檢測質量低下,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導致防雷安全檢查、巡查任務加重。過去的檢測單位基本上都是氣象部門,監管對象比較單一,隨著檢測資質的開放,異地檢測逐漸增多,目前除州局有3名專職執法人員外,縣(市)執法人員均為兼職。此外,存在缺少執法車輛、監管經費不足、申請地方財政預算難度大等問題。
防雷技術服務質量有待提高、服務領域有待拓寬。目前,雷電預報預警水平不高,雷電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還不廣,防雷減災專業專項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不高。
轉變觀念,突出重點,牢固樹立“監管+服務”理念,力爭做到監管中有服務,服務中有監管,確保防雷安全監管和防雷減災服務兩個方面的職責履行到位。強化政府主導,營造有利于防雷減災工作發展的政策環境。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在防雷安全監管方面的財力、物力支持,探索建立多部門綜合執法、協同監管的工作機制,組織各級氣象、安監、公安、住房城鄉建設、通信管理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檢查,規范防雷服務市場管理。按照“轉型發展、依法履職、放開市場、創新體制”的要求,著力解決防雷減災工作的機制體制問題,依法履職,在破除壟斷、開放市場、創新體制機制上尋找突破點,從根本上解決創收依賴問題,完善相應的財政保障機制,帶動和促進氣象改革工作。依法履職,做好防雷減災工作。防雷減災是氣象防災減災的重要內容,《吉林省氣象防災減災管理辦法》中明確了具體要求,要真正把防雷減災服務回歸到氣象防雷減災的法律定位上來,做到依法履職,盡快理清防雷安全監管任務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進一步完善防雷安全責任體系和相關法規標準規范,加大執法檢查和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的力度,確保落實防雷減災安全責任。要放管結合,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出臺簡政放權的新舉措,目的是放開市場,激發企業活力。氣象部門要按照國家改革的總體要求,逐步開放防雷市場,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防雷工程設計施工、防雷裝置檢測等服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升防雷減災服務供給能力,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競爭有序的防雷減災服務新格局。要轉變發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處理好“管”和“放”的關系,在“管”和“放”的同時,還要強調“接”得住、“管”得好,優化資源,激發發展活力。健全防雷安全管理機構,調整災害防御業務布局,組建氣象災害防御技術支撐機構,做好雷電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災害風險區劃和災害調查等基本業務工作。明確責任,強化防雷減災與公共安全。隨著改革的深入,氣象部門監管任務增多、責任加重,要積極與省政府法制辦、安監局等安全監管部門溝通,依法落實并進一步細化地方政府的領導責任、企業的主體責任,理清氣象部門與其他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
提升防雷市場綜合監管能力,推動建立“互聯網+監管”模式。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監管方式向信息化的轉變。通過完善“防雷減災”微信公眾號功能,建立“互聯網+監管+服務”平臺,為加強與監管對象的互動交流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將防雷監管信息納入政府、應急管理等部門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將氣象部門主管的易燃易爆、人員密集場所、高層建筑場所等重點防雷監管企業或單位納入應急管理部門的安全監管平臺。將防雷安全管理納入到易燃易爆企業安全生產監管體系中,將爆炸和火災危險場所防雷安全納入到各縣(市)所屬街道(鄉鎮、園區)網格化管理中。與地方工商部門對接,將防雷安全監督管理信息納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將企業落實防雷安全主體責任情況與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評先評優、“黑名單”等掛鉤。加強與銀行等部門合作,開展防雷服務企業的信用管理。
加強防雷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在保持防雷監管機構和人員編制的情況下,執行好以地區局為主、縣局為輔的氣象行政執法模式,建立以地區局執法支隊專職2~4人,縣局1~2人專職或多名兼職的執法隊伍。借鑒地方應急管理部門做法,有條件的基層氣象部門嘗試建立社會執法人員專家庫,采取委托人員協助執法方式,緩解基層執法人員不足的問題。加大對防雷管理及行政執法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力度,圍繞監管什么、怎么監管進行培訓,培訓要有針對性、實用性。
不斷提升防雷減災基礎業務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做好重點領域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確保防雷安全。國務院在對建設工程防雷許可優化時,充分考慮了氣象部門在防雷專業方面的技術優勢,將油庫等易燃易爆建設工程和場所繼續交由氣象部門負責審批。對氣象部門來說,審批范圍縮小,但監管責任更大了。這就要求工作人員除了熟練掌握防雷技術外,還應適當掌握易燃易爆場所自身的構造性能和技術要求。應強化雷電災害監測預警和防雷科普宣傳等公共服務,以服務促監管,將防雷減災融入氣象防災減災的大格局中,要像氣象預報服務一樣,為社會提供完整、規范的雷電預報預警等服務項目。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防雷減災體制改革帶來的新環境與新機遇,借機借力促進雷電監測站網的優化和升級,不斷完善雷電實時監測和短臨預警業務系統,提高雷電天氣預報準確率,重點做好中小學校、商場、醫院等場所的雷電災害預報。同時,要強化技術監管,積極為社會開展雷電災害防御提供相關專業技術指導。依托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基層氣象信息服務站等,采用短信、微信、微博、聲訊、APP等多種手段,有效解決雷電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尤其應重點做好旅游景區、中小學校、交通樞紐、危化場所及雷電風險高區域的雷電預警服務。積極發展防雷減災專業專項服務。防雷服務必須擺脫蓋章收費的模式,要把氣象部門在防雷減災方面的專業優勢轉化成服務優勢,開拓專業服務的新渠道,同時要加強雷電監測和預報預警平臺建設,提高雷電災害預報預警水平,提升防雷減災的科技支撐能力。要擴大雷電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結合延邊實際,整合防雷技術服務資源,拓寬服務領域,形成拳頭產品和產業鏈條,增強防雷事業發展新動力。要從激發市場活力的角度出發,培育和孵化防雷技術服務市場,將防雷減災技術市場做大做強。要從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的角度出發,優化防雷減災業務布局,合理調整防雷減災業務分工,加強防雷減災專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探索開展雷電災害,以滿足不同的行業氣象服務需求。強化防雷改革的制度建設。探索建立防雷檢測機構紅黑名單管理制度、防雷安全監管雙隨機抽查制度、防雷檢測機構信用評級制度,規范落實防雷安全主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