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飛
(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建筑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新技術、新理念的融入,對基礎建筑結構及建筑方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裝配式建筑因施工便捷化、構件預制化、安裝簡單化,不僅提高了工程裝配質量,還降低了生產污染,策應了國家綠色化、節能化的發展戰略,備受建筑工程人員青睞。裝配式建筑從研發到市場化的實現,經歷了高造價到低造價的發展歷程。《裝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額》的頒布,明確羅列裝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資源及材料的消耗基準,對建筑施工成本進行了精細化的分析,確保基礎施工過程中不會產生高損耗的問題,逐步提高了建筑市場的經濟效益,生產及運營越來越規范。本文對裝配式建筑在招投標、設計、生產、運輸和施工等各個環節的造價控制指標進行分析并歸納相應的控制措施,供參考。
裝配式建筑工程造價指標是指通過宏觀方面界定具有決策功能的造價管理機制,確定建筑造價指標,深度探尋裝配式建筑工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造價變化規律以及估算、預算、定額等方面的數據基準。通過全過程的覆蓋作用,保證在基礎層面將造價作為工程施工中的重要解析點,對施工行為以及施工規劃等提供約束指標,保證工程建設效果。
建筑工程項目立項是裝配式工程造價投資估算的基礎,全方位估算處理對后期項目立項及審批提供數據支撐點,為不同地區的目標投資決策以及控制形式提供數據支撐。此過程中的工程造價指標代表后期工程建設期間數據信息之間的衡量點,進而為建筑項目的資產消耗進行整體估算處理。
工程項目是否具備可行性的主要依據是確保工程建設中投資與經濟效益的產出達到建筑企業的基礎盈利訴求。此過程中,核定工程造價指標,在總投資與市場資金成本消耗、經濟利潤產出之上,提供數據引導點,結合建筑市場的發展規律以及裝配式工程的施工訴求等,界定計算投資的回收期以及具體經濟收益等,為后期工程的投資提供數據支撐點。
工程設計環節是裝配式建筑施工項目及造價工程的基礎所在。在裝配式建筑設計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對多元市場結構以及裝配式建筑的工程施工點而言,需通過前期工程設計對后期工程建設進行調整處理。對此,大部分工程造價人員將重心轉移到設計階段,將造價結合后期成本控制,確保工程項目的收益點呈現正數值。除此之外,在工程設計期間,通過多維度的設計及建設分析,保證技術選擇以及資金消耗方面具有可支撐性的效果,此過程中工程造價指標的確定及分析則可作用于不同環節上,例如,限額設計以及工程量最高造價基準等。如果此類成本消耗超出預期的造價數值時,則需要進行設計概算,避免后期因為工程量超標產生的工程變更問題。
裝配式建筑工程造價指標的確定,可針對不同區面下的資金成本消耗設定基準點。因為在此過程中,指標代表資源在消耗中呈現的極限值,如果超出造價則意味成本相對增加,甚至無法達到企業的既得利益基準。對此,無論是在招標還是投標過程中,均需對項目施工起到全過程約束效果,做到招標與投標兩方的精準對接。同時,合理的工程造價指標可加強招標方與投標方的合作意向,通過確定指標對合同條例款項進行調整,有效避免后期因施工問題造成的經濟糾紛現象,提高資源集成度,降低成本消耗值。
裝配式建筑施工與現澆式建筑施工相比,在工程耗用成本方面存在差異,主要是由于兩者在工程施工工藝方面存在差異,造成后期基礎施工以及專業施工方面也產生一定差異。選取某市區正在施工的裝配式框剪結構建筑與傳統現澆框剪結構建筑工程作為比照對象,分析兩種建筑結構工程造價指標的差異情況。表1為工程項目在該2種施工工藝方面的造價指標對比。其中裝配式建筑面積約為11000m2,地下3層,地上25層,總造價約為4400萬元。現澆式建筑面積約為12000m2,地下3層,地上25層,總造價約為4900萬元。
從我國現有的生產規劃形式來講,裝配式建筑造價指標低于現澆建筑施工指標,且隨著我國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管理理念的不斷更新,成本方面也將隨之降低。同時,與現澆施工相比,裝配式建筑工程具有環保性、施工便捷性的特點,是廣泛應用在建筑市場的主要因素。
從我國裝配式建筑工程的開展形式來講,在技術發展以及管理方面仍存在欠缺。主要是由于我國建筑體量較大,且隨著建筑市場的不斷完善,各類應用技術以及建筑市場固有的發展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裝配式建筑工程的發展。與之相對應的裝配式建筑造價管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存在片面性,無法對工程項目起到實時造價與管控效果,增加成本溢出的可能性。
合法合規的投標過程可增加投標人的中標率。但是現有的投標過程仍存在較多的不規范問題,其產生的風險將作用到建筑市場之中,增加市場或業主承擔風險的幾率。一旦存在不規范的投標文件被采用時,對工程項目原有的招標計劃或設計生產計劃等將造成影響,甚至可能從基礎環節造成成本過度損耗的現象,加大企業的成本損耗。
與國外發達的裝配式建筑市場相比,我國裝配式建筑工程市場正處于完善階段,其呈現的設計形式及項目價格單也存在缺陷。對于復雜多變的市場而言,缺乏信息的不對稱性問題,特別是在建筑構件價格以及工廠預制構件方面,信息失真問題將造成建筑成本的過大波動現象,不利于建筑工程市場的規范性交易。
工程造價人員是裝配式建筑項目造價管理的核心,通過造價人員的專業性調整及對市場的精準分析,保證工程造價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但反觀我國現有的裝配式建筑行業人才支撐形式,高質量的人才存在嚴重短缺現象,同時,部分工程造價師資格存在“德不配位”問題,自身工作能力仍然存留在理論化層面,對動態型的建筑施工現場而言,呈現較多乏力現象。人才基礎配備的不完善以及支撐能力的無法跟進特征對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起到抑制作用。
(1)招投標階段應保證招標文件明細羅列建筑施工細節,保證項目在執行過程中,基礎單位以及相關指標核定符合工程建設需求。此過程中,造價人員可結合建筑清單計價模式,對招標文件中的各類內容進行合理排序,確保工程造價管理期間不會產生合同文件信息呈現不真實或不合理問題。
(2)在投標階段,項目人員應當承擔核驗作用,及時分析投標文件之間數據值是否符合招標方的基礎施工訴求。此過程中,應當秉承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防止出現私下交易、腐敗問題而導致的竄標現象,真正找尋到具有一定資質的承建單位,對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進行施工,提高造價管控的科學性。
建筑工程設計階段對工程建設施工以及整體規劃起到重要作用,使大部分造價人員將造價管控形式作用到設計環節,體現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以及集約化調控的實際價值。期間,工程設計環節的造價管理為實現成本調控的關鍵作用,應對工程預制構件以及工廠生產進行標準化設定,通過基礎配件之間的互通性以及互換性,增強模塊尺寸的使用通性,保證不同類別的生產工藝以及設計工藝在整體契合方面呈現一體化以及精準化特征。此類通用化的設計理念,有效規避因復雜部件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耗用問題。同時,應當對預制構件質量、結構以及性能等方面進行調整,保證基礎建筑質量以及整體結構性、美觀性的前提下,盡量對材料以及生產工藝進行優化處理,從基礎生產方面起到整體協調控制作用。例如,設計陽臺預制構件時,可優先考慮采用垂直配比的工藝,結合部件在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的受力形式進行科學化拆分,提高結構部件之間受力的合理性,增強陽臺預配部件結構與其美觀屬性的耦合性。除此之外,對配置構件進行設計時,應當采用深化設計以及精細化管理的手段,對建筑結構起到可協調性的設計與調整,分析建筑構件預制過程中的成本問題,并按照整體的施工工藝進行合理調節,避免出現配比不均衡的現象。此外,為保證設計圖紙在使用過程中具有節約價值,需從不同的百分配比以及裝配率等方面進行參數分析。如對門窗、保溫構造、留洞和水電管線等進行科學拆分,并進行成本預算。根據實踐總結,一般設計費用在25~30元/m2,同時需要不同專業人員之間溝通合作,查漏補缺,通過不同維度的設計與分析,確保預制構件圖紙在設計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同時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裝配式部件施工與現場澆筑施工之間的契合性,有效解決預制構件生產的差異性以及安裝繁瑣性問題,節約生產成本。
工程施工材料占據工程成本的50%~60%,對裝配式建筑工藝而言,成本消耗點大多局限在生產制作階段中。對裝配式建筑預制構件而言,通過文件設定,然后交由工廠進行標準化的生產,此過程中流水線的模式極大提高預制構件的生產效率,以最短的時間、最優質的質量,快速運輸到建筑生產線之中,此過程中生產制作階段的造價成本則需要針對不同方面進行有效調控,保證工程施工的持續性與穩定性,需要從人工費、材料費、模具費、模具攤銷費、預制構件管線與預埋件設置費用、水電費、構件存放及管理費用等方面進行成本控制。例如,在建筑人工方面應進行人資合理調配,做到人員崗位的精準對接,不漏項、不重復,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材料方面,應當與供應廠商進行深度合作,在保證材料供應速度、供應質量的前提下,壓低材料價格,削減成本。在模具費用方面,主要是指在長時間使用過程中的磨損問題,應加強檢測精度以及對設備本身進行定期化的運維處理。在其他項目費用攤鋪過程中,應加強對基礎構件以及工程水電的合理管控,做到節約化、綠色化與節能化,提高工程建設質量。
預制構件完成基礎生產后,需要運輸到現場進行拆分與工程組裝。此過程中應結合裝卸工藝以及運輸方式等設定運輸方案。期間,可將建筑首層安裝的構件進行運輸,通過首層部件的裝卸,清空裝配廠的占用面積,同時也可降低建筑施工現場的存儲率。通過首層構件的取用、運輸到安裝,降低基礎管理費用。裝配過程中,應當按照不同建筑構件的質量以及尺寸等,合理設定裝卸形式以及現場運輸路徑等,期間,應把控各類運輸設備的選用以及道路的通過性,確保建筑構件運輸效率,節約運輸成本。
(1)針對預制構件垂直運輸費的耗用,應合理選取運輸模式,保證建筑裝備安裝的契合性,同時也可提高工程施工效率,降低基礎生產成本。
(2)人工與機械設備的使用費用。此過程中構件安裝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及機械費用,對此,需精準界定不同崗位人員以及機械設備的使用形式,綜合考量設備的磨損率、人工成本之間的耗損比,合理界定生產比值,保證工程施工的穩定性。
(3)應合理控制現澆部分的人工費、材料費和機械費,深度分析不同應用環節下,施工技術總成與工程施工之間呈現的差異性,做好基礎配比,防止出現工程施工斷續或脫節的問題,增加基礎成本的控制精度。
(4)工具攤銷費。在施工安裝費方面,現澆式建筑方式需腳手架、模板、加層搭設等基本設施建設,增加施工成本。對裝配式預制建筑方式而言,具有施工現場需要模板、腳手架用量減少等優勢,降低直接費和減少措施費,是控制裝配式建筑造價的關鍵,即提高預制率,最大限度地使用吊車進行水平構件吊裝。
綜上所述,裝配式項目在建筑施工市場中的比值逐漸加大,而與之相對應的造價管理工作發展相對滯后,無法對繁雜的建筑市場及施工起到及時的管理與約束,存在信息計算不精確、數據時效性降低等問題,這是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造價管理的缺陷。對此,后續發展中,應充分挖掘裝配式施工與傳統現澆式施工的差異點,結合我國豐富的現場澆筑施工經驗,完善裝配式施工造價管理體系,提高招投標、設計、生產、運輸和施工環節的造價控制質量,為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