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生 單建芳 沈 艷
腦中風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在現有的醫療技術水平下,中風引起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存活患者往往遺留肢體偏癱、口眼斜、語言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后遺癥,具有病程長、致殘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西醫臨床對中風后癱瘓的經典治療以抗凝、調脂、降壓等藥物治療聯合運動療法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糾正異常的運動模式,但其療效參差不齊,與患者的運動康復治療的配合度密切相關[2]。
中醫學理論認為,中風的基本病機為氣虛血瘀,屬于“偏枯”“身偏不用”之范疇,與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情志內傷等密切相關,氣虛無力行血,導致氣血逆亂,夾痰夾火,上擾清竅,使筋肉失養而成偏癱。治則以活血通絡為法[3]。針灸是中醫特色療法,可激發經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張力,提高偏癱側肢體運動功能[4]。本研究分析了針灸療法與西醫經典康復結合治療中風后癱瘓肢體促分離運動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風后癱瘓患者80例,分為2組。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45~69歲,平均(54.21±8.22)歲;病程3~12個月,平均(5.36±1.75)個月;其中右側偏癱24例,左側偏癱16例。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45~69歲,平均(54.85±8.58)歲;病程3~12個月,平均(5.41±1.77)個月;其中右側偏癱25例,左側偏癱15例。2組中風后癱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中風后癱瘓符合1995年《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6]和《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6]中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后癱瘓的相關診斷標準;②經頭顱 CT或MRI 檢查證實;③首次發病;④Brunnstrom六階段分期屬于Ⅰ~Ⅲ期;⑤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非腦血管病變原因所致的偏癱;②惡性腫瘤;③嚴重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④精神類疾病;⑤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西醫經典康復治療,根據Brunnstrom分期實施不同的康復治療措施。Brunnstrom分期1~2級者采取抗痙攣姿勢,按摩肢體,被動活動肢體,采用興奮性易化技術提高患側肢體肌張力,設計良肢位,訓練床上半臥位、坐位;Brunnstrom分期3~4級者在上述訓練的基礎上,主動活動肢體,進行坐位平衡訓練;Bronnstrom分期4~5者在上述訓練的基礎上糾正異常運動模式,降低肌張力,維持正常運動模式,提高協調能力,反復訓練關節屈伸、站立位平衡,在平衡杠輔助下行走,下肢逐步負重。康復治療每日1次,每次40~60 min。觀察組給予針灸療法與西醫經典康復結合治療,西醫經典康復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中醫針灸療法取穴內關、三陰交、水溝、極泉、尺澤、委中等,根據兼癥選擇配穴,伴口眼斜者加地倉、頰車;上肢癱軟較甚者加手三里、合谷;下肢癱軟較甚者加陰陵泉、環跳;伴小便失禁者加中極、關元;伴頭暈者加風池、天柱。消毒局部皮膚,針刺得氣后行提插捻轉手法,每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針灸治療1次/d,連續治療4周。
1.4.2 檢測方法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轉速3500 r/min、離心半徑8 cm、離心時間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10(IL-10)、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檢測儀器:美國伯騰公司ELX800多功能酶標儀,試劑盒生產廠家: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3 觀察指標療效判定標準:參考Brunnstrom分期評價,①有效:分期≥Ⅳ期;②無效:分期≤Ⅲ期。采用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評價神經功能,包括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癱、言語、手肌力、上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分數越低,說明神經功能越好。采用簡化的Fugl-Meyer評分評價患肢運動功能,分數越低,說明患肢運動功能越差。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價生活活動能力,分數越低,說明生活活動能力越差。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67.5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IL-10、IL-1β、TNF-α水平比較2組治療前IL-10、IL-1β、TNF-α水平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IL-10高于治療前,IL-1β、TNF-α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治療后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IL-1β、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IL-10、IL-1β、TNF-α水平比較 (例,
2.3 2組患者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ADL評分比較2組治療前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ADL評分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Fugl-Meyer評分、ADL評分高于治療前,NIHSS評分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治療后Fugl-Meyer評分(68.77±16.24)分、ADL評分(69.55±15.82)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8.14±2.42)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ADL評分比較 (例,
中風是一種發病率、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存活患者遺留神經功能缺損,肢體癱瘓是中風后常見的運動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7]。因此,尋找治療中風后肢體癱瘓的方法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西醫經典康復治療一般是根據Brunnstrom分期實施不同的康復治療措施,逐步改善肌張力、抑制痙攣反射亢進,促進半分離、分離運動的出現,最終獲得協調運動[8]。但康復治療的效果個體差異較大,部分患者不能達到滿意的康復效果[9]。
中風后偏癱導致的運動障礙、肢體麻木屬于中醫學理論中“氣血虧損”“脈絡瘀滯”之范疇,中風后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氣血凝滯不能榮養患肢筋脈,治則以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為主[10]。針灸是中醫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常用方法,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開竅醒腦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針灸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腦血管緊張度,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進而改善肌張力,提高運動功能[11]。
本研究中采用的針灸療法取穴內關以寧心安神、理氣止痛;三陰交健脾和胃、行氣活血;水溝主治中風昏迷、口噤不開;極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尺澤行氣活絡、祛瘀止痛;委中主瀉四肢之熱。伴口眼斜者加地倉、頰車;上肢癱軟較甚者加手三里、合谷;下肢癱軟較甚者加陰陵泉、環跳;伴小便失禁者加中極、關元;伴頭暈者加風池、天柱。諸穴合用,可使經氣復生、氣血調暢[12,13]。本研究中采用針灸輔助治療者總有效率高于單用西醫經典康復治療者;治療后Fugl-Meyer評分、ADL評分高于單用西醫經典康復治療者,NIHSS評分低于單用西醫經典康復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中醫針灸療法與西醫經典康復結合治療可促進中風患者癱瘓肢體分離運動出現,減輕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并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這是由于西醫康復治療通過改善肌力而形成正常運動模式、平衡控制能力。針灸治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大腦皮層興奮性,促進神經系統結構重組和功能代償。2種方法聯合應用時可更好地促進神經傳導恢復,改善肌力[14,15]。
中風發生后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性損傷,機體啟動免疫炎癥反應。TNF-α是參與免疫炎癥反應的重要介質,主要由活化的單核巨噬細胞分泌,可參與中風后繼發性腦組織損傷過程[16]。IL-1β由單核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分泌,參與機體免疫應答過程[17]。IL-10由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等分泌,參與炎癥反應的調控,可抑制TNF-α的合成和分泌,還可抑制多種黏附分子、趨化因子活性,維持機體免疫穩態[18]。本研究中采用中醫針灸輔助治療者治療后IL-10水平高于單用西醫經典康復治療者,IL-1β、TNF-α水平低于單用西醫經典康復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針灸療法與西醫經典康復結合治療可調節中風患者炎癥因子的表達,減輕免疫炎癥反應,進而減輕繼發性腦組織損傷,這可能是其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作用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針灸療法與西醫康復結合治療可促進中風患者癱瘓肢體分離運動出現,且可調節炎癥因子的表達,提高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