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王雍博
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各民族和衷共濟,沉淀出了極具自身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具有鮮明民族識別度的藝術符號,蘊藏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精神追求、風俗文化、思維模式等要素,正是這獨特的文化讓中國可以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與此同時,它也是現今人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深化現代設計內涵的奠基石。
1981 年,國際建筑師聯合會通過了《華沙宣言》,其提出的“建筑-人-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整體這一概念,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認同,而環境作為該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其規劃好、設計好逐漸受到關注。環境藝術設計并非單純的視覺藝術,而是由人自身設計和構建的藝術化的生存空間,旨在打造更適合人們居住,且滿足人們物質和情感追求的生活環境。由此可見,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復雜工作,其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在設計時,要協調自身與周圍建筑特征、氣候條件、植被需求之間的關系,進而實現與城市整體空間及文化意韻的契合。
設計中想要真正實現“建筑-人-環境”三者和諧,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首先,需要明確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系統的設計工作,既要考慮自然因素,也要重視人工技術,還要關注當地的風土人情,注重人與物之間情感的共鳴。其次,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明確人才是環境藝術設計的主體。最后,在設計時要明確自然環境是不隨人們思想意識而改變的客體,人們有規劃的利用自然環境和改造自然環境,但同時也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務必以保護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為一切設計的先決條件。
環境藝術設計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現載體,是既定時間內該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等因素的直觀體現,同時也體現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念、思想理念及審美情趣。環藝設計需要新技術、新材料、新思想的加持,但與此同時,也需要做到對歷史文脈的尊重,將現代設計與傳統歷史進行融通,實現二者之間的和諧共存,在保護和傳承歷史印記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和發展。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項系統的設計工作,除了將各種傳統元素合理地融入設計中,還要考慮自然因素和人工技術,同時注重當地的風土人情。在設計時,始終明確環境藝術設計歸根結底是為人們服務,需要明確人才是環藝設計的主體。一方面,通過設計致力于給人們提供感官上的美感體驗;另一方面,通過設計能夠對改善人們日常居住、工作、學習的環境起到積極作用。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工作時務必深入了解人們的具體需求,利用藝術創造的途徑構建契合人們思維模式和生存特點的空間環境,實現價值最大化。
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部分環藝設計師過于追求表現形式的創新,忽略了傳統文化本身的重要性,僅希望借助新技術與新思想進行設計。例如VR 虛擬技術,因多感知性和交互性,能給受眾帶來沉浸式體驗。這一技術用于環藝設計中,能夠更好地幫助設計師向受眾展示設計作品。這種敢于突破的創新設計理念對于設計師來說很重要,但它并不是衡量設計的唯一準則。不可否認,新興技術的融入能帶給受眾相比傳統設計作品更強的視覺效果,但單純追求技術革新容易造成內涵的空洞,一旦這種技術得到普及,該作品就很容易被人們所遺忘。然而,部分設計師還未能意識到這一問題,依舊沉迷于追求新技術。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很多人開始崇尚西方設計,甚至偏激地認為西方的設計比中國設計“高級”。在這種畸形思維的引導下部分環藝設計項目以西方設計理念作為唯一的指導思想,將其照搬硬套,使得我國部分城市的環藝設計風格如出一轍,很容易人產生審美疲勞;也未考慮是否適合當地的自然、歷史、人文等各方面情況,且有些設計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極不和諧,顯得不倫不類。而很多客戶也受到了市場的影響,要求設計師放棄中國傳統元素在設計中的運用,將西方設計理念的融入程度作為衡量設計質量的標準。
新興技術和西方設計理念之所以會對中國設計產生如此大的沖擊,一是因為環藝設計在中國的發展時間比西方一些國家晚,設計師對發展較早的國家的環藝設計進行了研究和學習,中國傳統元素的重視傳承度有所降低;二是很多設計師和客戶從根本上就沒認識到中國傳統元素的魅力,和其對環藝設計起到的積極作用。甚至偏激地將“傳統”與“封建、陳舊、古板”畫上等號,導致目前我國部分環藝設計作品在運用中國傳統元素,未能層層剖析其蘊藏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且未探究其表現形式、融合模式的創新方法,只是單純的挪用,生硬的結合,使得我國環藝設計中傳統元素的應用阻礙重重。
在設計創新方面需要傳統文化的加持,進而為建筑、園林等各種設計創造更大的價值,豐富其設計內容。這里提及的中國傳統物件,包括根雕、瓷器、書法、國畫、壁畫、鳥籠等,這些物件可以作為裝飾品陳列在空間中,在現代設計中體現中國傳統獨特的韻味。此外,類似木雕花紋、屏風、竹編物品等傳統物件,可以轉換為實用性元素,融入環境設計中。如圖1,這是這一設計二樓的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在設計時將屏風加以現代化改造后放入空間中,既滿足了整個設計簡潔清爽的基調,又呈現出濃烈的傳統氣息;而竹簾的運用更是為房間增添了其他材質窗簾無法給予的韻味。

圖1 融入了屏風和竹簾的房間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師在將傳統元素與環藝設計進行融合時,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將中國傳統元素進行提取,轉換成富有藝術性和審美性的視覺符號,運用在設計作品中。這種轉換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已有外觀造型、圖形圖案、色彩等元素的直接借用,還有將傳統元素打散進行重構,以更好地呈現效果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中。此外,新技術和西方文化也為設計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很多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的中國傳統元素在運用時還結合了新技術,且積極與國際接軌,尋求與西方設計共通的設計理念,進而實現傳統風韻與現代科技、國際社會的完美結合。
中國傳統建筑是傳統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豐厚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寓意;同時也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如中國傳統建筑尊崇“天人合一”的觀念,崇尚自然,強調人物自然的和諧共處,類似在設計中向自然借景的方式就常常見到。如圖2中,設計師就將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借景思想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借了景,還將其分為近、中、遠三個層次,近景的山石流水、中景的庭院以及遠景的樹、天空以及陽光等,帶給使用者更舒心的享受。中國傳統建筑的各種思想理念能為環境藝術設計師提供很多靈感,并與時代背景和具體需求結合并創新。

圖2 借景在設計中的應用
環藝設計會根據社會的更迭、地域的差異、人們身理心理的需求變化而隨時進行調整和優化,進而形成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的、開放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不僅保留了原有的物體,并且持續融入新的元素,并且在二者交融過程中找到了平衡點,相輔相成,和諧共存。因此,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在運用中國傳統元素時,要考慮如何以創新的形式進行融合,意識到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元素的有機結合能夠滋生出更好的藝術效果,迸發出更具辨識度和文化性的作品。如圖3,該建筑位于遼寧,被命名為“生命之環”,設計寓意來自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的思想。在展現形式上,設計者運用了現代燈光技術,實現傳統思想與現代技術的有效融通,共同打造出這一具有藝術性的地標設計。

圖3 生命之環

圖4 河南大學7號樓
中國傳統元素是由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凝聚和沉淀而成的。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應當取其精髓、學其精華,進一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這種傳遞人文藝術和情感認知的設計形式,可以為冰冷的設計作品帶來活力,同時豐富設計本身的內容,讓作品更具厚重感,藝術價值也能得到提升。例如,在設計中體現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致力于在設計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僅要尊重自然規律,還能找到科學的形式改造自然環境。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中庸思想還體現在既不一味地摒棄傳統、脫離歷史,又不墨守成規,不斷探索創新的設計方法和設計風格。此外,中國傳統文化根植于國人內心深處,傳統元素的出現更能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進而拉近設計與人之間的距離,構建起和諧的氛圍,讓設計更具溫度感。
傳統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具象表現形式,在設計中運用傳統元素,亦是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能增強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審美價值,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讓人記憶深刻。進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環藝設計,可以對其傳承和發揚產生積極影響,人們在享受設計帶給他們審美享受和便捷體驗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了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例如,河南大學里的七號樓,其古樸典雅的造型成為校園里靚麗的風景線。七號樓中蘊含了很多中國傳統元素,如雕刻精美的垂花柱、造型多變的掛落板以及畫面靈動且富含寓意的木刻雀替等。這些傳統元素的運用給觀者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甚至連梁思成、林徽因等人都曾為其驚嘆。將這樣的建筑保留在校園中,更能激起師生自主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同時對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積極作用。
時代的進步、技術的創新、西方文化的沖擊等因素導致了人們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的改變。這里所提及的審美不僅包括人們外在的視覺審美,還有人們的心理審美。基于此,環境藝術設計如果單單考慮外觀造型,很難有效滿足人們日益增長且愈發嚴格的審美需求,需要在吸收西方審美理念的同時,融入中國傳統元素,且根據時代特性和市場需求,不斷改良和完善傳統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形式,致力于呈現更能滿足人們各種審美需求的設計作品。這種融合了中國傳統元素典雅之美的作品能更好地激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震撼,進而迸發出強烈的文化幸福感。
毋庸置疑,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需要以現代設計為基礎,需要新技術和新思想的加持,但中國傳統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價值不容小覷。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需要堅持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原則,努力實現現代設計與中國傳統元素間的融通,構建一條極具中國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之路,最終實現我國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