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果元
心律失常是一種常見疾病,具體發病與竇房結激動異常有關,也有部分患者激動產生在竇房結外部,患者激動傳導緩慢,甚至出現阻滯情況,并發生異常通道傳導情況,患者出現心臟活動傳導障礙問題,致使發病[1,2]。心律失常存在單獨發病可能,也會和其他心臟疾病合并發作,起病急伴有猝死風險,同時隨著病情發展會累及心臟,引發心功能衰竭[3,4]。針對心律失常發病機制探究較多,但是其發病機制復雜,尚未形成準確論斷,臨床上無特效治療方式,目前治療以西醫治療為主,主張通過藥物治療加速傳導,并提升心肌自律性,也采取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以此穩定患者病情,但是治療效果欠佳。目前我國居民老齡化進程加快,且居民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心律失常發病患者年輕化趨勢出現,臨床日漸重視探究更為高效的治療方式,其中中醫治療應用價值較高,找尋高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意義重大。本研究分析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及可行性,以期為此類患者提供科學治療方案,解除其病痛,促進其身體機能恢復,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8年8月—2020年7月,進行心律失常治療探究,樣本源自鞍山市第三醫院接收的此疾病患者,隨機選擇并1~76編號,抽簽平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24~61歲,平均(42.53±4.02)歲;原發疾病:心肌病12例,冠心病20例,高血壓病6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9例,Ⅲ級:14例,Ⅳ級:5例。試驗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23~62歲,平均(42.76±4.12)歲;原發疾病:心肌病13例,冠心病22例,高血壓病3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20例,Ⅲ級:15例,Ⅳ級:3例。上述資料,組間均衡性理想,可比。
1.2 診斷標準西醫標準: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典型癥狀,24 h心電圖監測結果顯示出現室性早搏,存在寬大畸形QRS群波,時限>0.12s,主波同T波的方向相反,代償間期完全[5];中醫標準:主癥:心悸、胸悶、氣短,次癥:小便短小、面浮肢腫、口唇青紫,舌質有瘀斑,脈澀或結代[6]。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神志清楚且既往無精神異常病史者;③對研究內容知情,明確流程,自愿參與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②合并低血壓或肝腎功能異常者;③合并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者;④合并肝腎功能障礙,無法耐受藥物治療者;⑤合并對本次試驗藥物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患者入院后給予補液、吸氧、水電解質糾正治療,配合營養支持等對癥處理,同時指導患者鹽酸普羅帕酮片(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0492,規格:50 mg×100 s)口服,100~200 mg/次,每天服藥3次;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創建健康檔案,及時更新具體信息,定期對患者生命體征信息進行總結分析,明確其病情恢復情況,調整用藥方案,同時叮囑患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鍛煉強度以不感到疲勞為宜,以提升身體素質。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中醫治療,給予患者細辛湯治療。方劑:黃芪30 g,麻黃15 g,附片10 g,細辛6 g,五味子10 g,紅參10 g,麥冬10 g,郁金10 g,三七10 g,茯苓15 g,法半夏10 g。隨證加減:對于氣陰兩虛患者,加枸杞子、阿膠、酸棗仁;對于痰濕阻痹患者,加桂枝、薤白和瓜蔞;若患者心脈瘀滯,則加入川芎、桃仁和紅花。全部藥物混合后清水浸泡1 h,熬煮收汁300 ml,每天服用1劑,分早晚2次服藥,持續服藥1個月。
1.5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乏力、心悸、胸悶等癥狀基本消失,期前收縮基本消失,患者主訴機體不適癥狀較輕;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期前收縮較治療前減少≥70%;無效:不及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7]。②不良反應率,包括:惡心嘔吐、眩暈疲乏、腹脹腹痛。③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包括:ST 段壓低、ST 段壓低持續時間、室性早搏頻率,分別比較治療前1 d和治療后1個月情況。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心律失常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不良反應率試驗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心律失常患者不良反應率對比 (例,%)
2.3 24 h動態心電圖2組治療前ST 段壓低、ST 段壓低持續時間、室性早搏頻率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上述指標均低于同組治療前,P<0.05,組間對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心律失常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結果比較 (例,
心律失常是臨床高發疾病,發病后會對患者心臟功能造成損傷,且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臨床病死率較高,目前臨床治療以西藥為主,但既往研究報道指出具體治療結果不盡理想,因此臨床重視探究更為高效的治療方式,其中中醫治療為心律失常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與西醫結合,強化治療效果[8,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均優于對照組,同時治療后患者24 h動態心電監測結果優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在心律失常患者中可行性較高。原因分析如下:就中醫診斷結果而言,中醫中并無“心律失常”病名,但根據癥狀及患者自身機體特征綜合分析,可歸屬于“心悸”“眩暈”“怔忡”“昏厥”范疇,病機特點在于:痰、虛和瘀,具體體現為心腎陽虛,出現瘀血內阻情況,導致血脈運行不暢,同時伴有痰濁阻脈的情況,與瘀交結,痰瘀同病。針對心律失常患者,心腎陽虛為病之根本,患者心陽不振而腎陽衰敗,伴有氣虛痰瘀問題,血行不順而引發胸痹,同時神竅閉塞,臨床治療應以益氣通陽、化痰祛瘀為主。本次研究中,試驗組在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中藥內服治療,其中麻黃和細辛具有溫通散寒功效,附片則可溫補五臟六腑之陽氣,強化溫經散寒功效,同時具有回陽救逆功效,而郁金和三七具有化瘀通脈功效,茯苓和半夏能夠除濕化痰,同時配合五味子、麥冬和酸棗仁,達到滋陰養血的效果,同時保證溫而不燥、走而不散,并且方劑中紅參和黃芪能夠扶正補虛,具有大補元氣的功效,諸藥配伍共奏行氣化瘀、溫經活血、祛瘀化痰的功效。藥理研究,麻黃作用于機體能夠提升α和β受體的興奮性,有效調節心率,黃芪還可促使機體免疫能力提升,促使冠狀動脈擴張,進一步強化心肌收縮能力;附片能夠促使心肌收縮能力提升,并對房室傳導阻滯問題具有改善功效;細辛則能夠作用于心肌細胞,促使心肌收縮能力增強;方劑中郁金、三七和川芎能夠作用于冠狀動脈,改善血供情況,進而提高心肌供氧供血量,利于心率改善。中西醫結合治療進一步發揮了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功效,同時結合給藥能夠抵消西藥的毒副作用,對患者機體造成的不良刺激減少,服藥期間患者不良反應率降低,治療更為安全。
綜上,在心律失常患者治療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安全且有效,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結果好轉,利于其病情恢復,治療方案可行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