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王翰宇,李方,任重*,李琦,鄭博隆,賀寶榮
(1.十堰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湖北 十堰 442000;2.襄陽市中醫醫院骨科,湖北 襄陽 441000;3.新礦集團萊蕪中心醫院骨科,山東 濟南 271100;4.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紅會醫院脊柱外科,陜西 西安 710054)
腰椎后路融合術是目前臨床廣泛開展的術式,主要針對腰椎退變性疾病。手術在解決患者病痛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如術后鄰近節段退變,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可能需要二次手術。Santoni等[1]在2009年提出了皮質軌跡(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釘的新技術,相比傳統的椎弓根螺釘具有創傷小、生物力學性能佳等優勢。新技術獲得大眾一致認可,同時也為腰椎融合術后鄰近椎體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現對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紅會醫院及十堰市中西醫結合醫院2015年1月到2019年9月收治的114例因ASD而行二次手術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CBT應用于ASD的療效,供臨床工作參考。
1.1 一般資料 患者入選標準:(1)因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癥行后路腰椎融合術的患者;(2)患者體格檢查出現腰背痛、下肢放射痛或相應部位感覺減退等陽性表現;(3)影像學檢查提示鄰近節段退變且與體格檢查結果一致;(4)能堅持至少1年的隨訪?;颊吲懦龢藴剩?1)術后其他節段退變不是相鄰節段;(2)影像學檢查與體格檢查結果不一致;(3)術后出現多個節段的退變;(4)因腫瘤或其他性質病變導致出現神經癥狀;(5)凝血功能異常、心肺功能較差不能耐受手術和麻醉;(6)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手術;(7)不能堅持接受隨訪。
依據上述納入及排除標準,本研究最終納入患者114例,其中女76例,男38例;年齡45~63歲,平均(52.12±5.46)歲。所有患者術前均有完整的MRI、CT及X線影像學資料,術后均復查X線片。依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傳統手術組和CBT手術組,傳統手術組61例,CBT手術組53例。
1.2 手術方法 所有手術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麻醉成功后,CBT手術組患者取俯臥位按脊柱后路手術常規消毒鋪單,按術前設計,于原手術部位上方取后正中切口,充分暴露病變節段鄰近椎體及原手術固定節段上端椎體,兩側暴露至椎板峽部的外側即可,無需顯露關節突關節。以橫突下緣和峽部的交點向內偏約3 mm位置為進針點,螺釘外傾15°,頭傾約25°~30°于兩椎體雙側植入適當型號螺釘,對退變節段充分減壓后切除椎間盤,植入人工骨粒后放入適當型號椎間融合器,安放適當長度連接棒。透視見內固定位置良好,閉合傷口,留置引流裝置,手術結束。傳統手術組患者取俯臥位按脊柱后路手術常規消毒鋪單。按術前設計,沿后正中原手術切口切開,并將手術切口往頭端延伸,逐層顯露出內固定裝置,取出原內固定裝置。充分暴露病變節段相鄰椎體,于雙側植入適當型號椎弓根螺釘,對退變節段充分減壓后切除椎間盤,植入人工骨粒后放入適當型號椎間融合器,安放適當長度連接棒。透視見內固定位置良好,閉合傷口,留置引流裝置,手術結束。
1.3 術后處理 所有患者術后予以鎮痛等對癥治療,觀察未出現不適表現,3d后開始在支具保護下活動,所有患者出院前均需復查X線片。囑患者術后1、3、6、9、12個月門診復查,部分患有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建議??凭驮\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節段、術后傷口引流量、治療費用、術前及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術前及術后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時觀測術后并發癥出現情況,做好記錄。
排除病例資料不完整及后期隨訪丟失病例,本研究最終共納入114例患者,均接受12~26個月的隨訪,平均隨訪(16.60±0.48)個月。術后共有7例(其中傳統手術組4例,CBT手術組3例)患者觀察到傷口延遲愈合,經門診處理1個月后全都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未觀察到傷口感染問題。對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信息比較,觀察到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手術節段、治療費用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BT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傷口引流量均明顯小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后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并記錄VAS及ODI評分,觀察兩組患者術前VAS及ODI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均獲滿意療效,其中CBT組患者VAS評分由(4.72±1.32)分改善至(1.75±0.73)分,ODI評分由(40.79±4.90)%改善至(10.30±2.27)%;傳統組VAS評分由(5.15±1.15)分改善至(1.89±0.75)分,ODI評分由(40.95±3.91)%改善至(11.15±2.57)%。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VAS及OD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信息比較
表2 手術患者隨訪VAS評分及ODI評分結果
典型病例一為62歲男性患者,因腰椎間盤突出癥行后路減壓復位內固定術。1年后出現左下肢抽痛麻木,查體見左下肢直腿抬高試驗35°陽性,左下肢大腿后外側感覺減退。使用CBT螺釘固定技術行后路椎體間融合術,術后效果滿意。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1~3。
圖1 術前X線片示L4~S1內固定位置良好 圖4 術前X線片示L3~S1內固定位置良好
圖2 術前CT及磁共振示L3~4椎間盤突出 圖5 術前CT及核磁共振示L2~L3椎間盤突出
圖3 術后X線片示L3~S1內固定位置良好 圖6 術后X線片示L2~S1內固定位置良好
典型病例二為58歲男性患者,因腰椎間盤突出癥行后路減壓復位融合內固定術。4年后出現左側大腿外側疼痛麻木。使用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行后路椎體間融合術,術后恢復可。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4~6。
腰椎融合術后鄰近節段退變是腰椎術后比較棘手的并發癥,文獻報道,影像學和癥狀學方面鄰近節段退變的發生率分別達到了8%~100%和5.2%~18.5%[2],甚至有0.4%的患者多次發生ASD[3],退變的發生可能與術后腰椎前凸較小、融合節段過多等原因相關[4],主流觀點認為是手術致使鄰近節段生物力學發生改變而導致[5]。患者多出現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治療上與普通的腰椎退變性疾病類似,當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考慮手術治療,手術的治療包括微創技術以及后路的固定擴展[6]。
Santoni的新技術[1]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已有報道CBT螺釘技術具有眾多優點,如減少暴露、減少神經損傷、出血少、生物力學性能與傳統椎弓根螺釘相當等[7],由于置釘角度不同,故本研究中CBT組患者需在原固定上端椎上再植入一組螺釘,將固定節段上延,無需置換原連接棒,術中橫向及縱向暴露均明顯減少,所以研究中我們觀察到在同等花費下,CBT組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明顯小于傳統組(P<0.05)。截止末次隨訪,兩組患者VAS評分及ODI評分改善明顯,未觀察到融合失敗的病例,也未觀察到內固定失敗情況,總體療效滿意,獲得了與以往研究[8-16]一致的結果。但也有少數報道得出相反的結論,經過隨訪未得到CBT螺釘優于傳統椎弓根螺釘的結果[17-19],可能是技術推廣的前期經驗不足,療效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最后結果出現偏差。
研究發現,CBT螺釘與傳統椎弓根螺釘相比有許多優勢。在減小創傷的同時增加固定強度,甚至表現出了很好的生物力學性能[7,20-23],研究證實CBT螺釘扭矩大約是傳統椎弓根螺釘的1.7倍[24],抗拔出力比傳統椎弓根螺釘增加了30%[25],并且具有更好的抗疲勞性能[26]。眾所周知,傳統的椎弓根螺釘術后有出現螺釘松動的風險,且有骨質疏松癥的患者松動率會更高[27],而CBT螺釘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由于釘道與骨皮質有更多接觸,所以對骨質疏松癥的患者也能獲得很好的療效[28-29]。另外,在患者椎弓根發育畸形的情況下,CBT螺釘也能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優勢而取得好的固定效果[13]。本研究納入的患者都是單節段病變,針對多節段的病變,CBT同樣能獲得滿意的效果[30-31]。影像學上也有報道CBT螺釘穿透了皮質骨中較傳統軌跡更為豐富的區域,有更多的皮質骨接觸[32-33],為其優越的生物力學性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雖然本研究中未觀察到內固定失敗的病例,但CBT螺釘的并發癥也需引起重視,首先值得關注的是椎弓根的骨折及螺釘的松動問題[34-35],有學者對尸體模型進行研究,認為釘尾和棘突及椎板基部撞擊是可能的原因[36],目前與此相關的報道尚不多,具體發生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索。其次,于初學者而言,置釘難度比傳統椎弓根螺釘大,需要更長的學習曲線,并且研究證實固定效果會因螺釘尺寸的不同而不同[37],一系列因素都給手術療效帶來了不確定性。近10年來學術界也展開了許多研究,術前詳細的CT評估[38]、術中3D導航應用[39]以及機器人輔助置釘[40]等技術手段都被證明提高了置釘準確性和手術安全性,使療效得到了保證。綜上所述,雖然CBT螺釘也有眾多不足,但其仍不失為一種好的固定方式[41]。
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2)納入的樣本量偏小,且隨訪時間不夠長,以至于并沒有觀察到嚴重的并發癥發生;(3)療效評價部分指標不客觀,容易受患者個人主觀因素干擾。CBT螺釘的真實療效仍需要前瞻性、大樣本、長時間的隨訪來驗證。
通過短期隨訪結果發現,CBT螺釘在處理ASD時能夠取得與傳統椎弓根螺釘相當的療效,在同等費用的情況下,與傳統椎弓根固定方式相比明顯減小了術中創傷,保護了椎體后方組織,減少了出血量,縮短了手術時間。必要時可作為傳統椎弓根螺釘的替代技術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