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瑩
(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奇臺鎮幼兒園 新疆昌吉 831800)
因為先天性發育、遺傳性疾病或者后天疾病等因素,導致一些兒童在發展中出現阻礙。而針對特殊兒童,通過學前教育對于他們進行引導,對其和今后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幼兒教師,對于特殊兒童,更要投入更多的心力,關愛他們,給他們更好的教育,促進他們茁壯成長。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育專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這一理論。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學校更多是注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主要學科也只有語文和數學兩門,主要方式是通過教學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但實際上,對于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是不同的智能組合體。例如,音樂家的樂感超乎常人、雕塑家的空間立體感更加優越,運動員的體育運動潛能更加突出,外交家的社交能力更強等[1]。到20世紀80年代,霍華德在這一理論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深入和延伸,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指的是智能是人在特定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其中所展示的創造力。在多元智能理論中,人的智能包括主要的八種,即語言、空間、音樂、運動、自然觀察、邏輯思維、人際交往、內省。
就幼兒園教育而言,多元智能理論更多是針對學前教育階段孩子的教育理論。而對于特殊兒童也具有一定理論指導的適應性。在實踐和研究中,一些教育專家指出,要想培養特殊兒童的多元智能,需要從小抓起,循序漸進,這樣才能保證相關教育工作能夠遵循孩子的成長發展規律[2]。就幼兒園教育工作來看,可以借助多元智能理論來更好地了解特殊兒童,對于孩子們進行多元智能開發和挖掘,為他們的成長發展提供合適的機會,幫助他們實現健康成長,還可以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幫助有困難的兒童,為他們的教育找到合適的方法。多元智能理論對于學前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
皮亞杰提出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心理源于他們自身的動作,兒童智力、思維的發展本質是兒童對于相關事物的適應。實際上,兒童的每一個心理反應,都是他們在適應的過程。一般適應的形式可以分為同化和順應,通過適應來達到自身和環境的平衡狀態,而失衡的情況下,需要改變行為重建平衡。這樣的一個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過程,就是個體的適應過程,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本質和原因。
皮亞杰指出,成熟的意義在于進一步揭開新的可能性,這是一些行為出現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盡管成熟在心理發展的各階段中至關重要,但是伴隨兒童年的齡增長,相應的自然以及環境影響程度也會進一步加大[4]。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還指出,個體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這是心理發展的一種內在機制和需要。個體在遇到新事物的情況下,一般會先嘗試用已有的圖式去同化新事物,成功的話就能達到平衡,不成功的情況下,個體會順應,嘗試調整自己的圖式來適應新事物,也能夠達到平衡。后來,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心理生活劃分成三個成分,既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他指出因為兒童的成長和心理結構發展變化因素,兒童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需要經歷很多特殊時期。他還提出,在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是他們獲得的快樂很少,甚至感受到不幸和挫折時,其心理發展可能受到阻礙甚至完全停滯,因此會引發很多心理問題和不良反應,出現悲觀、沮喪、消極、自戀、自卑、傲慢、吝嗇等性格特征。心理發展刺激反應論就是進一步發展出來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J.B.沃森,他強調應該更加關注個體外在行為,而不應該是思維、情感或者是欲望,指出兒童活動可以分為看得見的刺激以及看得見的反應,兒童的發展也是他們的行為和習得和變化,是經驗累積的結果。這一理論將環境和訓練放在了重要位置,指出環境中的任何一件事物都可能刺激兒童行為,對于他們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兒童行為通常是在學習后養成的,新的行為的習得,一般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形成或者是觀察習得。例如,兒童的某個行為受到了表揚,獲得了獎勵,他們就能夠學會這一行為,在今后,他們可能更多地出現這種行為,而如果他們因某個行為受到懲罰,他們會避免這種行為的再次發生。
特殊兒童心理發展具有一般性,因為他們也是兒童,只是有一定的特殊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都存在很多的共性:
第一,身心發展歷程存在一定的共性;
第二,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生理結構存在共性;
第三,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心理需求存在共性;
第四,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人格結構存在共性;
第五,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社會適應內容存在共性。
在特殊兒童的成長發展中,也需要正常經歷喂乳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以及青少年期等,在心理層面,特殊兒童也是經歷了心理發展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理論具有很多的共性,這也決定了對于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也需要遵循相關的兒童教育規律。
特殊兒童在身心上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是明顯比正常孩子要多的。這些問題會在特殊兒童的成長發展中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導致他們很難通過常規模式進行學習,這樣也會進一步引發特殊兒童的心理問題,導致特殊兒童出現心理障礙。還有一些兒童,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和正常兒童一樣,但是在思維方面與同齡幼兒有很大差距,在一些選擇性、邏輯性的問題提出以后,不能做出判斷,在分析能力方面很弱。這類幼兒同時又在其他方面顯現出來比普通幼兒更好的一面,幼兒對繪畫有很大的興趣,在藝術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創造力,并且對于在繪畫的興趣非常濃厚,有很強的專注力,能夠根據自己想象中的畫面對藝術進行創造與發揮。另外,這類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顯得格格不入,不會與同伴主動交流,不與同齡幼兒主動互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語言詞匯量小,只能靠模仿成人的語音語、調進行會話。針對這類特殊兒童,社會與學校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關懷,還有一些特殊群體,例如,一些孩子天生失明,這類孩子在學習上會存在很多的困難,無法整體的感知相關事物,所以只能依靠聽覺、嗅覺來感知事物,對于事物的認識就很難全面,存在肢體殘疾的特殊兒童因為行動受限,很多東西是不能去嘗試,也會阻礙他們的思維發展,生活自理也變得很困難[5]。一些智力存在缺陷的兒童,在學習內容、學習深度、學習速度、記憶力上也遠不如正常兒童,學習能夠達到的水平也比較有限,對此,針對具體的特殊兒童,需要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來開展教育工作,保證是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
對于特殊兒童來說,他們的個體間差異都比普通兒童差異大。比如,超常兒童以及智力低下兒童在智力上差距較大;盲童和聾童對于事物信息接收的方式存在很大差異;就算是同一類型的特殊兒童,也可能因為導致他們異常的原因不同,表現出兩者之間的差異性。所以,在具體的教育中,也需要進行區分。此外,特殊兒童的學習以及生活適應能力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需要進行特別對待和輔導[6]。
為深入宣傳學前融合教育理念,關注特殊兒童,作為幼兒教師,更需要倡導融合教育,關愛特殊兒童。目前,幼兒園針對特殊兒童開展教育要圍繞國家對學前融合教育的重視及幼兒園融合教育的發展方向,使家長朋友和全體教職工對學前融合教育相關政策和殘疾人權益保障相關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7],要做到認真學習融合教育的理念,探索融合教育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發展之路。幼兒教師在其中要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引導更多的家長了解融合教育,讓大家協力關注特殊兒童,支持融合教育。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注重做好協同教育,強化廣大社區以及家長對于幼兒園特殊兒童的教育理念轉變,利用一體機播放學前融合教育視頻資料。通過觀看視頻資料,家長們深刻體會到融合教育的意義,相信他們會逐漸接受融合教育教學模式,從而認識到融合教育對培養孩子同情心和責任感的重要性,以及對待特殊兒童的理解、尊重和關愛,讓他們逐漸養成寬容忍讓的美德,最終達到相互融合的目的,為特殊兒童的成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8]。
特殊兒童也有很多類別,殘障的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幼師在特殊兒童教育問題上,需要做好特殊兒童的類型分析,把握殘障程度以及實際的兒童年齡階段。這樣,才能區別對待,找到不同特殊兒童的不同教育方案。要注意特殊兒童的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理性接納孩子的特殊性,為他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兒童能夠接受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鍛煉他們的社會適應性以及能力,引導特殊兒童開展積極的外界交流,幫助他們逐漸克服內心的不安和自卑情緒,讓他們能夠主動去接觸周圍的學生和老師,培養他們健全的心理品質[9]。
在面對特殊兒童的教育中,需要把握關鍵的早期干預時期,遵循小步子的教育引導原則,確立相應的特殊兒童教育目標。在特殊兒童的早期教育中,關注特殊兒童的大腦開發,激發潛能。及時有效的干預指導和訓練對于提升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具有顯著作用,能夠降低不利影響因素的影響。此外,要在生活和學習中特別關照他們,培養他們學習和生活的信心,讓他們克服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主動適應社會,積極開展人際交往,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促進學生良好勞動習慣養成,發展生存和自理能力。只有把握好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才能對于特殊兒童開展科學的學前教育[10]。
綜上所述,特殊兒童的心理和行為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特殊兒童更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在學前教育過程中,針對特殊兒童,需要特別對待,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和關愛,把握他們的差異和特點,尊重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真正將特殊兒童教育問題放在重要的科研位置上,努力進行實踐探索。這樣才能針對性地對他們展開對應的教育,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改革和創新特殊兒童教學制度,促進整體特殊兒童的教育工作進步和發展,促進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