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升云 駱海波 周利琳 望勇 楊帆 王攀
棉葉蟬Amrasca biguttula(Ishida)異名Chlorita biguttulaIshida、Empoasca biguttulaShiraki,別名二點綠葉蟬,屬半翅目葉蟬科,國內分布于遼寧、甘肅、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國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印度等國家。棉葉蟬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和黃河流域棉區,具有寄主種類多、分布廣、世代重疊、數量大、繁殖快、為害重等特點,寄主植物多達33 科77 種,包括茄子、番茄、辣椒、甜椒、馬鈴薯、甘薯、蕹菜、蘿卜、芥菜、黃秋葵、紫蘇、莧菜、南瓜等瓜類以及豆類等蔬菜,還有棉、茶、芝麻、錦葵、向日葵、桑、葡萄、佛手柑、木芙蓉、秋菊、大理菊、美人蕉等經濟作物,偏嗜棉和茄子。
近年來,棉葉蟬成為湖北省茄子上主要葉蟬類害蟲,由于其體型微小,不易鑒別,易與小綠葉蟬混淆。2022 年, 筆者于武漢市黃陂區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害蟲觀察圃對棉葉蟬進行了種群動態調查,茄子中上部單葉蟲量最多可達10 余頭,造成葉片失綠變黃、植株生長不良等癥狀。 現參考相關文獻,結合田間觀察與室內飼養,利用KEYENCE VHX-J20T 顯微鏡對其進行了不同蟲態形態特征等的觀察與描述。
以成蟲和若蟲在茄子葉背、嫩梢和花內刺吸為害,常造成茄子葉片斑點、變黃、卷曲、皺縮,發生后期出現葉片枯焦、植株矮小、花蕾脫落等現象,還能傳播病毒病。
①成蟲 成蟲體長2.2~2.6 mm,包括翅長2.8~3.1 mm。體黃綠色。頭部前端微成圓弧狀向前突出,頭冠中長與復眼間寬近等。 頭冠近前緣處有2 個小黑點,小黑點周圍或環繞淡白色紋。 復眼灰白色,上有褐黑色斑點。觸角剛毛狀。前胸背板淡黃綠色,前緣共有3 個白色斑點, 后緣中央另有1 個白色斑點。 前翅革質、有光澤、半透明微帶黃綠色,端部色略灰暗,黃灰交接處近后緣1/3 處有1 個明顯黑點;后翅無色透明。 足淡黃綠色,自脛節末端以下至整個跗節黃綠色,爪黑色。 雌蟲較寬大,腹面尾節正中有1 根黑褐色產卵管; 雄蟲腹部末端腹板中央及兩側各有一狹長并密生細毛的下生殖板。
②卵 長腎形,長約0.7 mm,寬約0.15 mm,初產時無色透明,孵化前變為淡綠色。
③若蟲 共5 齡。 1 齡若蟲體長0.7~1.0 mm,淡黃綠色,復眼紅棕色,頭部大,中部有1 個“V”字形大裂痕,前后翅芽不明顯,略呈乳頭狀突出,腹部背面有4 列黑褐色長釘狀剛毛。 2 齡若蟲體長1.1~1.5 mm,復眼灰白色,有棕色斑;中胸、后胸后緣弧狀,兩端翅芽突出,前翅翅芽伸達后胸末端,后翅翅芽伸至第2 腹節前緣。 3 齡若蟲體長1.4~1.8 mm,前后翅芽分別伸達第2 節及第2 腹節末端,在前胸背板后緣出現2 個淡褐色斑,前后翅芽的內側各有1 個淡黑斑。 4 齡若蟲體長1.9~2.1 mm,嫩綠色,前后翅芽黃綠色, 伸到第3 腹節末端。 5 齡若蟲體長2.2~2.7 mm,綠色,前部復眼內側有2 條斜走黃色隆線,胸部淡綠色,中央灰白,前胸背板后緣中央有2 個淡黑色斑;前翅翅芽淡黃色,長達第4 腹節。
長江以南棉區1 年發生10 多代, 江西中部13~14 代,湖北武漢12~14 代,南京8 代以上;黃河流域1年發生4~5 代。世代重疊,在華南地區可周年發生,冬季各蟲態并存;長江流域不能安全越冬,華南安全越冬區的種群應是遷入長江流域的初始蟲源。長江流域棉區3~4 月先在雜草及其他寄主上為害,5 月中下旬開始遷入棉田,7~8 月為害盛期,9 月以后遷入其他寄主,并轉入越冬。 黃河流域一般6 月開始發生,7~8 月在棉田盛發,9 月蟲口數量下降,10 月遷入其他寄主,并轉入越冬。 云南棉區11 月至次年5 月主要為害蠶豆、宿根茄子和宿根棉,7~9 月主要為害春播棉,9 月以后為害茄子。湖北省8~10 月為害宿根茄子高峰期。
成蟲有趨光性,較活潑,可飛翔,有遷飛習性,白天常在茄葉背活動, 早晚或陰天轉移到葉正面活動,遇驚擾迅速橫向爬行或短距飛翔。 溫度高、天氣晴朗時活動頻繁,早晚有露水時行動遲緩,雨時多隱于植物葉下。 成蟲羽化后,次日便可交尾,交尾多在午前。雌蟲交尾后次日開始產卵,卵散產于茄子上中部葉中脈內,有時也產于側脈及葉片組織內,每片葉上每次產3~4 粒, 產卵前雌蟲以產卵器在植物上劃一裂口,卵產于其內,卵期5.3~13.7 天。 卵多于白天孵化,1、2齡若蟲多群集于近葉柄的葉片基部,3 齡以上若蟲和成蟲一般集中在茄中上部葉片背面取食。
光照強烈、 高溫干旱有利用棉葉蟬大發生,日平均溫度32℃左右為發生適宜溫度,溫度降到15℃以下時,成蟲行動遲緩,降到6℃以下時失去活動能力。 相對濕度70%~80%時最有利發生,大雨或久雨常影響棉葉蟬的孵化與羽化。 一般沙地和高燥地比沖積土或砂質壤土發生為害重,植株生長勢弱或徒長易大發生,密植或重生茄發生較重。
捕食性天敵有多種蜘蛛、瓢蟲、草蛉、隱翅蟲、螞蟻等, 寄生性天敵有棉葉蟬柄翅纓小蜂Gonatocerus longicornis(Kieffer)、紅恙螨、寄生菌等。
棉葉蟬一般于高溫季節發生,茄再生苗特別是生長后期發生較重,可與煙粉虱等害蟲進行兼防。
①農業防治 選用抗蟲品種,合理密植,調整移栽期,科學施肥,清潔田園;結合疏葉通風,減少蟲口基數。
②物理防治 利用棉葉蟬的趨光性,于田間設置黑光燈或熒光燈進行誘捕,降低蟲口基數,設置盞數根據不同燈型要求進行。
③化學防治 可選擇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 倍液、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1 500 倍液、50%氟啶蟲胺腈水分散粒劑2 000 倍液、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 000 倍液等進行混配或交替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