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兢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其椎間盤破裂組織產生的化學刺激會引發神經根炎,從而加重炎癥,嚴重者出現水腫癥狀增加患者疼痛,尤其是椎間盤突出侵犯神經根鞘軸及脊神經根時,呈坐骨神經方向放射性疼痛[1]。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長,雖有年輕化趨勢但多為老年患者,藥物或手術等西醫治療患者多不能耐受。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以補益腎、活血為主[2]。針刺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方面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但是單一使用針刺起效較慢。艾灸本身有著溫熱之力,可起到辛溫解表、行氣活血、去除風寒的作用,但關于其與針刺配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效果對遠期神經肌電圖影響的報道較少[3]。本研究探討針刺配合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效果及對遠期神經肌電圖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7月沈陽普德中醫醫院接收腰椎間盤突出患者86例,將隨機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齡為50~60歲,平均年齡(55.1±1.31)歲。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49~59歲,平均年齡(54.9±1.45)歲。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在實施前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于本次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診斷要點》[4]中診斷標準,并經CT檢測確診為退變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診斷標準:符合《內科疾病診斷標準》[5]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具有腰椎側突、腰部活動受限、腰部壓痛等癥狀患者;②初始VAS評分>5分者;③能按要求完成各項檢查和評分者等。排除標準:①腰椎管狹窄患者;②合并壓縮性骨折患者;③合并嚴重心肺功能障礙患者;④合并脊柱腫瘤學病變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針刺治療法:取阿是、腎俞等穴位作為主穴。患者取仰臥位,自骶椎向上至阿是穴,直刺一寸,針刺向下至腰,進針后使用補法或泄法,使局部產生輕微針感,接上G-68治療儀,強度在患者承受范圍內,留針30 min,期間用神燈照射腰、骶等部位,每10 min進行1次。觀察組在針刺基礎上配合艾灸進行治療:針刺治療方法同對照組。艾灸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將艾灸箱放在腹部,1次/d,每次 30 min。待皮膚局部發熱潮紅即可取下艾灸箱,待腰部溫度下降毛孔收縮后起針,常問患者感受,避免皮膚燙傷。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
1.4.2 觀察指標①臨床效果:記錄2組患者臨床效果,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進行評價。顯效:疼痛減輕活動能力基本恢復;有效:疼痛改善,活動能力有所恢復。無效:疼痛沒有減輕,沒有改善活動能力。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炎癥因子:分別與治療前后,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取上層血清,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③腰椎疼痛度、腰椎功能評分、生活質量:分別與治療前后,采用目測類比評分法(VAS)[7]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評分為0~10分,分數越低,患者疼痛程度越輕;采用腰椎疾病綜合評分量表(JOA)[8]評估患者腰椎功能,量表包含主觀癥狀、體征及日常生活動作3個方面,共50分。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9]評估患者生活質量,滿分100分。④神經肌電圖:分別于治療前后觀察2組患者腓總神經和脛神經左右兩側神經傳導速度。

2.1 臨床效果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3.02%高于對照組72.09%(P<0.05)。見表1。

表1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例,%)
2.2 炎癥因子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例,
2.3 腰椎疼痛度、腰椎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JOA及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疼痛度、腰椎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2.4 神經肌電圖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神經肌電圖腓總神經及脛神經傳導速度均加快,且觀察組快于正常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神經肌電圖情況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老年常見病,發病率高,病程長,且形成過程復雜,在臨床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主要為腰腿痛[10]。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對脊柱損傷較大,創面大且不好愈合,同時還會使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增加治療難度。
在中醫學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腿痛”“腰痛”等范濤。《素問·痹論》云:“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因此治療上應補益肝腎,活血行氣。針刺能夠調動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腎俞乃腎經經氣傳輸之處,協助阿是穴、大腸俞等疏通經氣,達到標本同治的療效。艾灸療法早在《靈樞經》中有論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表明艾灸的可用性。針刺借助艾灸的熱力,使經絡疏通,熱氣驅散寒氣,通則不痛,可使腰疾恢復,腰部瘀血散盡,炎癥激活因子消失,炎癥也會隨之下降,血清炎癥因子下降,局部癥狀緩解,進一步改善腰部疼痛癥狀,促進恢復[11,12]。現代研究表明[13],針刺配合艾灸可使機體產生內源性嗎啡樣物質參與緩解疼痛,可改善神經根周圍微循環,促進組織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從而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同時可緩解局部肌肉的緊張性痙攣,改善腰椎功能,恢復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JOA及SF-36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患者神經肌電圖腓總神經及脛神經傳導速度均加快,且觀察組快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艾灸治療可改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腰椎功能,減少疼痛,增強腰椎穩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