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博,徐廣春,徐德進,徐 鹿,顧中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南京210014)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俗稱秋黏蟲,屬于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是一種繁殖力強、多食性的遷飛性害蟲[1-3],也是2018年FAO向全球預警的重要害蟲[4]。自2019年1月入侵中國云南省以來,已在我國多省發現其為害,對玉米、甘蔗等作物造成嚴重危害。化學防治因其高效性、速效性以及方便使用等特點,仍是當前針對暴發性和突發性害蟲應急防控的重要手段[5-6]。噴霧法是當前國內外防治病蟲草害的主要手段之一[7-8]。噴霧助劑常用來降低噴霧藥液的表面張力,促進藥液在靶標作物表面的潤濕展布,從而提高農藥利用率[9]。助劑的科學使用可以很好地提高藥液在靶標作物上的沉積量以及促進藥液在昆蟲表皮的潤濕和展布,從而提高對靶標昆蟲的生物活性[10]。有機硅助劑silwet-408可以大幅度降低藥液的表面張力,伴隨著藥液在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體表潤濕展布過程,藥液則通過與表皮連接的氣孔而進入害蟲體內[11-12];氮酮和柴油主要是破壞了甜菜夜蛾體表蠟質層,進而使藥劑更容易進入昆蟲體內而發揮藥效[13]。橙皮油助劑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一類助劑,從鮮甜橙皮中提取出來,主要成分為萜烯類化合物,其次為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等。檸檬烯是萜烯類化合物中重要的一類物質,也是橙皮油的主要成分,可以溶解昆蟲體表蠟質層,使得昆蟲脫水而亡。橙皮油助劑雖沒有有機硅助劑降低溶液表面張力的效率高,但表現出更高的安全性[14-15]。在此基礎上,針對草地貪夜蛾國內登記的農藥制劑極少以及缺乏相關藥劑防治經驗的情況,本試驗研究添加不同添加量橙皮油助的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室內活性的影響,以期為草地貪夜蛾的防治及噴霧助劑的科學使用提供依據。
1.1.1 供試蟲源
試驗蟲源采自江蘇省啟東市匯龍鎮玉米田。將采集的高齡幼蟲在室內用人工飼料飼養,繁殖時將成蟲移至新鮮的5~7葉期玉米上產卵,剪下卵塊,待卵塊孵化后,以孵化的2齡幼蟲作為試驗蟲源。養蟲室飼養溫度為24±2℃,相對濕度為75%±5%,光照時間為L∶D=16 h∶8 h。
1.1.2 供試試劑
95%阿維菌素原藥,浙江升華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橙皮油助劑,美國奧羅·阿格瑞國際有限公司;丙酮,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
雙量程AB135-S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公司,DCAT 11EC表面張力儀,德國德飛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1.3.1 室內活性測定
稱取0.052 6 g阿維菌素原藥,溶于50 mL丙酮中,獲得1 g/L阿維菌素的母液,分別用含0.01%、0.02%、0.05%、0.10%、0.20%、0.50%和1.00%橙皮油助劑溶液按等比方式稀釋成系列濃度備用,并采用浸蟲法、浸飼料法和浸蟲、飼料法[16]進行室內活性試驗。48 h后檢查死、活蟲數。
浸蟲法。單獨將24頭2齡草地貪夜蛾幼蟲接入到球形浸蟲籠中,浸入上述配制好的藥液中,浸漬10 s后取出,移入到24孔板中,同時放入切成小塊的飼料,單孔飼養并置于養蟲室中觀察,以相應含量的橙皮油助劑水溶液處理作為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
浸飼料法。單獨將切成小塊的飼料浸入上述配制好的藥液中,浸漬10 s后取出,移入到24孔板中,分別單孔接入未經藥劑處理的草地貪夜蛾2齡幼蟲后,置于養蟲室觀察,以相應含量的橙皮油助劑水溶液處理作為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
浸蟲、飼料法。同時將切成小塊的人工飼料、2齡的草地貪夜蛾幼蟲一起用浸蟲籠分別浸入上述配制好的藥液中,浸漬10 s后取出,移入到24孔板中,單孔單蟲置于養蟲室中飼養觀察,以相應含量的橙皮油助劑水溶液處理作為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
1.3.2 藥液表面張力的測定
分別配置0.01%、0.02%、0.05%、0.10%、0.20%、0.50%和1.00%含量的橙皮油助劑水溶液,在表面張力儀的樣品皿中加入適量上述配置的助劑水溶液,經轉子攪拌均勻后,用DCAT 11EC型表面張力儀中的SACT 31軟件程序測定相應溶液的表面張力。
室內活性測定數據采用劑量對數和死亡率機率值法求毒力回歸方程[17]、LC50及其95%置信限。相對毒力指數按式(1)計算,其中以浸蟲、飼料法添加0.10%橙皮油助劑的處理視為標準藥劑處理,其余處理做試驗藥劑處理。

采用浸蟲法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不同添加量橙皮油助劑的阿維菌素敏感性結果見表1,當橙皮油助劑的添加量為0.05%和0.10%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活性相對較高,其LC50值分別為1.000 8和0.858 0 mg/L;當橙皮油助劑的添加量為0.01%和0.02%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活性相對較低,其LC50值分別為1.898 7和1.498 2 mg/L。橙皮油助劑添加量為0.01%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相對毒力指數最大,為479.71;橙皮油助劑添加量為0.10%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相對毒力指數最小,為216.78。

表1 浸蟲法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阿維菌素敏感性分析
采用浸飼料法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不同添加量橙皮油助劑阿維菌素的敏感性結果見表2,當橙皮油助劑的添加量為0.05%和0.10%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活性相對較高,其LC50值分別為0.559 5和0.519 1 mg/L;當橙皮油助劑的添加量為0.01%和0.02%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活性相對較低,其LC50值分別為1.522 9和1.253 6 mg/L。橙皮油助劑添加量為0.01%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相對毒力指數最大,為384.77;橙皮油助劑添加量為0.10%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相對毒力指數最小,為131.15。

表2 浸飼料法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阿維菌素敏感性分析
采用浸蟲、飼料法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不同添加量橙皮油助劑阿維菌素的敏感性結果見表3,當橙皮油助劑的添加量為0.05%和0.10%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活性相對較高,其LC50值分別為0.483 8和0.395 8 mg/L;當橙皮油助劑的添加量為0.01%和0.02%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活性相對較低,其LC50值分別為0.953 7和0.848 5 mg/L。橙皮油助劑添加量為0.10%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相對毒力指數為100.00;橙皮油助劑添加量為0.01%時,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相對毒力指數為240.96。

表3 浸蟲、飼料法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阿維菌素敏感性分析
將3種方法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阿維菌素的LC50值作圖(圖1)比較發現,隨著橙皮油助劑含量的增加,3種方法測定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阿維菌素的LC50值減小再增加;在橙皮油添加量為0.10%時,LC50值有最小值,此時對草地貪夜蛾活性最高。3種方法測定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阿維菌素的LC50值依次為浸蟲法>浸飼料法>浸蟲、飼料法。

圖1 3種方法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阿維菌素的LC50值的比較
不同含量橙皮油助劑溶液的表面張力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橙皮油助劑含量的增加,表面張力先降低,后趨于穩定。在0.05%~0.1%的添加量之間略有上升,即表明達到臨界膠束濃度。當橙皮油助劑的添加量大于0.1%時,溶液的表面張力變化幅度較小。

圖2 不同添加量的橙皮油助劑溶液的表面張力
浸蟲法是生物活性測定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主要體現的是藥劑的觸殺活性;浸飼料法體現的是藥劑的胃毒效應;浸蟲、飼料法體現的是藥劑觸殺和胃毒共同作用的效果。從試驗的結果來看,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生物活性主要是藥劑的胃毒作用和觸殺作用,浸飼料法測定的藥劑LC50值較浸蟲法測定的藥劑LC50值要低,表明阿維菌素對草地貪夜蛾的胃毒作用相對較高,而浸蟲、飼料法更接近田間噴霧防治時常規藥劑的作用方式,對草地貪夜蛾的活性表現也大都是胃毒作用和觸殺作用。
浸蟲法、浸飼料法和浸蟲、飼料法獲得的草地貪夜蛾對阿維菌素的LC50值隨著橙皮油助劑添加量的增加,與之相對應的LC50值逐漸降低,當添加量為0.10%時,LC50值最小;當添加量大于0.10%,LC50值略微增大。這一規律和不同添加量的橙皮油助劑溶液的表面張力變化相一致,即隨著添加量的增加,溶液的表面張力先降低,達到臨界膠束濃度后表面張力變化幅度較小。昆蟲體表覆蓋著蠟質,當液體的表面張力較低時(即低于昆蟲表皮的臨界表面張力時),藥液可以通過體表的氣孔和蠟質層進入昆蟲體內發揮作用。同樣,飼料表面也存在很多空隙,表面張力較低時,藥液存儲量相對較大,昆蟲取食后可獲得足夠的致死劑量;當達到藥液最大穩定持留量時,隨著橙皮油助劑的添加量增加,藥液會有一定的流失。大量試驗表明,藥液在靶標上的最大穩定持留量,往往是在助劑添加量在其臨界膠束濃度附近出現[18-21]。從本試驗結果來看,橙皮油助劑的臨界膠束濃度介于0.05%~0.10%的添加量之間,與之相對應的LC50值相對較小,表明其對草地貪夜蛾的活性較高。本試驗結果可為防治草地貪夜蛾藥劑室內活性篩選和噴霧助劑的科學使用提供參考。[1]SPARKS A N.A review of the biology of the fall armyworm[J].Florida Entomologist,1979,62(2):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