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記者 王迪
“最近你有沒有刷到中老年相親節目?”近半年來,一批中老年相親節目火爆,引發社會關注。
“很直接很真實。”北京單身女青年江蔓看了幾期節目后,對《民生周刊》記者感慨道,不知從何時起,老年人成了一些相親節目的主角。
節目中,大爺大媽們直接坦率的對話、豪爽犀利的表現,讓不少年輕人直呼“上頭”。《民生周刊》記者發現,這類節目真實還原了單身中老年人的生活狀態,而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下中老年群體的情感需求,引發社會對老齡化問題的思考。
“不是我的菜,我就這么坦率。”“男人至死是少年。”“你是20歲小伙兒呀,還要好看的,好看找你呀!”……
相比年輕人的含蓄浪漫,老年人相親則少了許多彎彎繞繞,更直接更犀利。
在節目中,一位大媽明確說:“條件不好還沒我掙得多,指定不同意。”一位大爺表示,沒有退休金的不予考慮。有人一上來直接說自己有“三高”,問對方能否接受,如果自己病了,愿不愿意照顧?
有一對嘉賓,雙方都覺得條件挺合適,后來大媽追問了一句:“你抽不抽煙,如果抽煙,我就不愛你了。”男方回應:“我抽煙,那我也不愛你了。”
除非遇見特別滿意的,大爺大媽們也會調整要求:只要喜歡,異地不是問題,孩子也給帶,沒有學歷也可以。

吉林衛視生活頻道《緣來不晚》節目主編冷冰,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節目能夠爆火,尤其得到年輕人追捧,可能是他們從節目中感受到了一種真誠。“尤其大哥大姐講出的話,像是人生走到這個階段,已經把什么都想明白了,所以他們有什么訴求,表達得也十分直接、真誠。對節目而言,真誠是一個基礎,越真誠越好看。”冷冰說。
一家知名婚戀機構人士分析,中老年人相親節目,透露了單身中老年人的擇偶觀念:活了大半輩子,雙方都沒有避諱,不需要藏著掖著,也不想再為了對方委屈過日子。
如今,物質生活日益富足,生活質量逐漸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品質也有了更高要求。中老年相親節目火爆的背后,實則體現的是單身中老年人群的情感需求。
吉林的李大爺,前些年老伴兒因病過世。去年春節期間,因疫情兒女在國外未能回來。李大爺在家里沒事就繞圈走,一個假期下來,生生把家里地板走出一圈印子。
80歲的劉阿姨,身邊同齡朋友大多不在了,兒女不經常在身邊。每天除了在小區溜達,劉阿姨回家只做兩件事:看電視和給去世的老伴寫信。“其實,就想找個人,沒事的時候能通通電話,他也不用上我這來,沒事的時候嘮嘮嗑就行。”劉阿姨在節目中說。
相比于物質,“搭伙過日子”是單身中老年人更需要的。70多歲的夏阿姨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后來遇到第二任丈夫,對她很好,但因病去世。去年,她得了脈管炎,不能走動,親戚都不在身邊,去醫院沒人陪。
手術后一個月,她給節目組打電話說想找個老伴兒,甭管有沒有錢,能過到一起,有個人說話就好,如果對方沒房子,可以住她的房子。
張曉菊是吉林電視臺《緣來不晚》節目組的責編,節目開播兩年來,共撮合了1200對老人,其中牽手成功的500對左右。
她坦言,老年人直接、坦誠甚至有時令人覺得倉促或者不近人情的表達背后,有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有對孤獨和死亡的恐懼。尤其隨著年齡增長,很多中老年人出現腿腳不便、腦神經退化等癥狀,如果身邊有個伴兒相互照應,彼此關懷,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
不可否認,互聯網時代,為中老年相親節目“出圈”提供了平臺和機遇。但是,此類節目爆火的背后,實則反映了當前我國社會養老問題的現狀。
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兩億人,占總人口比重達14.2%。
值得關注的是,相較于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3.5%,此次公布的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4.2%,意味著我國老齡化進入新階段。
人口學專家、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兼職教授姚美雄分析,按照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即為老齡化社會,14%以上為老齡社會,超過20%為超老齡社會。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很多老年人對于機構養老排斥,對于居家養老有傳統依賴性,這也使得當前老年人的婚戀需求龐大。”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田毅鵬指出。
需求催生市場。據相關產業媒體估算,“老年人+中年人”有婚戀實際需求的用戶在5000萬以上。
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預測,從2014年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約4萬億元增加到約106萬億元,其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從8%增加到約33%。
如今,伴隨網絡社交軟件的普及,線上交友的風也吹向了中老年群體。《民生周刊》記者注意到,和年輕人的社交軟件一樣,知己、對伴等中老年人交友軟件,在第一次注冊時也需要實名認證、上傳真人頭像。同時,社交軟件設置了會員模式與非會員模式,一年會員服務費為268元,半年為168元,月費為68元,分別享受不同的權益。
此外,圍繞中老年人社交衍生出的相親角、老年大學、旅行社團等各種各樣的線下活動,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