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龍 劉 葉
(1.包頭服務管理職業學校 內蒙古包頭 014040;2.包頭市二0二中學 內蒙古包頭 014030)
歷史核心素養可以有效地規范學科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歷史教學中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堅持的基礎。
歷史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集中反映歷史學科特點的能力和品質,是歷史知識、歷史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是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歷史思維模式與歷史理念。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規,定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部分實際上,通過培養歷史核心素養,不僅有利于學生充分了解歷史課程,給歷史學習以科學的方法論指導,還有利于學生塑造哲學觀念,充分了解歷史發展規律與進程,培養高中生歷史認可性與社會責任心。在新課標改革過程中,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最主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因此,教師需要完善現有的教學方式,調節教學進度,有效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1]。
歷史核心素養包含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部分。針對學習歷史學科而言,由于歷史知識具有一定的雜糅性,有相似也有不同部分,這在很大程度上加據了高中生記憶產生混亂的問題出現。在這個環境下,教師在需要站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指導學生學習方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需要傳授學生歷史自身的知識,還需要引導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歷史問題。通過培養學生形成唯物史觀給歷史學習以科學的方法論指導,通過建立時空觀念培養學生樹立歷史學習所應具備的思維方式,通過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切實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想要有效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需要全方位地發揮出各種教學模式的作用,從而由于學生充分掌握歷史知識的要點。利用這個方式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水平。但是經過研究調查可以了解到,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方法比較單一,比如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通常都會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讓學生根據答案進行說明,學生在實際學習的時候,都會根據教師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缺少一定的科學性、規劃性,這也無法充分地發揮出學生的歷史思維,從而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2]。
歷史核心素養對于學生是不是可以利用歷史價值觀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以及是否站在歷史的角度評價歷史等有著一定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會選擇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背誦歷史事件時間、意義、地點、人物以及結果方面,一般不會客觀地帶領學生深入討論歷史時間。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無法有效培養核心素養。除此之外,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并沒有把培養核心素養當作主要的教學目的,大部分的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缺乏講述歷史論述題以及分析歷史材料,所以,導致高中歷史課堂依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這個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歷史教師要在完整把握歷史課標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整體梳理,不斷整合教學內容。通過最正確的指引學生通過客觀的方式認識歷史問題,以多樣化的角度進行探究與解釋問題,切實用正確的唯物史觀開展工作,通過客觀史料完成實證和歷史解釋,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在進行《工業革命》有關內容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評價工業革命,引導學生正確地評價工業革命。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站在現代化的角度上評價工業革命,也可以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評價工業革命。不管是哪一個角度,學生都可以充分的認識與了解工業革命,這樣可以有效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促使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與理解歷史事件,有利于學生建立一個完善的歷史知識系統[3]。
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意義就是利用學習歷史的方式,站在客觀的角度完成對歷史事件的辨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判斷歷史事件的方法,充分了解歷史人物,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吸收相關經驗,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逐漸被啟發。站在教師的角度上而言,作為傳播知識的人員,需要建立正確的“三觀”,利用這個方式,最大程度上保障教師給學生正確的傳輸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此同時,在這個背景下,逐漸形成和諧、自由且平等的人生觀。
比如,在進行《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客觀簡單地進行分析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背景,讓學生有效產生反侵略的表現,按照歷史活動,客觀地分析我國革命進化史,促使學生建立人人平等的思想。這個教學方法不但有助于學生掌控歷史知識,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建立準確的“三觀”。針對教師而言,需要把人文精神與歷史知識充分結合,才可以更好地傳承優良美德[4]。
針對歷史教師而言,倘若學生碰到了難題,就需要第一時間為學生解答,并將這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建立起聯系,圍繞關鍵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所以教師需要強化對歷史資料以及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儲備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案例進行闡述史實,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加正確和全面地給學生傳遞知識。教師在進行抗日戰爭課程講授時可以在課前明確日本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原因及背景和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原因及意義兩個關鍵問題,切實結合抗日戰爭有關史實,結合教材有關內容,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把握事件發生的國內國際兩個角度因素,切實強化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5]。
高中歷史教學主要的內容就是指引學生深入了解與學習教材當中的資料,為了保障歷史資料的“純粹性”,教材當中出現的歷史事件大部分都不包括情緒色彩,所以學生無法有效了解當中的價值觀。但是唯物史觀是最主要的歷史核心素養,高中只有充分掌控唯物史觀,才可以有效分析歷史事件,全方位客觀地認識到歷史。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利用連續設問的方法引導與啟發學生的思維,指引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歷史問題,從而充分了解歷史的整個面貌,深入獲得價值觀以及促進唯物史觀的發展。
例如,在進行《中國科舉制度》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授課時間較火,同時而學生非常容易出現走神的情況。所以,高職歷史教師需要利用連續設問的方法,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且提出問題,這樣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唯物史觀。比如,教師拋出問題:“同學會喜歡考試嗎?”學生的回答有喜歡,有不喜歡,各種各樣的回答都有,但大部分都是不喜歡。教師這個時候就可以繼續拋出問題:“那為什么古人非常喜歡考試,為了要考試愿意行走萬里,花費幾個月的時間,這是為什么?”學生就可以在這個問題的指引下,馬上講述古人需要利用科舉改變自己的人生。隨后,教師需要站在不同朝代的角度上拋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獲得答案。
編排高中歷史教材通常站在兩個角度,一個角度是時間;另外一個角度是空間。時間概念的核心素養,簡單來說,是學生可以了解指定時間、空間當中發生的歷史事件。而人類的歷史久遠,活動范圍覆蓋全球,人類活動歷史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所以,學生通常無法清晰地描述歷史時間的具體地點與時間。基于此,高中歷史教師急需要利用時間軸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這種橫向對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現象的不同,引發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形成歷史思維,讓學生明確發生歷史事件的時間,有利于學生掌控歷史脈搏。比如,在進行《法國大革命》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指引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制作時間軸,在時間軸上面標注法國大革命當中經典事件時間,利用這個方式,可以直接了解法國大革命的實際發展過程,建立起時空發展觀念。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把思維導圖與時間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按照空間把思維導圖劃分成多方向,把法國大革命當作歐洲的支線,統一時間刻度。在完成一個章節教學以后,教師需要讓學生在思維導圖上面增加直線。只有這樣,學生可以獲得輻射形狀的歷史事件圖,學生可以從事件圖上面了解各個歷史詳細發展的過程,還可以針對時間點,了解同一個時間點發生的別的歷史事件。
(1)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因為歷史學科和我國歷史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的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當時的歷史環境。比如,在進行《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進行學生分組,讓其代表不同的角色和陣地,開展相對應的情景表演。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加清晰代入感,培養學生形成家國情懷,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采集自身扮演角色參加的抗日活動,在課堂上進行有關表演,利用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快速融入到當時的背景中,體會到抗日應用不屈不撓的精神。利用這個方法,可以充分激發高中生的愛國情感,深刻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培養其家國情懷。
(2)開展社會實踐
實際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這幾年,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不斷強調教學不可以局限于課堂,需要深入教學改革,優化與創新教學模式,從傳統的歷史課堂延伸到生活當中。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需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編制調研報告,利用觀看瀏覽省市級的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除此之外,舉辦這種實踐活動,不僅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以及興趣性,還能夠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歷史產生的意義與環境,培養學生與同學合作編寫報告的能力,有利于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3)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高中生的活動中心是高中校園,良好的校園文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高中院校需要注重建設校園文體。比如,開展元旦文藝表演、文明宿舍、雷鋒征文比賽以及十佳歌手比賽等等,有效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
學生需要占據學習當中的主導地位,在長時間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通常都會注重自己的主體作用,掌控課堂的氣氛與進度,但是這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實際上,只有在學生牢記歷史故事的前提下,學生才可以有充分理解歷史與了解歷史,這樣才可以高效地參加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焦慮與質量。倘若都無法掌握基礎內容,那么教學就是失敗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需要展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基本觀念,展現出先學后教的基本原則,但是教師需要在每一個板塊進行引導,有效培養高中生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需要按照實際學情有效調整學習板塊,想要建立高效的高中歷史教學板塊,需要先學后教。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可以過多的進行干涉,只有這樣,才可以展現出學生自身的主動性。教師需要讓學生自行規劃目的,自主溝通與交流。在教學中,不可以被傳統教學觀念所局限,積極引導學生感受知識發展與生成的過程,從而轉變知識,有效提升學生能力。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需要讓學生提前進行學習,了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隨后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糾正問題,加深對學習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創建自身的學習系統與知識系統。
高中歷史屬于社會學科,學生利用歷史知識的學習,可以建立準確的“三觀”,形成正確的歷史核心素養,切實推進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