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輝
(1.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廣東廣州 510507;2.廣東農墾經濟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廣東廣州 510507)
2019 年2 月18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緊隨其后,廣東省政府及廣州市政府分別印發《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三年來,廣州市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為契機,以“立足廣州、服務大灣區、聯結泛珠、輻射內地”為定位,以“一個標準供大灣區”為原則,構建以廣州為樞紐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打造現代化、標準化、便利化平臺,為大灣區市場提供更多更優的優質農產品。截至2021 年11 月,全國已認定大灣區“菜籃子”1 285 家生產基地、93 家加工企業;此外,廣州市雖然擁有“粵字號”農業品牌300 個,總量居廣東省首位。然而,廣州市“菜籃子”大而不強,優質“菜籃子”供給相對不足,品牌影響力有限,難以滿足大灣區人民特別是港澳地區日益增長的高質量農產品需求。為此,本文以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為例,分析廣州發展優質“菜籃子”面臨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為廣州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菜籃子”提供參考依據和實踐指導。
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是農業農村部為深入挖掘、培育、保護和開發各地名特優新農產品資源,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推進農產品品種改良、品質改造和品牌創建而建立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具有以下特點:1)在特定區域(以縣域為單元)內生產,具有顯著地域特征和獨特營養品質特色,具備一定生產規模和商品量,有穩定的供應量和消費市場,公眾認知度和美譽度高;2)有穩定的生產規模和商品量;3)實施全程質量控制和依托龍頭骨干生產經營主體引領帶動;4)產品符合食品安全相關標準要求,產地環境符合國家相關技術標準規范要求,近3 年來未出現過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根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規范》要求,目錄經各地自主申報、形式審查、專家審核、公示等程序后公布,并核發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為貫徹落實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和品牌強農戰略,培育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質量提升,促進區域優勢農業產業發展,根據中編辦和農業農村部賦予的職責任務,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決定從2018年開始探索開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工作,大力培育農業農村品牌。
根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公布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從2018 年至2022 年5 月,農業農村部已公布了11 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廣州市共11 個農產品被收錄,分別來自增城區6 個、從化區4 個、南沙區1 個,具體收錄情況見表1。

表1 2018年至2022年5月廣州優質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1.2.1 從廣東省各地級市入選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數量來看
2018 年至2022 年5 月期間,廣東省共有347 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從已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的農產品及品牌在廣東省21個地級市分布來看:肇慶、韶關、湛江、清遠排列前四,農產品總數高達172 個,是廣東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總數量的近50%,即占據了廣東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的半壁江山;珠海、汕頭、東莞及深圳位于末尾;而廣州市實力居中,排在全省第11位(見圖1)。可見,在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方面,即使是在廣東省內,廣州市名特優新農產品競爭力也較弱,且與肇慶、韶關等農業強市差距很大。

圖1 廣東省各地級市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數量比較分析
1.2.2 從主要生產經營單位是否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來看
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是指通過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方式直接與農戶緊密聯系,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或流通為主業,使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規模和經營指標上達到規定標準并經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認定的農業企業。廣東省現有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87 家,其中廣州市總數為15 家,居全省各市之首。然而,從表1 中可知,對于已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的農產品,廣州市有30 個主要生產經營單位,竟沒有一個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1.2.3 從生產區域是否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來看
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在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倉儲物流基地,品牌建設與營銷體系、科技支撐體系、質量控制體系等方面經驗豐富,設立對特色產業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特優區,是順應農業發展新趨勢、提高市場競爭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大舉措。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七部委自2017 年以來,連續發布認定四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廣東省共有11 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獲得了國家認定,其中8 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生產的特色農產品,同時也已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見表2)。

表2 廣東省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與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對應關系
1.2.4 從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來看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示農產品(特指農業初級農產品,即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歷史人文因素和自然生態環境,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截至2021 年8 月底,我國累計認定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共2 482 個,累計核準中國地理標志作為證明商標、集體商標注冊共6 381件,核準使用中國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市場主體共14 315 家,建設74 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在中國農業的特種資源形成、區域生態產品、產業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2021 年,浙江大學CARD 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浙江芒種品牌管理機構等聯合組建課題組,選取了獲得農業農村部及原農業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工商局商標局、原質監局)的兩個及以上部門登記(或注冊商標)保護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1 471 個,開展品牌聲譽評價研究,并發布了《2021 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評價報告》。
根據《2021 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評價報告》,廣東省共有22 個農產品進入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各品類品牌百強榜中,其中5 個品牌進入全國100強(見表3),而廣州市農產品品牌無緣全國品牌聲譽百強榜;在分類百強排行榜方面,廣州市僅有2 個農產品品牌入列,具體是增城荔枝位列果品品牌全國百強榜第42位,增城遲菜心位列蔬菜品牌全國百強榜第41 位,如表4 所示,上述2 個農產品也是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表3 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全國百強榜廣東省排位(按品牌)

表4 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百強榜廣東省排位(按品類)
1.2.5 從“粵字號”2019 年縣域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來看
為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意見》和《關于加快推進“粵字號”品牌強農的實施意見》精神,推動“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創建行動,加快推進廣東省農業品牌高質量發展,形成一批區域特色明顯、文化底蘊深厚、全國影響力大、國際競爭力強的農業品牌,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2019年12月,廣東省南方品牌農產品推進中心發布了《“粵字號”2019 年縣域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名單。
在以產地即地級市進行的分類排名中,韶關、茂名排在前2,遙遙領先其他各地級市,揭陽及珠海墊底(深圳為零,不考慮排名),廣州位列中間,與梅州、湛江并列第8(見圖2)。

圖2 廣東省地級市“粵字號”2019年縣域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數量
在產品類別方面,廣州5 個入選的區域公用品牌分布于水果類3個,蔬菜類1個,大米類1個。廣州無區域公用品牌入選“茶葉、中藥材、畜禽、水產品、薯類、花卉、林特產品”六大類品牌排行榜。
在品牌價值方面,此批百強粵字號品牌擁有品牌價值過百億的共有8家,其中英德紅茶以272.9億元位于榜首,其余7 家分別是梅縣金柚、信宜三華李、鳳凰單叢(樅)茶、臺山鰻魚、新會柑茶、化州橘紅和德慶貢柑。廣州尚無百億價值品牌,即使是蔬菜類排名第一的增城遲菜心,品牌價值也僅有36.7 億元;特別是水果類品牌價值差距更大,排名第一的梅縣金柚的品牌價值是從化荔枝的14倍(見表5)。

表5 “粵字號”2019年縣域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廣州排位
廣州雖然擁有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4 個;“粵字號”農業品牌300 個,且總量居廣東省首位,但國字頭的優質農產品缺乏,如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數量與省內的肇慶、韶關等農業強市差距很大。
截至2022 年2 月,廣州市擁有的國家級、省、市、區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達15 家、145 家、330家、328家。2021年農業龍頭企業涉農營業收入預計超1 500 億元,國家級龍頭企業、上市農業龍頭企業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如僅2020年,廣州市培育新增5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82 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然而,廣州市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0個主要生產經營單位,卻找不到一家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也就是說,廣州市雖有15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但卻沒有一家是廣州市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的主要生產經營單位。因此,廣州市不缺農業龍頭企業,缺的是以生產經營具有廣州區域特色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為主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此外,主要生產經營單位的生產規模無法取得優勢。如水果類“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規模最大的農產品及品牌為廣東省的高州龍眼,具體產品包括“高州龍眼干(桂圓干)”“高州龍眼肉(桂圓肉)”兩種,生產規模達21.33 萬hm2;生產規模第2 大、第3大的產品也都來自廣東省高州市,分別是高州桂味荔枝3.87萬hm2、高州荔枝干3.72萬hm2;而廣州市的增城荔枝與從化荔枝加起來也只有3.15 萬hm2,無法依靠生產規模取得規模經濟效益。
廣東省共有22個農產品進入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聲譽各分類的百強榜中,其中5 個品牌進入全國100強(即不分類);而廣州市僅有增城荔枝、增城遲菜心分別進入“果品”“蔬菜”類品牌百強排行榜中,且排名居中,沒有實力進入全國品牌聲譽百強榜。
另外,入選“粵字號”2019 年縣域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的廣州區域品牌少且品牌價值不高,如無百億品牌價值的區域品牌,特別是廣州知名品牌增城荔枝及從化荔枝,其品牌價值還不到水果類榜首梅縣金柚的1/14。
作為自古就是商貿中心的廣州,應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及國家中心城市、農業產業體系健全、廣東省名牌農產品眾多等優勢,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為契機,主動抓住大機遇,融入大灣區,服務大戰略,認真抓好“菜籃子”工程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優質“菜籃子”,以實際行動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作出廣州應有的貢獻。
經過多年的扶持培育,荔枝、絲苗米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廣州市富民興村、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特色產業。
產業要發展,品質是根本。既然是名特優新,就要用標準來體現名、特、優[1]。廣州的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應對標供港澳品質及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準入門檻,打造成滿足粵港澳大灣區需求的優質“菜籃子”。以供港澳質量安全標準為標桿,以“綠色食品”為質量發展方向,通過標準化生產建立溯源平臺,完成農產品從生產、加工、物流到銷售的所有信息歸集[2],并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編織嚴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體系,定期開展質量檢測等,實現農產品在產地“逢出必檢”,檢驗全覆蓋,質量安全“零容忍”,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證送到消費者手上的農產品優質而新鮮。
聚焦數字農業,發展智慧農業。開展智慧農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在生產基地上安裝數據監管系統,對農產品生長情況、大氣環境、土壤、水環境狀況、病蟲害實時動態監控,提升產品品質,并實現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的科學化、適度規模化、標準化。
同時,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優勢,加大力度建設廣州荔枝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級萬畝絲苗米產業園、省級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仙進奉荔枝現代農業產業園(荔枝小鎮),持續推動農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荔枝及絲苗米產業,為大灣區優質“菜籃子”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在發展鄉村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方面,農業龍頭企業是名副其實的主心骨與頂梁柱。廣州市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提前謀劃,強化指導服務,堅持政府搭臺,為企業和農戶唱大戲提供一個良好的政商環境。同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認定要求,結合廣州市實際,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形成龍頭帶動發展格局,撬動廣州市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持續興旺。
1)多措并舉助推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優先培育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如生產增城絲苗米的廣東友糧糧油實業有限公司,生產增城遲菜心的廣州一衣口田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廣州應加大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健全扶持政策體系,實施貸款貼息、獎勵和強農惠農等組合財政政策;同時引導龍頭企業發揮好“鏈主”和示范帶頭作用,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形成規模經營,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2)充分發揮廣州地區已有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如從事蔬菜種植加工的廣州從玉菜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比較優勢。廣州市應激發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引導他們帶動全國名特優新產品的發展,并通過成熟的現代管理制度和完整的產業鏈條,對接小農戶生產與消費市場,對本地區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
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品牌就是競爭力。堅持走名特優新品牌化之路,是農產品贏得市場的不二選擇[3]。廣州市應適應新時期農業品牌建設要求,加強品牌管理,在生產、流通、市場營銷、品牌打造等方面建立標準,構建起完整的品牌運營體系,提升荔枝、絲苗米、遲菜心等廣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打造一批在國內市場上站得住、叫得響,在國際市場上受歡迎、有競爭力的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
1)應積極推動荔枝、絲苗米等特色產業加速對接及融入RCEP 市場。加強與廣州海關等部門溝通,實施“一企一策”幫扶措施,實時跟進農產品質量管理、技術指導,加工生產和產品出口的每一個環節,推動建設RCEP 廣州荔枝、絲苗米國際采購交易中心,全面做好RCEP 成員國產銷對接,借力RCEP 拓寬外貿朋友圈,助力名特優新農產品出口并推進相關產業國際化、市場化。
2)在拓寬名特優新農產品外貿渠道的同時,還需加大其國內市場的區域品牌影響力。可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及西部地區,組織各類廣州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推介會、品鑒會等活動,讓全國市民能免費品嘗到新鮮的嶺南佳果;制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生態環保包裝設計標準,可在其產品包裝和生產經營場所標注“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字樣[4],提升農產品的美譽度、辨識度和影響力,凸顯品牌效應,帶動農民增收。
3)注重文化賦能,實現文旅融合。開展相關文旅精品項目推介,如發布廣州荔枝導購圖、荔枝紀念郵票,打造荔枝文化體驗旅游區等,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新媒體宣傳推廣,擴大名特優新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通過挖掘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的文化底蘊,講好廣州品牌故事,如“高僧搜集四方良稻,培育出增城絲苗米”典故,又如“增城遲菜心原產于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鄉——增城區小樓鎮,以及何仙姑為解救世人苦難過程中草馬和涼粉草生長成增城遲菜心”的美好傳說,不斷提升廣州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價值。
廣州應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以供港澳標準倒逼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質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持續推進名特優新農產品產業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并做強做大增城荔枝、從化荔枝、增城絲苗米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產業,從而實現鄉村產業興旺、農民增收致富,更好地滿足大灣區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