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 劉雅培
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塑造了各個地域環境下不同形制的建筑形態,其中的民居建筑是我國建筑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不同地域環境、宗族觀念、生活習慣、生產方式等因素影響下產生了不同的建筑外觀、建筑結構、建造材料、平面布局、裝飾造型等特色。但大量的普通民居建筑在歷經工業化革命與城市化建設的發展下被拆除;特色名人故居及古鎮被保留修復后作為旅游觀光展現;鄉村老宅民居因不合適現代人居住而出現荒廢或者隨意改造搭建的現象。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審美文化的逐步提高,在打造“美麗鄉村建設”“旅游文化”及發展“軟實力”文化的背景下,許多設計師開始尋找本土文化的精髓,繼而提倡“本土化”“民族化”“在地風格”的建造設計理念。目前,針對傳統民居建筑以住宿性質層面的改造應用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應用新技術搭配新材料修復改造傳統民居,更新室內功能與設施設備,達到符合當代人居住需求的模式,這類體現在鄉村建設中尤為突出;另一種是應用國際化設計手法結合在地風格改造修建融休閑、度假、養生為一體的民宿或者酒店。在打造本土化的高端休閑住宿空間中,享譽國際化的安縵度假酒店便是經典。安縵度假酒店在我國有四家(上海養云安縵酒店、杭州法云安縵酒店、麗江大研安縵酒店、北京頤和安縵酒店),其中上海養云安縵酒店區別于單一地模仿傳統建筑風格與追求奢華的時尚元素堆砌,在展現本土文化與國際化的融合中最具特色。
上海養云安縵酒店是國內的第四家連鎖酒店,位列全球第三十家,于2018年初正式營業,用地面積達195761.6平方米,建筑面積占99114 平方米,建筑規劃地上2 層、地下1層,地點位于隱秘、幽靜的上海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附近有高爾夫俱樂部、網球中心、森林公園、青登河等人文及自然景觀。酒店由澳大利亞國際著名建筑大師Kerry Hill、英國景觀設計師Dan Pearson, 聯合精通中國古建筑的工程師、植物學家、工匠團隊共同規劃設計完成。在遠離市區的環境下,養云安縵酒店以“避世”風格傳承了江西贛派民居形制特色。與國內其他三家安縵酒店不同,養云安縵為異地修建,其緣起于江西省撫州市修建水庫,因此涉及當地大量的古宅建筑及古香樟樹需要保護,江西企業家馬達東先生組建專家團隊到30多個村落將原拆的近50座明清古宅編號打包遷至上海,后與國際安縵形成合作,重新規劃組建了養云安縵13棟明清風格老宅院落,同時配套新建了24間現代標準套房,連同周邊遷移成活的上千棵古香樟樹,秉承國際化設計手法,將酒店融入擁有明清兩代悠久歷史的建筑肌理中,共同構造了當代極簡、清雋、靜謐的酒店空間環境。
目前該酒店內配套了舒適的服務設施,包含酒店大堂、會議室、宴會廳、影院、各類餐廳(意餐廳、日餐廳、辣竹中餐廳、湖邊咖啡廳)、雪茄廊、商鋪零售店、酒水吧、水療、理療室、瑜伽室、健身房、室內外泳池、展廳、俱樂部等現代化的休閑娛樂空間,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共融。為迎合與古宅相協調的環境氛圍,酒店在裝飾裝修的材料、色彩及層高方面基本與古宅相匹配,使得新舊空間的規劃設計達到高度的協調。上海養云安縵酒店以不張揚的高級感呈現,它所體現的是一種經典格調,創造了傳統與當代、融合與創新的空間語境。在新與舊的空間轉換中,重新修復的明清古宅是養云安縵酒店的精華,代表了江西贛派民居的新生力量,因此作為本文研究的重點。
養云安縵酒店環境秉承修身養心、崇尚天然、敬畏造化的精神品格,營造了“水云養以湖,山云養以室。居山復近水,云相茲合一”的意境空間。設計者們充分尊重江西形勢派風水文化,以“開天門、閉地戶、水口建筑”為布局形式,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無不深受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隱喻了儒、道、佛的精神內涵。傳統贛派民居建筑在儒家文化倡導的中庸、內斂、忠孝思想的等級秩序下形成了傳統空間的禮制,產生了民居建筑祖堂、門廳、正屋、廂房、廊道、橫屋等格局形式,通常以家族人口規模的大小設置天井圍合的三間、五間至九間等不同的戶型格局;遵循道家順其自然,尊重規律,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形成了天井、院落的格局形態;遵循佛家文化境隨心轉,講究心靈化與境界化,以“靜謐”為隱世空間氛圍,塑造了高墻、大廳、立柱、小窗的建筑形態。養云安縵酒店在尊重傳統建筑觀念布局的形式下結合國際化建筑語境:“功能主義”“以人為本”“自然主義”等設計思潮,立足于當代人的生活,組合的建筑空間以天井為中心的軸對稱布局形式,酒店的公共空間居中,私密空間分居兩側。為改良圍合高墻建筑,而造成室內陰暗、潮濕的不良環境,重新規劃組建的建筑設置了內庭院、采光窗、門洞、窗洞、槅扇等建筑元素與景觀元素圍合成通風采光的內向型院落布局形態;每棟建筑單體與外圍營建的水塘、泳池、小橋、棧道、植被等環境景觀元素又形成外向型的院落形態。建筑內外庭院在現代西方簡約設計的園林中引入了江南傳統園林的意象手法,體現了含蓄又包容的格局形態,更顯古宅的大氣風范。建筑與景觀元素之間采用直線與半圓弧交織的路徑形成串聯,組合成自然與人文的空間院落,既提供給顧客地域歸屬感與安全感,又讓酒店空間具有更好的環境感染力與親和力(圖1)。

圖1 養云安縵酒店院落環境
養云安縵酒店應用贛派民居建筑的歷史元素進行修復改造,體現了“本土化”設計的語境。建筑外觀至上而下,屋頂為黑瓦的人字形坡屋頂,通過以天井為中心,屋面縱橫交錯有序穿插,馬頭墻高于屋脊,基本以“三山式”階梯型的清水白線防火馬頭墻形成錯落有序的節奏感,使得輪廓線更明朗,給人強烈的視覺印象。建筑外墻體皆是青磚立斗、斗中灌泥,古樸厚重。總體建筑呈現出圍合的方塊狀,這種連續的、完整的實體邊界不僅實現了領域屬性, 而且也導致其內向性加強。建筑內部層高為一層半,內結構框架還原梁柱結構體系,應用榫卯構件的傳統手作裝修工藝,頂棚直接暴露木制結構;廳堂承重的立面空間用插梁式或抬梁式的大木作結構;靠墻的立面墻面上方以穿斗式木構件貼面形式呈現,下方墻面采用木鼓壁隔墻作護墻板。建筑的承重方面以采用斜撐來代替斗拱,省工、省料,顯得建筑不會過于沉重(圖2)。

圖2 修復的古宅建筑外觀及室內
此外,在建筑造型的裝飾方面,養云安縵酒店建筑外墻體保留了門罩、題刻等石雕構件;建筑構件中保留了槅扇、月梁、挑托、插栱等木雕構件,修復了古建裝飾的人物、風景、植物、幾何、文字等圖案,向世人呈現了古人精湛的手工技藝。
古宅新的功能布局涉及到古宅的功能性、人性化與舒適度要求。傳統古建民居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現代裝修與設施,如傳統民居客廳及餐廳功能定位不明確;正房與廂房等臥室空間陰暗、潮濕;灶房與衛生間往往在旁屋搭建;室內空間尺寸不符合當代家具陳設尺寸等一系列問題。要將其改造為酒店,并同時滿足抗震、消防、節能、防火、隔聲等要求,實質上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性。安縵總設計師Kerry Hill 將傳統民居空間改造為適應當代人生活、休閑等宜居空間的構想格局,他利用傳統梁柱的框架結構特性,區別傳統的禮制性的隔間形式,以國際化的設計手法布局人性化空間,通過槅扇、門洞、窗洞、立柱進行虛空間的分割,形成內部功能性房間的共享;室內空間搭配天井、內庭院的設計格局,使得室內視線通透,避免了古宅潮濕、陰暗、壓抑的空間氛圍。每個空間定義現代化的功能設施,規劃設計了一臥、二臥、四臥、五臥類別的傳統院落式客房,同時兼具休閑的附屬空間:會客廳、起居室、備餐間、書房、衛浴間、餐廳、化妝間、儲藏室、更衣室等,每幢面積從80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不等。在設施設備上配備了基礎的現代家居陳設品:衣櫥、咖啡機、升降式電視、保險柜、無線網絡、空調系統、地暖、壁爐、浴缸等。
養云安縵酒店以搬遷而來的傳統磚、木、瓦、石為基礎材料適當搭配現代化的建材,如以木制的梁架結構結合銅質節點構件還原建筑結構形態;部分吊頂在保留傳統木結構基礎上搭配穿孔保溫板、石膏板及安裝空調設施;立面隔斷造型為不影響采光,采用玻璃搭配鏤空的木質槅扇;衛浴間部分墻面采用干掛灰黑色啞光石材;室內地面鋪石青色的傳統磚搭配木地板,樸實又舒適。建筑院墻采用江西本地中灰色石材及混泥土磚,不同塊材不同疏密的組合,產生了豐富的墻面質感與光影效果。為迎合古建筑外衣,室內客房所配備的現代家具陳設,如床、桌子、椅子、柜體、茶幾、衣櫥、雕花木格內飾、門、窗都是簡約的木制風格;同時,石制的洗手盆及浴缸、銅質的水龍頭、掛鏡等現代材質的應用,設計手法既有濃郁的民居風格特色又有現代工業風的呈現。
養云安縵酒店以木色、白色為主的色調處處顯示人與自然的和諧性、舒適性。為改良原傳統民居壓抑、陰暗的視覺效果,室內空間善于應用自然采光及人工光源。在自然采光方面,Kerry Hill 用他最擅長的現代手法,合理設置槅扇、窗、門洞的尺寸,還應用木制鏤空頂及縱橫排列的混泥土墻磚將自然的光影斑駁充盈在酒店各處,達到光色調和的溫度感與室內環境的柔和度,圖案基本采用現代幾何構成手法高度概括了傳統花格窗的意象,在不同時段,空間構造投射出賦予變化的光影效果,如同流動的祥云,呼應著養云主題。室內人工光源方面,應用LED 燈光隱性處理手法,達到節能、環保的效果,同時更加襯托了古宅居室靜謐、養心、舒適的環境氛圍(圖3)。

圖3 酒店室內人工光源與自然采光處理手法
養云安縵酒店室內配置的家具陳設都兼具功能性與簡約的裝飾性,家具陳設:床品、寫字臺、茶幾、衣櫥、桌椅、柜體、燈具基本造型簡約、硬朗樸實;室外利用原木、石材、植物、水缸等作為陳設小品,更能勾起對傳統人文的記憶。養云安縵酒店裝飾陳設避免設計上裝飾手法的堆砌和單純對傳統的模仿,更多地從空間著眼,少即是多、舊物新用的設計手法,營造了“凝神靜氣”的精神空間。
每一個地域環境都應有自己獨特的建筑文化記憶,我國歷經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形成了具有東方特色的木構架建筑體系,養云安縵酒店汲取江西天井民居建筑特色為載體,采用了再現的設計手法,從建筑形制上、用材工藝技術上、雕刻繪畫的裝飾上再現了贛派民居的建筑風格特色,展現了江西民居傳統建筑與營造技藝,將人們對傳統的記憶在新時代展現,為顧客帶來跨越時間、空間的獨特體驗與感受,印證中國古話“見出已知入,觀往以知來”的憧憬意象。
重構是藝術設計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創新思維設計表現手法。養云安縵酒店設計的空間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解構、重組、再設計,較多體現在酒店室內功能分區上,將不適應當代人生活的舊空間,進行轉化,重構了一個舒適性、人性化,兼具民族時代特色的宜居空間。其次,應用新材料、BIM 技術,將現代信息技術、電子產品、電器產品融入古宅中。酒店選用的室內家具陳設在酒店空間的搭配布局方面重新構造了功能性的模式,并與傳統建筑在風格、樣式、色調、質感上形成了和諧(圖4)。

圖4 養云安縵酒店古宅內裝修
對比是藝術設計的技巧,其特點是將兩種不同的事物作對照,經過設計,求得互補和滿足。縱觀養云安縵酒店整體的規劃設計,其對比明顯體現在新舊建筑方面,養云安縵酒店中現代標準套房設計、配套廂房、庭閣及大堂吧、餐廳等空間區域采用的是較為現代簡約的空間設計手法,其與傳統古宅產生了新舊空間的明顯對比。其次對比手法還表現在傳統內庭院與外景觀方面,古宅建筑空間圍合的內向性與西方理念下景觀設計的外向性形成建筑環境隱秘空間與開放空間的對比。安縵酒店將中式的內斂、含蓄與西方開放、包容把握得當,中西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
“意境”是人處于某種環境中產生的情愫,在處理建筑空間的意境方面,養云安縵酒店巧妙地借助建筑的灰空間,通過天井、月亮門、窗洞、門洞這些中式傳統建筑的語言交匯在一起,采用框景、借景、對景、組景等中式園林設計手法將天空、草地、山石、竹子、荷花、羽毛楓、松柏、南天竺等景觀元素與室內視線相呼應,以外部的自然景觀引入建筑內部空間,強化景觀特色的意向,通過景觀與建筑空間的相互滲透,增強空間層次感與流動感,使建筑空間獲得景觀上的延伸,進而達到自然、人、空間與文化意境上的融合。
建筑是一個國家城市發展極具文化滲透力的形象,任何一個建筑空間的營造都體現了當代的文化價值觀。養云安縵酒店將贛派古民居涅槃重生,讓我們認識到只有基于充分尊重地域文化,善于營造人性化空間,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將其轉變成實用性功能空間,才能發揮其歷史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安縵酒店的系列設計實現了地域性和當代手法的完美結合,其研究對保護傳統民居形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對未來中國本土化的建筑住宅空間設計及公共空間設計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