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娟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婦幼保健院 修水 332400)
子宮內膜息肉是臨床婦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于子宮局部間質過度生長所致。子宮內膜息肉主要由子宮內膜腺體、間質與血管組成,由于病灶可呈單一性或多發性且直徑大小不等,可引起陰道不規則出血、月經異常、排出臭味血性分泌物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近年來,隨著宮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切除術已成為臨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主要方式,不僅具有微創、預后恢復快等優勢,還可有效改善月經量增多、陰道異常出血等臨床癥狀,被臨床廣大醫患所接受。但有學者研究表明[3~4],在進行宮腔鏡手術治療時存在息肉根部內膜殘留的情況,導致術后復發率較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切除術后復發,對保證患者預后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地屈孕酮與黃體酮均為臨床孕激素補充藥物,前者可對女性子宮內膜起到保護作用,后者可使子宮內膜進入分泌期,預防子宮內膜增生與(或)癌變[5~6]。本研究對比分析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切除術后口服地屈孕酮或黃體酮預防復發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醫院收治的90例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手術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年齡25~48歲,平均(36.41±4.62)歲;息肉直徑8~25 mm,平均(9.03±0.52)mm;病程18~26 d,平均(24.23±1.26)d;息肉數量:1個31例,>1個14例。研究組年齡24~48歲,平均(36.82±4.41)歲;息肉直徑8~25 mm,平均(9.01±0.48)mm;病程18~27 d,平均(24.32±1.27)d;息肉數量:1個33例,>1個12例。兩組一般資料(年齡、息肉直徑、病程、息肉數量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2005號)。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7]中子宮內膜息肉的相關診斷標準;均接受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切除術治療,且符合手術適應證;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歲。(2)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合并器質性疾病;伴肝功能異常或肝疾病;未經診斷的異常陰道出血;伴有血栓性靜脈炎或相關疾病;伴孕激素依賴性腫瘤、性激素相關惡性腫瘤。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切除術治療,取膀胱截石位,常規靜脈麻醉。完善術前準備后,采用婦科專用宮腔鏡對兩組患者的宮腔進行全面檢查,了解宮腔前后壁、側壁及兩側子宮角的息肉位置、數量、大小及形狀等情況,在明確息肉具體分布后,制定手術方案切除子宮息肉。將切除的標本送檢,術后常規進行抗感染等治療。對照組在術后給予黃體酮膠囊(國藥準字H20041902)口服治療,100 mg/次,2次/d。研究組給予地屈孕酮片(注冊證號H20170221)口服治療,10 mg/次,2次/d。兩組均連續服用10 d,共服用3個月經周期。
1.4 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治療后3、6、12個月復發情況。于月經第15~16天復查陰道子宮附件彩超,所有檢查均由同一人完成,若陰道彩超發現宮腔內有強回聲,且直徑>5 mm并進一步經宮腔鏡確診則為復發。(2)記錄術前及術后12個月兩組月經失血圖(PBAC)評分、子宮內膜厚度及血紅蛋白水平。其中PBAC根據衛生巾的侵染程度、血塊大小及使用數量進行計分,得分≥100分提示月經量>80 ml;子宮內膜厚度采用子宮附件彩超進行測量;血紅蛋白則由血常規檢測獲得。(3)性激素水平。于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6個月收集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水平。(4)炎癥介質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5)不良反應。統計兩組陰道出血、乳房疼痛、胃腸功能紊亂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復發情況對比 術后3個月兩組復發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12個月研究組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復發情況對比[例(%)]
2.2 兩組PBAC評分、子宮內膜厚度及血紅蛋白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PBAC評分、子宮內膜厚度、血紅蛋白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PBAC評分、子宮內膜厚度及血紅蛋白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PBAC評分、子宮內膜厚度及血紅蛋白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2.3 兩組性激素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性激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SH、LH及E2水平比治療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2.4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對比(±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44%)低于對照組(20.00%),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切除術作為該病的首選治療方案,可通過宮腔鏡觀察息肉大小、形態及周圍組織關系等,從而精準切除息肉,同時避免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8]。盡管宮腔鏡手術治療優勢明顯,但由于子宮內膜具有再生功能的特殊性,在手術切除后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子宮內膜的內環境,因此術后極易出現復發可能[9~10]。
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發展被認為與內分泌、炎癥反應及年齡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雌激素水平異常升高,可促進子宮內膜息肉的形成,而手術操作、宮腔異物等刺激亦可引起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CRP、TNF-α、IL-6、FSH、LH及E2水平比照組低(P<0.05)。提示與黃體酮相比,在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切除術后口服地屈孕酮改善炎癥介質及性激素水平更佳。分析原因可能如下:黃體酮通過促使增生期子宮內膜轉化為分泌期內膜,有效抑制FSH及LH水平。地屈孕酮同樣可使子宮內膜進入分泌期,通過拮抗雌激素,達到抑制子宮內膜過度增生作用,并可將其轉化為分泌期子宮內膜,從而提高對炎癥介質及雌激素的抑制作用[12~13]。本研究中,研究組術后6、12個月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且治療后PBAC評分、子宮內膜厚度、血紅蛋白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與黃體酮相比,口服地屈孕酮可明顯降低子宮內膜息肉的復發率,并能夠促進月經周期穩定,控制月經量及子宮內膜厚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黃體酮作為天然孕激素可在宮腔鏡手術后進行輔助治療,通過促使撤退性出血,子宮內膜息肉會隨著月經出現剝脫、脫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地屈孕酮不僅可促進子宮內膜由增生期進入分泌期,同時可防止因子宮內膜過度增生而引起的月經量增多,降低息肉的復發[14~15]。劉艷等[16]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后聯合地屈孕酮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進行治療發現,地屈孕酮可明顯穩定患者的月經周期,降低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率,與本研究結果近似。另外,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地屈孕酮用于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切除術后比黃體酮更為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與黃體酮相比,在子宮內膜息肉宮腔鏡切除術后口服地屈孕酮可明顯降低子宮內膜息肉的復發率,并能夠促進月經周期穩定,控制月經量及子宮內膜厚度,改善炎癥介質及性激素水平,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