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記者 李雪 宋盈瑩
西麗湖
坐落在深圳灣畔的南山區,歷經千百年滄桑巨變,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仍是一片荒山和灘涂。過去40多年,南山區的科創事業大刀闊斧,邁開步伐,經歷了從引進、消化吸收技術到不斷推進國產化,再到實現自主創新等一系列戰略性轉變。
今天,規劃面積近70平方公里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搭乘時代的快車,作為深圳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平臺之一,再次為南山科創亮起一盞燈。
以麒麟山為屏、西麗湖為鏡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是大自然恩賜的“天然氧吧”。從2002年開始,深圳在這里布局了大學城,引入清華、北大、哈工大、南科大、深大等高校。同時,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鵬城實驗室等科研機構相繼入駐,這里逐漸成為深圳智慧與創新的源泉。
致力于成為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源,科技、教育、產業、金融“四融合”示范區,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高地,國際科技開放合作的引領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引擎與示范載體、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也是部省市共建的重大戰略平臺。
攤開深圳地圖,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它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出海口,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戰略節點,南連深圳高新區、北接光明科學城、東連深港科創合作區、西接前海自貿片區,區位優勢獨特、自然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科教資源密集、創新主體活躍、創新氛圍濃郁,是深圳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支撐。
國家、省、市都發布相關文件,明確支持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建設。2020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廣東省政府聯合出臺相關文件,提出將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打造成為“國家實驗室創新生態樣板”的總體目標,明確要求舉辦西麗湖論壇,打造國際化創新論壇品牌。以此為契機,南山區加快構建“部省市”共建機制,全面融入國家科技戰略,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源泉。
在南山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多次提到“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特別是在“十四五”時期,南山區將加快建設新時代“3+3”戰略示范工程,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排在六大戰略工程第一位。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構筑了“一心、兩軸、三區”空間布局。
一心,即以西麗湖為中心。兩軸,即依托城市道路,聯動片區發展的驅動軸。
南北軸對內串聯西麗新中心和石壁龍創新片區,對外向北聯系石巖高新園區、光明科學城,向南串聯深圳高新區、后海中心區,經深圳灣口岸,通往香港。
東西軸對內串聯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基地、西麗老中心、大學城、南山智園、白石嶺;對外向西銜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向東緊鄰深圳北站樞紐,并通往坂雪崗科技城。
三區,即大學城創新片區、石壁龍創新片區和西麗中心區,以創新集群為龍頭、帶動周邊社區城中村、工業區升級轉型、整體提升的創新片區。
如何高質量打造西麗湖國際科教城?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認為,香港將繼續完善科創產業生態圈,繼續探索創新要素進一步跨境流通的措施,加強國際科創合作,建設高水平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科創發展相輔相成。香港和深圳同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兩地可以發揮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比較優勢,協同合作,強強聯手,以“1+1大于2”的戰略,共同推動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認為,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應在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勇擔更大責任和使命。科技部將支持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匯聚優質創新資源,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構建新型舉國體制,進一步探索教育支撐創新、金融賦能發展的融合共進新模式,支持將西麗湖論壇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彰顯大灣區特色、體現融合創新特點的論壇品牌。
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省副省長王曦認為,希望深圳以舉辦此次論壇為契機,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各界人士獻計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發展。
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表示,深圳將搶抓“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用好此次論壇成果,高標準打造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重大創新平臺,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深度協同,強化與香港、澳門創新資源高效對接聯通,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切實擔當起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深圳責任。
未來的南山,南有蛇口國際海洋城,北有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是深圳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平臺之一,南山區按照“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思路,高標準建設南山“中央智力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目前,科教城聚集了一批全球高端創新資源,片區布局了國家實驗室鵬城實驗室,擁有國家、省、市各類創新載體519家,打造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國家超算深圳中心、深圳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9所諾獎科學家實驗室等一批高層次創新平臺。
同時,科教城覆蓋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基地,有國高企業800余家,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緊鄰的前海、后海、深圳灣等總部基地的開發建設可以為企業做大做強后向全球延伸提供最佳平臺。
鵬城實驗室是我國網絡通信領域新型科研機構,聚焦國家中長期目標和戰略需求,以打造創新型網絡空間科學國家實驗室為目標,緊密配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規劃。鵬城云腦二期正式上線運行,匯聚31位院士、200位國際會士以及國家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在內的3400余位各類人才,為構建實驗室創新生態體系打下堅實基礎。香港大學與市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將港大深圳校區選址落戶在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石壁龍片區。
當前,西麗湖國際科教城聚集了深圳50%以上的高校資源和深圳60%以上的高層次人才,有4.54萬在校生和1.5萬科教人才。高新產業云集、高校資源豐富、高精尖人才匯聚,可以預見,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將成為深圳又一重大創新平臺,以創新力量引領灣區未來。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鄒兵透露,西麗湖國際科教城要體現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深圳特色,發展定位為世界一流大學城、國家基礎科學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核。
“幸福感”是市民對一座城市最大的肯定,南山區連續3年入圍“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人才匯聚、創新包容、宜居宜業,正是這個城區“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全國科創看深圳,深圳科創看南山。如今,南山區正在成為富有全球影響的科創中心。1990年建區時,南山區生產總值為78億元,2018年發展到5018億元,增長超過63倍,人均接近34.39萬元,每平方公里稅收超過8億元;PCT 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7000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71%;現有海內外上市企業16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500多家。
在南山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上,形成了“6個90%”,即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地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產生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走出了包括騰訊、華為、招商銀行等在內的本地世界500強企業。
燈火通明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作為人才高地,更是未來無數創業者的“造夢空間”。
南山區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企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專項,致力于在核心芯片、醫療器械、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機器人、微納米材料與器件等領域實現突破。目前,南山區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科技強區和廣東省經濟強區,二、三產業比例為41.6∶58.4,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表示,每一場技術革命都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早期的工業革命從紡織革命到鐵路的出現,到汽車的發明,到計算機的發展,一直到最近幾十年的納米技術的出現和最近的AI,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出現。每一場技術革命都帶來人類生活的變化和革新。
先進科技成果不僅體現在提振綜合國力的國之重器上,還惠及普通民生,成為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加速器。大到智能生產工具,小到刀片電池,科技元素已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方方面面。在此過程中,各類創新企業積極參與,不斷探索新賽道,成為我國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一環。
隨著“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理念日益深入,南山區很多企業在食品、日化、生活服務等細分領域,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自身產品與品牌的戰略升級,助力人民實現美好生活。
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5年內翻了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這些企業廣泛參與各類科研項目,推動將科研成果進行產品轉化,促進科研成果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從科研到市場的良性循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從蛇口的改革開放開山“第一炮”,到深圳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特區激蕩40年,南山始終以創業者的姿態奮勇向前,闖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成長為創新之區、科技之地。
南山科技創新事業在一張白紙上繪就了絢麗多彩的科技畫卷,從昔日落后的邊陲農業縣,到今日世界著名的現代化大都市;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到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從灘涂蠔田到樓宇林立,從城市邊緣到城市中心……作為深圳的縮影,南山區一直奏響先行強音,讓科技成果遍地開花,讓人民生活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