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付
(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中醫院普外科 興化 225700)
結直腸癌是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在中年男性人群中較為多發,且近年來其發病率逐漸升高[1]。該病可發于直腸、結腸任何部位,其中在直腸、乙狀結腸部位的發病率較高,由于其發病初期缺乏典型癥狀,在確診時病情通常已進展至中晚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病死風險[2]。目前,臨床對結直腸癌主張根治術治療,傳統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經多年沉淀,技術已十分成熟,但存在創傷大、術后恢復慢等缺點,不符合臨床快速康復理念,也無法滿足患者的手術要求[3~4]。近年來,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經典微創術式,在臨床上的應用日益廣泛,具有創傷小、視野好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深受患者好評[5~6]。本研究對腹腔鏡手術、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效果進行分析,旨在為結直腸癌手術治療提供更多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
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5例。對照組男17例,女8例;年齡45~83歲,平均(61.19±12.30)歲;病程1~5年,平均(3.77±1.10)年;腫瘤部位:乙狀結腸14例,直腸8例,升結腸3例;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12例,Ⅲ期5例。研究組男16例,女9例;年齡45~85歲,平均(61.30±11.77)歲;病程1~6年,平均(3.81±1.25)年;腫瘤部位:乙狀結腸12例,直腸9例,升結腸4例;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13例,Ⅲ期6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字201602006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療指南》[7]中結直腸癌診斷標準,并結合相關影像學、實驗室及病理學檢查等確診;符合手術指征;臨床資料完整;未發生遠處轉移;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有嚴重基礎性疾病者;有其他類型惡性腫瘤者;有腫瘤相關性放化療或免疫治療史者;有腹部手術史者;有凝血功能障礙者;有腹腔嚴重粘連或腹腔炎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全麻后視腫瘤位置進行體位擺放,并視病灶位置和大小作手術切口。進入腹腔后常規探查,了解腫瘤位置和周圍組織器官狀態,進一步確認患者滿足手術指征。借助紗布條對近端腸管進行結扎,接著分離血管,并清除周圍淋巴結,然后對血管根部進行結扎,切斷腸管并切除腫瘤,最后吻合腸管,并認真檢查出血、血運情況,清洗腹腔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研究組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全麻后保持仰臥位,在患者臍部下方作一1 cm左右切口,創建氣腹,將腹壓控制為15 mm Hg,接著在腹部病灶部位作3~4個切口為操作孔,置入腹腔鏡和相關器械,認真探查腹腔情況,了解腫瘤位置。視治療需求對腸系膜及患側腸管進行游離并結扎橫結腸和回腸末端,接著將腹膜剪開并清除脂肪組織后,切斷結腸韌帶,然后切除患側半胃結腸韌帶,收緊腸系膜并分離系膜血管,結扎血管根部后清除淋巴組織。視腫瘤位置對腹部作切口后由此切口將切除的腸管拖出后吻合腸管斷端,最后吻合腸管,并認真檢查出血、血運情況,清洗腹腔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術后指導兩組患者常規禁食,并做好止痛、補液等措施,72 h內進行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指標:對比兩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腸鳴音復常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2)血清致炎因子水平:術前、術后1 d時,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所有檢測操作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3)免疫功能指標:術前、術后1 d時,通過流式細胞儀測定兩組外周血CD4+、CD8+及自然殺傷(NK)細胞水平,并計算CD4+/CD8+。(4)生活質量:術前、術后12個月時,通過胃腸道生活質量指數量表(GIQLI)[8]評估兩組生活質量,涉及軀體功能、心理狀態、自覺癥狀、特殊疾病狀況以及社會活動5個方面,分為36個條目,各條目均以0~4分進行評分,總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5)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腸梗阻及吻合口瘺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研究組圍術期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
2.2 兩組血清致炎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1 d時,兩組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較術前升高,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1 d時血清致炎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1 d時血清致炎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
2.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術后1 d時,兩組外周血CD4+、NK細胞水平及CD4+/CD8+較術前降低,但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兩組外周血CD8+水平較術前升高,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術后1 d時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術前、術后1 d時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術后12個月時,兩組軀體功能、心理狀態、自覺癥狀、特殊疾病狀況及社會活動評分較術前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前、術后12個月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術前、術后12個月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8.00%)較對照組(32.00%)低(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近年來,受我國人口老齡化、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影響,結直腸癌發病率逐漸升高,由于該病發病初期缺乏特異性癥狀,很多患者確診時病情已處于中晚期,導致病死風險增加[9]。手術是現階段臨床治療結直腸癌的常用手段,傳統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已十分成熟,但會對機體造成較大創傷,容易引起術后強烈應激反應,導致患者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程度抑制,還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患者術后恢復[10~11]。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因滿足腫瘤根治條件,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日益廣泛[12]。相比于傳統開腹手術,其具備以下優點:(1)作為微創術式,僅需作數個小切口,可有效減輕手術創傷,減少術中出血,降低術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有助于縮短術后恢復時間;(2)借助數字攝像技術將鏡頭拍攝圖像傳輸至處理系統,并呈現于顯示屏上,可獲得清晰且開闊的術野,從而有效提高手術操作的精準度,避免損傷腹腔臟器,促進淋巴完全清除;(3)對患者機體創傷小,可減輕術后應激反應,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小;(4)小切口更滿足患者對美觀方面的要求,有助于提升治療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切口長度、術后腸鳴音復常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8.00%)較對照組(32.00%)低,提示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并發癥少及術后恢復時間短等諸多優勢,這與于秀芝[1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臨床發現,手術創傷可引起術后機體炎癥反應,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程度抑制[14~15]。IL-6、TNF-α均屬于多效性細胞因子,當機體受創傷或感染時,血清IL-6、TNF-α水平會迅速上升,因此二者均可作為反映機體損傷的敏感性指標;CRP屬于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在機體受感染或組織損傷時,其水平會急劇上升,且與組織損傷程度正相關。T淋巴細胞亞群在機體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檢測相關指標水平可有效反映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腫瘤患者常伴免疫功能減退,并以外周血CD4+水平下降、CD8+水平上升為主要表現[16]。NK細胞作為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有抗腫瘤、抗病毒感染及免疫調節等多種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d時,兩組IL-6、CRP及TNF-α水平均高于術前,但研究組較低;術后1 d時,兩組外周血CD4+、NK細胞水平及CD4+/CD8+均低于術前,但研究組較高,而外周血CD8+水平高于術前,但研究組較低,提示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應用傳統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均會導致機體產生炎癥反應,影響其免疫功能,但后者因具有創傷小、對腹腔臟器損傷程度輕等優點,所以術后機體炎癥反應相對較輕,且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兩組術后12個月時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術前,且研究組較高,提示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應用腹腔鏡手術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效果優于傳統開腹手術。王東等[17]也獲得了與此趨同的研究結果。綜上所述,與傳統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相比,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并發癥少、術后炎癥反應輕及恢復時間短等諸多優勢,更有助于減輕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產生的影響,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