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凌燕
(常州市武進區機關幼兒園龔家分園 江蘇常州 213161)
我國家庭對于托育服務從業人員的需求并不僅僅停留于照護層面,還要嚴格根據幼兒的成長發育階段進行設定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成長方案和相對應的課程,同時,也要對家長進行專業化的育兒知識指導。另外,因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引起的諸多差異,繼而造成的學業成就上的差異也越來越大,在長期面臨社會分層的壓力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越來越被眾多家長所認可,盡管此種想法并不是非常合理,但根據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表明:嬰幼兒大腦發育的黃金年齡時期是在0-3歲,這個時期的嬰幼兒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大。因此,在嬰幼兒早期托育機構教師要及時進行干預,要充分尊重與信任嬰幼兒的發展規律、為建構孩子完善的人格特性提供較為優質的服務,這對于打破托育機構起點不一的現狀、促進公平教育、提高國家影響力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重點考察的幾家早教工作組織中,20-30歲的青年教師達89.77%,體現出早教組織中的老師年齡日益年輕化,大多在城市的早教組織創辦期限也不久,再加上早教組織老師工作主要是和中低齡嬰幼兒打交道,因此要求老師活躍、熱愛社會運動,反映出這項崗位的職業特性,所以年輕化的老師比較符合早教工作組織的要求。但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教師缺乏經驗,流動性大,工作不固定等風險原因。老師一般沒有早教操作經驗的累積和孩子交流的技巧,在處理具體問題和采取相應教育對策的知識方面均略顯欠缺,從而極大程度地降低了早期教育的效率[1]。所以,這也是我國早教領域中存在的最為普遍的問題。
研究表明,在中國早教組織中的教師隊伍中,女老師比例占據了89.3%,這也基本符合了越低年齡的教師中,女老師所占比重就越大的特征。而且女老師工作細致、有耐性、性格溫和,往往能帶給嬰幼兒細致的關懷,但同時也不利于嬰幼兒健全人格的培養,也間接體現出了男性對早教老師這項崗位的職業認同感程度不夠的現象。
高校教師的學科素養參差不齊,但總體本科生水準并不高。研究結果顯示,專科以上階段學歷水平占到了65%,本科學歷水平則占35.14%。學科背景五花八門,以幼兒教育、早期教學和其他語言類居多,占比82.21%,但基本上所有的早教機構都要求老師要具備幼兒教育專業相關背景,除此以外,部分機構還需要有專門面向0-3周歲嬰幼兒教學經驗的職業資格證,如育嬰師資格證。另外,也有些組織比較注重教學經驗,但不注重教師資格證,這就體現了對早教老師的從業執教資歷要求相對而言較少,而且早教機構也沒有統一的師資備案登記標準。
在中國早教機構發展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教師問題,被調查的中國早教機構對于早教學科培養的追求主要是注重于知識的積淀,內容廣泛涉及各個領域,有深度也有廣度,師資工作中面臨著較大的問題,列在前三名的原因分別是沒有專業理論指導、沒有合理的教學和有效的理論支撐、沒有實驗參考,并且老師對課堂的基本認識與靈活運用能力欠缺,執行任務不徹底,老師專業文化素養水平亟待進一步提高,老師差異兼顧工作不充分等,這也就體現了中國早期教育的課程與師資隊伍,從數量到質量上均有缺陷。
對員工培養的組織內訓居多(占比54.29%),這也代表了現在的各早教組織已經分別為戰。目前各大早教組織賴以存在的競爭力就在于各種研發項目,所以,在老師剛入職時,經營早教的組織一般都比較注重,職后的老師自己組織內部培訓工作,而且大多是為了培養老師掌握本組織開發的一個現成的訓練方法,重實用性工作訓練。然而,老師走出去參加考察的機遇極少,甚至沒有領域內的學術交流機遇,而專門聘請領域內專家、高校教師等進行實地訓練輔導或教學指導的教育組織也比較少見,這樣必然造成了老師自主設計或研發項目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2]。
教育的品質直接影響教學的品質,從而影響家庭教育的選擇,而家庭教育的需要就是市場,這直接關系早教的存在與發展。研究表明,父母對早教機構師資評價較高,更加關心教師早教知識的儲備,但師資素質無法適應父母的需要,18%的父母覺得,老師也可以在早教專業(了解小孩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認知、衛生安全健康)等領域都進行培養。這與師資管理工作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有關——由于缺少學科理論指導,意見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也沒有統一的、經多方專家共同論證的早期教育專業學校師資備案登記規范,這就使得在開展早期教育專業的學校里,早期教育專業的課堂和學前教育專業的課堂之間仍然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而沒有構成專業性明顯的核心教學和體系[3]。由此可見,保障早教教師人才素質,就必須通過職前與職后、企業與政府等多方的相互聯合,以形成合力共推高等教育人才學科專業成長。
通過研究調查結果表明,不同性別、從業期限、學歷證書、從業資格、健康狀況等變數對于嬰幼童托育咨詢服務工作人員職位化水準具有負面影響,而年齡段、所處班級月齡和從事組織的性質則對嬰幼童托育咨詢服務工作人員職位化水準不具有負面影響。而在本調查中,從業期限在11-20年期間的托育咨詢服務工作人員職位化總體水準最快,而從業期限在1-3年和4-10年間的折線邊坡最陡峭,表明在此時期為職位化水準提高比較迅速的時期,而從業期限在10年時逐步走向平穩,到了從業20年時有明顯下滑的態勢,表明在職業生涯后期職業化水準有所滯后。托育服務質量工作人員的職位化總體水準折線基本呈上升態勢,應該表明托育服務質量工作人員職位化的總體而言水準在從業20年以前,伴隨從業期限的增加而將逐步提高。但在基本職業道德水平這一維度中,托育服務質量工作人員從業期限在一年以內的平均為最低點,20年以上的均值最高,折線整體呈上升趨勢。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因素就是由于從業年限越來越久,人們對工作嬰幼兒更加熱愛,同時也就更加喜歡這個崗位,而個人修養水平也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得以提高[3]。在教育成就這一層次中,托育服務從業人員的從業年限在一年以內至20年之間都保持著增長態勢,而在20年以上出現回落。說明托育服務從業人員的從業時間在20年后會發現知識更新速度緩慢,能力提升受阻的職業高原現象。
在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行業中,男性從業人員數量遠少于女性從業人員,也因此在工作中更易受到重視,職業化水平較女性從業者更高。男性從業者在各維度上的均值都高于女性從業者,在職業道德和職業實踐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由于相校于女育嬰員,男性從業者不必過多承擔家庭的重責,工作更有激情和動力,也不需要休很久的產假,畢竟班級育嬰員是有數量要求的,不能替班,休產假會影響工作的質量,從該名受訪的從業人員的訪談內容來看,男性從業者能獲得機構提供更多的資源,也因此職業化在各維度水平上較高。
家長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水準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較高,根據相關材料顯示,并根據問卷編制的等級水平判斷,關于道德與職業意識方面的題均值也較高,表明了家庭中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的隱性與職業化水平要求比較強烈。而在采訪中,不少父母也談到了“關于托育服務行業,我們最重視的是從業人員的道德,在能力方面可以確實感受到,但道德方面卻比較不易感知,而孩子過小又不太會表達,而且現在負面新聞也不少,所以我們的確很憂慮,所以很多托兒所都有監控。”由此可見,嬰幼兒家長希望能夠通過一些科技手段來“保障”托育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父母對于托育咨詢服務工作人員專職化水準在職務實踐的角度上問題均值較少,本調查中訪問了一名嬰幼兒父母,他認為目前我的家人并不是非常急需“懷孕產前的情感引導”之類的咨詢服務,我認為這僅是部分家庭教育要求,我對托育咨詢服務組織的育嬰員是否提供這種難易較高的崗位感到質疑。基于問卷調查中的數字以及所采訪的具體內容,我們不難看出,父母在對托育咨詢服務工作人員專職化水準要求更多的時候也暗含著許多風險隱憂,對托育咨詢服務工作人員專職化的實踐水準也持有了質疑態度。
家長對托育服務工作人才專職化的總體素質要求,在年紀、父母身份、孩子性別、孩子月齡這四個因素上存在差異。60歲以上的家長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總體管理水平的需求均值分數最高,而在30歲以內(含30歲)至60周歲之間的家長,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總體管理水平的要求均值分數則總體上呈下滑態勢,尤其是41-50歲與51-60歲兩個年齡段均值下降幅度最大。出現此原因多是由于50歲左右多為嬰幼兒的(外)祖父母,相對于父親與母親更有育兒經驗,加之老年人更新信息速度較慢,并不是很容易接受托育服務。
女孩家長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總體水平要求遠高于男孩子的家長。對此現狀我們又訪問了一名十五個月女嬰的媽媽,她認為“女孩子更嬌弱的,總是讓人不太放心的,希望有好的、經驗豐富的育嬰員來照顧”。在本研究的調查過程中,確實有男嬰的家長表示,男孩子要"窮養,精心照顧反而不好,只要保證安全就可以[4]。
幼兒月齡在7-12個月時,父母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總體水平要求的均值為最大,而幼兒月齡在25-30個月時,父母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總體水平要求的均值為最低。產生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了幾個月之前,由于嬰幼兒多由媽媽照顧,因此在7-12個月時,也就是當職業女性回歸工作的時候,對托育服務工作人員的職業化水準要求較高。因此,作為嬰幼兒托育機構教師,在面對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時,可以首先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并與家長做好及時的溝通;其次,要耐心傾聽家長朋友的建議和意見,誠懇接受家長的內心訴求,并以真誠的態度作以相應的答復,注重口碑,讓家長放心。
經過調查發現,60周歲以上家長對托育咨詢服務工作人員專職化的需要水準最大,而51-60周歲家長對托育咨詢服務工作人員的專職化需要水準較低。各種家庭教育身份的父親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各層次水準要求均值也具有明顯差異性,在這四個層次中,(外)祖父母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各層次水準要求均值全面小于其父和媽媽。出現此現象的原因多是由于當(外)祖父母幫助家庭撫養嬰幼兒的同時,也切身感受到托育服務機構所提供的有兒指導,對科學育兒方式更為關注[5]。
在教育變量中,碩士及以上家長對托育機構從業人員職業化的要求程度最高,隨學歷提高而呈上升趨勢。在職業變量中,從事企業負責人或管理職位、公務員或教師職業的父母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水平需求均值較高,而從事工程技術人員、專業管理人員的父母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化水平要求均值較低。根據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社會地位較高、經濟收入較高的家庭,對托育服務從業人員的需求相對較高,但收入較低的家庭更期待能夠有普惠性的托育服務可以保障家庭與工作的平衡。
早期教育機構在中國不少地區都還屬新事物,我國并沒有把0-3周歲兒童列入國民教育系統,而且我國也并未對早教老師具有一個入職資質的規定,因此各地、省市在對嬰幼兒早期教育機構的管理模式上也各不相同。所以加強我國早期教育體系的完成對促進我國早期教育科學發展,健康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面對家長的實際需要,各大托育機構應該及時調整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