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剛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臨床常見且多發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其病因主要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血管狹窄甚至堵塞,最終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導致心肌細胞受損,嚴重損害心臟功能的一種疾病[1,2]。目前,臨床上主要用硝酸酯類藥物、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以及抗凝、調脂類藥物治療,雖然有一定療效,但長期用藥會出現不良作用,導致患者無法耐受,進而影響依從性[3]。中醫認為,冠心病屬“胸痹”范疇,與氣滯血瘀有關,治療當以行氣活血為主。因此,本研究探討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燈塔市中心醫院內科收診的冠心病共102例,其中男52例,女5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02例患者按1∶1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依據研究期間失訪、脫落等標準剔除2例患者,最終納入100例患者,2組患者治療前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冠心病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例,
1.2 診斷標準冠心病的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4];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燈塔市中心醫院收診的冠心病患者,經中醫學確診為“心血瘀阻型”者;冠狀動脈造影狹窄率≥50%者;無治療藥物過敏史者;患者愿意配合治療,并且依從性好,可堅持隨訪,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半年內做過其他大型手術的患者;心源性休克、嚴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梗阻性心肌病、未修補的瓣膜病、縮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者;肝腎功能不全者;有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語言溝通或者認知障礙患者;哺乳期婦女或孕婦。
1.4 脫落標準治療期間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由于其他原因不能遵循治療原則的患者。
1.5 方法對照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J20130078),100 mg/次,1次/d;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J20130083),75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93819),2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給藥基礎上加服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2 g,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各9 g,川芎、桔梗各4.5 g,赤芍、枳殼、甘草各6 g,柴胡3 g。心煩、失眠甚者加酸棗仁12 g;氣虛甚者加黃芪25 g,黨參15 g。心悸甚者加龍骨、牡蠣各15 g;水煎服,每日1劑。2組患者均治療4周。
1.6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觀察并記錄中醫證候評分,按照中醫理論對患者癥狀進行評分,主癥按照重度、中度、輕度、無分別記為 6、4、2、0 分;次癥分別記為3、2、1、0分,各項加之一起即為總積分,總積分越高,則病情越嚴重。心功能指標水平:治療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測儀測定2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E)、左心室收縮期末內徑(LVESD)和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值。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采空腹靜脈血,檢測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清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因子水平。治療期間監測所有患者肝腎功能及是否存在藥物過敏情況。
1.7 療效評定標準治療效果評價標準為:顯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 有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顯著緩解,心電圖明顯改善;無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心電圖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總有效率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5)。見表2。

表2 2組冠心病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評分2組患者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均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2組冠心病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例,
2.3 心功能指標2組患者治療前LVEE、LVESD、LVEDD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各指數均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各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冠心病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例,
2.4 血清生化指標2組患者治療前血清中sICAM-1、LDL-C和LDH的含量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所有患者血清中sICAM-1、LDL-C和LDH的含量均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中sICAM-1、LDL-C和LDH的含量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冠心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生化指標比較 (例,
2.5 安全性評價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無肝腎功能損傷,均無藥物過敏現象發生。
冠心病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6]。其誘因可能是由于血脂代謝異常,引起動脈血管管壁增厚、變硬、內膜損傷,進而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7]。本研究利用中醫藥理論對冠心病進行研究,對冠心病的治療有更深遠的意義。
中醫認為冠心病屬于“胸痹”范疇,主要證型為氣虛血瘀,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標為血瘀,本為氣虛,由瘀致虛,由虛致瘀,氣虛血瘀[8]。虛瘀交互,血行不暢,血脈瘀滯,阻滯心脈,致不通則痛。在中醫上認為,氣是血之帥,氣弱則血不行,氣行則血行,氣滯而血瘀,氣虛則血滯,氣是血貫脈的動力[9]。本研究用血府逐瘀湯加減進行治療,方中赤芍性微寒味苦辛,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牛膝性平味甘,補肝腎強筋骨、活血祛瘀、利尿通淋;桃仁、紅花、當歸活血化瘀、養血;川芎活血理氣、祛風止痛;枳殼疏肝理氣;桔梗性微寒,可引藥上行于血府;甘草調和諸藥,理氣活血;合用理氣不耗氣、活血化瘀不傷正氣,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10]。
LDL-C是評估血脂異常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有效臨床指標,LDL-C升高可誘發一系列的心腦血管疾病[11]。有研究表明血清LDH、sICAM-1水平隨著患者不同冠狀動脈血管阻塞進程加劇而明顯升高[12]。本研究發現,血府逐瘀湯加減可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LDL-C、LDH和sICAM-1水平,并能改善患者心臟心功能指標。
綜上所述,血府逐瘀湯加減對冠心病的治療效果確切,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