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求明 袁芳琳
(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人民醫院 樂安 344300)
Hp陽性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是在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下導致黏膜層以淋巴細胞、漿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可伴有糜爛、膽汁反流。CSG患者中70%~90%因幽門螺桿菌(Hp)感染所致,其他致病因素還包括吸煙、不良飲食方式等[1~2]。大部分患者在臨床早期多無癥狀表現,僅部分患者可出現非特異性的腹痛、腹脹等消化不良癥狀,而至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則會引起胃黏膜糜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多采用質子泵抑制劑、抗生素、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對Hp陽性CSG患者進行治療,雖可在短期內促進胃動力增加,達到一定療效,但停藥的復發率較高,且長期治療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較高[3~4]。有學者[5]研究發現,Hp陽性CSG患者的發生會引起胃腸功能、炎癥反應及免疫功能的異常,且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雷貝拉唑與替普瑞酮均為臨床慢性胃炎的常用藥物,已有研究[6~7]證實,兩者單獨使用對慢性胃炎患者均有較佳的療效。本研究探討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對Hp陽性CSG患者胃腸功能、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樂安縣人民醫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2例Hp陽性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25~80歲,平均(46.72±7.38)歲;病程3~15年,平均(10.44±2.68)年。研究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24~79歲,平均(45.64±7.24)歲;病程3~15年,平均(10.63±2.57)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樂安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字201900241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GCS的診斷標準[8];14C呼氣試驗檢測為Hp陽性;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近期內已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者;伴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如穿透性潰瘍、幽門梗阻、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胰腺炎、炎癥性腸病等者;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惡性腫瘤者;凝血功能異常者;精神功能障礙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Hp根除四聯療法,奧硝唑片(國藥準字H20010513)0.5 g口服,2次/d;鹽酸左氧氟沙星片(國藥準字H20010223)0.2 g口服,2次/d;阿莫西林膠囊(國藥準字H20033210)1 g口服,2次/d;呋喃唑酮片(國藥準字H23020331)0.1 g口服,2次/d。對照組加用替普瑞酮膠囊(國藥準字H20093656)50 mg口服,3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52136)20 mg口服,2次/d。兩組均以7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于治療14 d后評估兩組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經胃鏡及病理檢查提示胃黏膜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胃鏡及病理檢查有恢復,且炎性浸潤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任何變化甚至加重,經胃鏡及病理檢查胃黏膜與炎性浸潤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Hp根除率。于治療14 d后進行14C呼氣測試,于空腹或進食后2 h進行,以20 ml水沖服14C膠囊后,靜坐15至20 min后吹氣,嚴禁倒吸,深吸氣再對著呼氣卡吹氣3 min,若未變色則繼續吹氣約5 min后停止。若結果為陰性則表示Hp根除,Hp根除率=Hp陰性例數/總例數×100%。(3)組織病理學檢查。于治療前、治療14 d后取患者胃體、胃竇部2~3塊標本進行病理組織學測定,標本用甲醛固定,脫水,石蠟包埋,HE染色,將腸上皮化生、炎癥反應、活動性、萎縮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4)血清指標。在治療前后抽取兩組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分離血清于試管中,-20℃凍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降鈣素(PCT)水平。(5)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QLQC-30)評估治療前后兩組生活質量,量表包含5個維度,共15個條目,分別為軀體功能(5個)、角色功能(2個)、情緒功能(4個)、認知功能(2個)、社會功能(2個),采用線性變換方法轉化分值,各項分值為0~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5)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復發率。統計兩組頭痛、腹痛、腹瀉、皮疹瘙癢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隨訪6個月統計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數據。病理檢查結果、生活質量評分、血清PCT水平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臨床療效、Hp根除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復發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及Hp根除率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12%)、Hp根除率(90.24%)較對照組(75.61%、70.73%)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及Hp根除率對比[例(%)]
2.2 兩組病理檢查結果對比 治療前兩組腸上皮化生、炎癥反應、活動性及萎縮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腸上皮化生、炎癥反應、活動性及萎縮評分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病理檢查結果對比(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病理檢查結果對比(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2.3 兩組血清PCT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血清PCT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血清PCT水平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CT水平對比(μ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CT水平對比(μg/L,±s)
?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QLQC-30評分對比(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QLQC-30評分對比(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2.20%vs 17.07%)相當(P>0.05);研究組復發率(7.32%)較對照組(26.83%)低(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對比[例(%)]
CSG屬于慢性胃炎的類型之一,也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該病病情相對較輕,但可呈持續性進展且病情遷延難愈,若未及時予以控制,則可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CAG),甚至可發展為胃癌[9]。Hp感染被認為是CSG的重要危險因素,故臨床將根治Hp感染作為治療胃炎患者的基礎方案,同時Hp的清除可加速CSG患者臨床癥狀的消退,提高后期治療效果。
雷貝拉唑與替普瑞酮均為臨床治療CSG患者的常用藥物,前者為第二代質子泵抑制劑,通過對氫離子(H+)/鉀離子(K+)-三磷酸腺苷酶(ATP)的抑制作用,可減少胃酸的分泌,從而降低胃酸對胃黏膜的腐蝕,保護胃黏膜的屏障功能[10]。后者屬于萜烯類化合物,具有廣譜抗潰瘍、促進糖蛋白及磷脂生物合成的作用,對胃黏膜增生區細胞的穩定性具有維持作用[11]。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12%)較對照組(75.61%)高,Hp根除率(90.24%)也高于對照組(70.73%),結果提示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可提高Hp陽性CSG患者的治療效果,可促進Hp轉陰。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替普瑞酮經口服后可廣泛分布于各組織中,在不影響胃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下,對胃黏膜病變具有較強的抗潰瘍與改善胃黏膜病變的作用;其次,替普瑞酮可促進胃黏膜微粒體中糖脂質中間體生物的合成,加快胃黏膜及胃黏液中黏膜修復因子的合成,從而提高胃黏膜的防御功能;此外,替普瑞酮還可改善胃黏膜增殖區細胞的繁殖能力,保持胃黏膜增殖區細胞的穩定性,促進損傷部位的愈合[12]。雷貝拉唑可產生持續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并能非競爭性、不可逆地抑制Hp脲酶,從而提高Hp陽性CSG患者的療效。
有研究[13]表明,Hp可通過感染上皮細胞引發患者機體局部炎癥與免疫反應,導致PCT呈異常上升趨勢,從而加重臨床癥狀。本研究通過對病理情況的分析發現,研究組腸上皮化生、炎癥反應、活動性及萎縮評分及血清PCT水平比對照組低,而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比對照組高,提示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可降低PCT水平,提高生活質量。這可能是由于替普瑞酮作為胃黏膜保護劑,可有效緩解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提高胃黏膜的修復能力;此外,通過促進內糖脂質中間體生物的合成,可加強黏膜的防御功能,對提高免疫、降低炎癥具有良好效果。而聯合雷貝拉唑后可通過改善胃內pH值,緩解胃黏膜受到的侵蝕。兩者聯合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可達到優勢互補增強藥效的目的,從而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1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當,研究組復發率較對照組低,提示聯合治療安全性較高,且可降低復發率。張敏等[15]通過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發現,聯合治療可提高療效,降低復發率,且安全性較高,這與本研究結果近似。
綜上所述,Hp陽性CSG患者采用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效果確切,可促進Hp轉陰,降低PCT水平及復發率,提高生活質量,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