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卉
(定西市人民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黃疸屬新生兒疾病,臨床上發病率較高。根據黃疸的癥狀表現可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兩組,其中生理性黃疸不需治療,可隨著新生兒的生長發育而消退。病理性黃疸若治療不及時,患兒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持續升高,可引發膽紅素腦病,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1]。既往多用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通過對新生兒全身進行光療刺激,促進膽紅素從膽汁和尿液直接排出,達到治療的目的[2]。但藍光照射治療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且單獨應用時治療周期長,療效不甚理想。本研究考慮在藍光照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茵梔黃顆粒,旨在探討新生兒黃疸的理想治療方案。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選取2019年6-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黃疸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尾數的單雙數分為治療組和對比組,每組各25例。入組患兒中,男23例,女27例,日齡4~22 d,平均年齡(11.38±4.19)歲。病程1~5 d,平均病程(2.67±0.84)d。體質量2.7~4.721 g,平均體質量(3.14±0.75)kg。早產兒12例,足月兒38例。兩組基線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排除家屬不同意參與研究者,藥物過敏者或藍光照射禁忌癥患者,先天性心、肝、腎等功能發育不全者。
患兒入院后均接受吸氧、保暖、營養支持、保肝等常規治療。對比組接受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治療儀B-100為湖北仁旭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京械注準 20162261412)。治療前用黑布遮蓋新生兒雙眼、肝門及會陰,身體其余部分裸露在外。設置照射波長420~440 nm,照射時間8 h。第二次照射距離第一次照射間隔16 h。照射期間,間隔20~30 min幫患兒更換體位,7 d為1個療程。
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口服茵梔黃顆粒(魯南厚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Z20030028;規格:3 g×10袋),開水沖服,6 g/次 ,3次/d,連用7 d。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7 d后的血清總膽紅素(TSB)、經皮黃疸指數(TCB)、直接膽紅素(DB)水平。
痊愈:黃疸癥狀消失,血生化檢查,血清膽紅素恢復至正常水平,厭食、嘔吐、精神萎靡等癥狀均消失;顯效:黃疸癥狀明顯改善,血生化檢查,血清膽紅素顯著下降,伴隨癥狀明顯改善,食欲恢復,精神狀態良好;有效:黃疸癥狀消退,血生化檢查,血清膽紅素水平下降,伴隨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病情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
治療后,兩組的TSB、TCB、DB水平較治療前均有顯著下降;治療組的TSB、TCB、DB水平顯著低于對比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水平對比
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比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的治療有效率對比例(%)
臍帶感染、新生兒正常腸道菌群尚未建立、胎便排出延遲等因素均可引起新生兒黃疸。膽紅素升高是造成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原因,因此臨床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應以降低新生兒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促進膽紅素排出、減少膽紅素重吸收為主[3]。藍光照射治療是促進膽紅素排出的有效方式之一,400~500 nm為膽紅素的吸收光帶,尤其在420~440 nm波長時,光的分解作用最強[4]。藍光照射治療儀的熒光波長在425~475 nm,因此藍光照射治療對新生兒黃疸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臨床研究發現,仍有部分新生兒經藍光照射后效果不明顯,甚至有部分患兒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本研究考慮應在藍光照射的基礎上聯合藥物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的TSB、TCB、DB水平顯著低于對比組;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比組(P<0.05),提示茵梔黃聯合藍光照射在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中可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顯著降低其血清膽紅素水平。茵梔黃顆粒由茵陳(綿茵陳)提取物、梔子提取物、黃芩提取物(以黃芩苷計)、金銀花提取物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茵梔黃顆粒對退黃疸和降低谷丙轉氨酶有顯著作用,因此在藍光照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茵梔黃,可發揮協同增效作用,促進黃疸癥狀消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