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本濤 岳曉慶
(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民族醫院內科 寧陵 476700)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和多發的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島β細胞功能異常,導致胰島素分泌異常,造成胰島素作用障礙所致[1]。2型糖尿病(T2DM)占全部糖尿病患者90%以上,目前尚無治愈方法,需終身使用藥物控制血糖水平[2]。在T2DM的進展過程中,會出現周圍神經、大血管及微血管等的損害,導致一系列并發癥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T2DM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微血管并發癥,以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若不采取措施加以治療,將嚴重損害患者視力,甚至導致失明[3~4]。相關研究發現,血糖水平的上升與DR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其原因可能于血糖上升損害視網膜細胞有關[5]。目前,糖化血紅蛋白(HbA1c)在臨床工作中常被作為血糖控制效果的指標,但其主要是反映患者長期血糖波動水平[6]。近年來,短期血糖波動水平逐漸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主要包括平均血糖(MBG)、血糖標準差(SDBG)、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GE)等指標。本研究探討T2DM患者血糖波動水平和DR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制定DR的防止措施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35例T2DM患者,其中男78例,女57例;年齡42~78歲,平均(58.52±5.44)歲;發病時間3~15年,平均(7.56±2.06)年。納入標準:符合T2DM診斷標準[7]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且依從性良好者;年齡40~80歲者;可進行無散瞳眼底照相檢查,圖像顯示清晰,無遮擋和無邊界模糊者。排除標準: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惡性腫瘤、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因使用類固醇類激素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血糖波動者;既往有眼部外傷或手術史者;高滲性昏迷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合并視網膜黃斑水腫、屈光間質混濁者。本研究通過寧陵縣民族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字201900102號)。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由同一組經驗豐富的護士在昏暗的診室內進行無散瞳眼底照相檢查,檢查前將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入雙眼,根據是否合并DR分為A組(無DR)和B組(合并DR)。
1.2.2 臨床資料收集 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收集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及病程等,其中BMI由身高及體質量計算得出。
1.2.3 實驗室指標收集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8 ml,離心處理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查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血肌酐(Cr)、血尿酸(UA)、糖化血紅蛋白(HbA1c)、白蛋白(ALB)、胱抑素C(Cys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C肽(C-P)水平。同時收集兩組尿液標本,檢測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1.2.4 血糖波動指標收集 采用動態血糖檢測儀監測患者72 h血糖水平,由系統自動計算出MBG、SDBG、MAGE、LAGE。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性別、年齡、BMI、病程、血清TG、TC、LDL-C、HDL-C、FBG、Cr、UA、HbA1c、ALB、CysC、GSP、C-P水平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MBG、SDBG、MAGE、LAGE。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DR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BMI、病程、血清TG、TC、LDL-C、HDL-C、FBG、Cr、UA、HbA1c、ALB、CysC、GSP、C-P水平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MBG、SDBG、MAGE、LAGE)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歸分析,OR值>1為危險因素。
2.1 DR發病情況 135例T2DM患者中有55例合并DR,發病率為40.74%(55/135)。
2.2 血糖波動指標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MBG、SDBG、MAGE、LAGE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波動水平比較(mmol/L,±s)

表1 兩組血糖波動水平比較(mmol/L,±s)
?
2.3 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指標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年齡、病程、HbA1c、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相比,差異顯著(P<0.05);兩組性別、BMI、TG、TC、LDL-C、HDL-C、FBG、Cr、UA、ALB、CysC、GSP、C-P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指標比較(±s)
?
2.4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兩組間差異有統 計學意義的指標(年齡、病程、HbA1c、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MBG、SDBG、MAGE、LAGE)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病程、HbA1c、MAGE是DR的危險因素(OR值>1)。見表3。

表3 DR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齡化的提升,我國T2DM患者人數不斷增多,且T2DM并發癥發病率也逐漸上升,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8]。T2DM患者常見的并發癥DR主要是由于體內長期血糖代謝異常,導致視網膜微血管細胞出現通透性上升、硬度增加、血管閉塞、過度增殖及出血等病變,致使視網膜微血管結構或功能變化,造成視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一種慢性病變[9~10]。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我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約25%的患者發生視網膜病變,有1.1%的患者最終失明[11]。因此,加強對T2DM的血糖管理,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對于減少DR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顯示,DR的發生發展不僅與T2DM血糖水平及HbA1c水平有關,也與血糖波動水平可能具有一定關系[12~13]。
現階段,臨床上多采用HbA1c評估T2DM患者近期或遠期血糖控制情況[14~15]。但是健康人群24 h的血糖波動范圍通常為2~3 mmol/L,而T2DM患者因胰島素分泌不足、升糖激素分泌過量等導致24 h內血糖波動增大、FBG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上升,進而增加高糖毒性。因此,短期血糖波動對T2DM患者并發癥的影響也應被重視。近年來,臨床多采用MBG、SDBG、MAGE、LAGE等指標來反映T2DM患者血糖波動水平[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年齡、病程、HbA1c、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MBG、SDBG、MAGE、LAGE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病程、HbA1c、MAGE是DR的危險因素(OR值>1)。這表明T2DM患者血糖波動水平和DR具有一定相關性。分析原因為:隨著T2DM患者年齡的增長,各項生理機能逐漸下降,因此發生DR的風險較高[18]。T2DM患者HbA1c處于較高水平,導致紅細胞在高血糖狀態下迅速聚集,增加微小動脈血栓形成的概率,增加血紅蛋白與氧結合的能力,造成視網膜組織缺氧,進而形成DR。隨著T2DM患者病程增長,高血糖損傷就嚴重,DR的發生風險就越高。血糖波動增加DR形成風險的機制可能為:血糖波動通過激活炎癥反應、損傷內皮細胞、激活細胞內信號傳導通路等途徑,損傷血管,進而導致DR的形成。但由于本研究收集樣本數量少、來源單一,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今后臨床可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明確血糖波動、實驗室指標等和DR之間的相關性,為減少DR的發生提供確切證據。
綜上所述,T2DM患者血糖波動水平和DR具有一定相關性,臨床應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礎上重視血糖波動水平,并制定相關防治措施以降低DR的發生率和減輕T2DM并發癥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