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青青 熊衛標△ 楊文園
龍又名蛟、螭,中華傳統文化將其認為是天界神物。龍之名稱最早見于《周易》,其中關于龍的記載多達36處。龍是《周易》中的一個重要的喻體和意象,乾卦六爻之中,皆以龍為意象展開論述,自初及上,從潛龍到亢龍,歷經“潛”“見”“惕”“躍”“飛”“亢”6種態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1]。將其解釋為生物的形態,但龍從產生之日起,便不是作為一種生物存在于中國文化之中,而是代表了中國獨特的圖騰崇拜和思維方式。此外,因為龍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龍意象在中醫學中運用也非常廣泛,這些意象常被用來解釋疾病的病因、病機,以及方劑、藥物的作用機制。中藥龍骨,就是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
龍骨首載于《神農本草經》:“龍骨,味甘,平。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瀉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2]。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的功效,是臨床常用藥之一。后世醫家注解龍骨效用時多賦予《周易》龍意象的形態特性,這種龍意象與龍骨的臨床應用有著緊密的聯系。本文將結合龍意象對龍骨的效用作一探析。
1.1 《周易·乾》之六龍龍是《周易》中的重要寓象,書中關于龍的記載中,最典型的是乾卦卦爻所描述的六種形態的龍[3]。《周易·乾》中乾卦的爻辭: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爻辭展示了潛龍、見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6種形態。在這6種龍形態當中,非常形象地展現了回天運轉的青龍形象。其來源與古代天文學密切相關,其“潛”“見”“惕”“躍”“飛”“亢”實為青龍星宿一年的回天運行。對龍這種動態的美好想象,在漢語構詞中,龍的某一特征構詞多突出龍具有登天入海的神奇本領,是為神物,主宰陽氣的升降。
1.2 《楚辭》之蒼龍 青龍《楚辭》中也存在諸多與龍相關的詞匯,龍意象在《楚辭》中的出現達43次之多,對于蒼龍、青龍已經有象征東方的明確意義。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經濟命脈的農耕經濟社會,中華文明初期,農作物的豐收與欠收直接影響著部落乃至國家的興衰,為此掌握農耕時間就能主宰當時社會。《尚書·堯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4],可以得出,確定農時得根據對日月星辰的觀察。當東方青龍星宿出現在地平線上之時,正是播種之時,亦如諺語所說:“二月二,龍抬頭”。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解釋為“九二在建丑建寅之間,萬物萌芽之初,陽初發,萬物始生”[5]。《黃帝內經》將其解釋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6]。由此可見,先民根據蒼龍星座方位的變化來判斷時令,衡量天地間陽氣的盛衰,從而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由此將蒼龍、青龍作為主管天上東宮的化身,主管東方,代表萬物生發之性。
2.1 重意象而輕成分含量龍骨一藥歷來在使用過程重其意象,而非成分含量。《神農本草經》將龍骨列為上品,“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7]。從中可以看出,上中下三品劃分法對應天、人、地的劃分,當時背景下龍骨對應“天”,功能上對應不老延年,之后才有其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這主要還是來源于龍骨意象而非其物質含量。在后期歷代本草中,臨床應用也是多重視龍骨意象。
繆希雍認為龍骨之所以能夠驅邪是因為其蘊藏著東方蒼龍的靈性,代表陽氣,可以祛除陰邪。如《神農本草經疏》所載:“龍稟陽氣以生,而伏于陰,為東方之神,乃陰中之陽,鱗蟲之長,神靈之物也。故其骨味甘平,氣微寒,無毒。神則靈,靈則能除邪惡、蠱毒、魘魅之氣,及必腹鬼疰、精物老魅,遇之則散也”[8]。盧之頤[9]認為龍骨之所以畏石膏,喜牛黃、人參是因為石膏與龍御天的意象不相符合,而牛黃、人參有天地之性與龍意象相符。如“石膏稟艮止之凝肅,雖與潛蟄之德相符,御天之性則反,故畏之。牛黃黃中通理,厚德載物;人參參天兩地,奠安形藏,藉以濟弱扶傾,運用樞紐,故喜之”。張志聰[10]將龍從土中飛騰的意象賦予龍骨,認為龍骨具有陰陽交會、上下相和的作用,故能夠治療咳逆、泄瀉、漏下。土中有龍猶如脾陽充足,陽化氣陰成形,故可以治療癥瘕堅結,水中有龍猶如腎陽旺盛,故可以治療小兒熱氣驚癇。如其在《本草崇原》中所記載:“龍骨啟泉下之水精,從地土而上騰于天,則陰陽交會。上下相和,故咳逆、泄痢漏下,皆可治也。土氣內藏,則癥瘕堅結自除,水氣上升,則小兒熱氣驚癇自散”[10]。歷代本草非常默契地從龍的意象角度分析龍骨效用,而非其本身的物質屬性。
2.2 主陽氣周流而非重鎮收斂疾病的產生源于人體陰陽偏盛偏衰,治療疾病是通過藥物影響人體陰陽變化,達到“陰平陽秘”的過程。在藥物的運用過程中,“取類比象”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龍骨一藥因其礦物屬性,現代多被認為其性重鎮為收斂之藥。但從意象角度來看,龍能潛、能升、能躍、能飛、這無疑與其性重主降產生矛盾。
在《周易·乾卦》中:“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11]。形象生動地將這一自然現象賦予了“龍德”之美,所謂“龍德”就是指歷來先賢賦予“龍”的特性,在中醫中表現為“陽”的特性,哲學中將其概括為變化的特性[12]。一年中當陽氣初動,萬物萌生之時,正可見“見龍在田”之象,即是陽氣初升之時,龍的回天運轉在中醫學中即是陽氣周流變化。“潛龍”象征陽氣變化的初起階段;“見龍”象征陽氣變化的成長階段;“惕龍”象征制約陽氣發展變化的主客觀條件;“躍龍”象征陽氣發展變化的關鍵期;“飛龍”象征陽氣發展變化的鼎盛時期;“亢龍”象征陽氣發展變化的衰敗期。龍成為陽氣的化身,中醫本草著作多認為龍骨稟“龍德”之性,是神靈之物,具有散陰助陽之功,具有調控陽氣運動變化之力。故能夠攝浮陽以下交于陰,以達到鎮驚安神的功效,而非其物質屬性的作用。在《傷寒雜病論》中,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正是予龍骨配伍桂枝,使上下陰陽之氣交通于上焦而補心陽,治療心陽虛而出現的煩躁不得眠。
2.3 主脾腎而非心肝龍骨一藥主脾腎之陽,可以攝陽歸土,引陽入水。在“龍”的意象中,不僅能夠升騰飛翔于天,還能蟄潛深藏于地,潛藏于淵。正如《周易·乾卦》載:“初九, 潛龍勿用”。《乾卦·彖傳》解釋為:“潛龍勿用, 陰在下也”。意為萬物萌生,從無到有,此時陰氣旺盛,陽氣未盛,生機方動未盛,而不可劇用。在中醫學中將這種現象比喻為命門之陽潛于腎水之中, 以應封藏之本。
《本經疏證》云:“龍純乎氣之物,秋冬則隨地皆蟄”[13]。“龍”因地制宜潛藏,在內陸地區蟄于地下,在海濱地區潛于水底。對“龍伏”取類比象,認為龍骨產地曾是一片充滿生機的地域,龍骨是生機之象隱藏在土地之中的表現,即陽氣伏于土中所產,此物既蘊藏生機,有五行“土”的特性。土為稼穡,是萬物生長、收藏之本,龍潛于土的意象得出龍骨可以攝陽歸土。例如李東垣認為土薄而龍沖九霄,而身熱如疫;治療的根本在于培土。補土之母,母恩達子,土厚龍游其中,火游其中,土長萬物,正所謂“土厚則火斂”[14]。陽入土中,一可使土中陽氣充足,猶如人的元陽旺盛,則能治療“陽不足”“陰偏勝”所產生的疾病。二可制服病理之陰火,使虛火外越的癥狀得以消除,有扶陽補土的功效。火離于土而不歸,陽騰于上,則病驚癇癲狂,陽不附土而陰隨之,則汗出身熱;陰不附土而陽逐之,則遺精溺血。龍骨稟“潛龍”之象,能攝陽歸土,引離位之火歸原,則可鎮驚、斂汗、固精、退熱。《金匱要略》中“天雄散”一方,書中雖無條文解釋,但筆者認為龍骨配伍天雄、白術、桂枝,具有攝陽歸土之意。特列舉一臨床醫案如下。
卓某,女,76歲,福建莆田人。2018年7月11日初診。主訴:泄瀉伴臍周疼痛30余年。現病史:患者于3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臍周疼痛,近10余年日漸加重,喜溫喜按,痛則欲便難禁,上午尤甚,便后腹痛不減,而極易暈厥,自服食藿香正氣水則暈厥可免。久住濕地,多素少葷,勞心傷體,乏力易倦,惡風惡寒,心煩寐差,無口干苦,納可惡冷,喜甘惡酸,脘腹喜暖喜按,小便平。舌質淡胖、苔薄白;脈一息五至,左脈:弱,稍弦、右脈:寸旺,關浮取而大,重按即無,尺弱。既往:體健,無藥物食物過敏史。月經史:48歲絕經,既往月經規則,無痛經。生育史:50余年前順產一子二女,子女體健,無流產史。西醫診斷:慢性腹瀉;中醫診斷:泄瀉,腹痛;辨證:土薄陽越,脾虛肝郁;治法:補土疏木。處方:龍骨20 g,白術20 g,淡附片6 g,桂枝6 g。 7劑(水煎服,日1劑)。囑多葷忌冷并停用藿香正氣。
2018年7月18日二診:訴僅僅上午9時至12時臍周略痛,大便可禁,本周未發暈厥,寐可,繼服原方1周。
2018年7月25日三診:訴本周未臍周痛,大便可禁,未暈厥,繼進原方1周,告知返鄉,平素予“牛、羊、雞”補養。
按語: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肝主疏泄調暢一身之氣機。三臟任一環節出現異常皆可出現氣、血、津液代謝異常引起腹痛、泄瀉等病證。該患者臍周疼痛30余年,心煩寐差,病因為土薄陽越,脾虛肝郁,病位在肝、脾、腎。年老脾虛,土薄陽越,引龍雷火發而為病,腎中元陽不納,水寒土薄則木失疏泄,疏泄失司,氣滯不通則臍周疼痛且上午尤甚,脾中清陽不升故極易暈厥,藿香正氣水芳香行氣,能助清陽以升,用則暈厥可免;脾土薄而“龍”沖九霄,陽不附土而陰隨之,水離于土而不藏,則泄利,即“濕勝脾傷而為洞泄”痛則欲便難禁,便后腹痛不減。
治療以補土疏木為法,予天雄散原方。龍骨之用,在火不歸土而摶水,龍骨引火歸土,可以化氣生精,為補陽攝陰之用。人之精氣,稟于先天,既損則必賴后天生長,故以淡附片于至陰中求陽,白術于燥濕中助氣,入腎耗陰無以生氣生精,故用龍骨斂淡附片、白術之氣入脾,使脾充氣旺而生精,純以補中陽為主,以收涉腎精為佐。上中二焦陽虛,用淡附片補其上,白術固其中,桂枝領藥行榮衛上焦,并見回陽之功。
龍骨一藥,歷代醫家及本草注家注重其意象。以“龍”為陽物,能統攝陽氣,調控陽氣出入升降,以此取類比象運用于中醫臨床。綜上分析,龍骨在歷代醫家臨床使用過程中多重視其意象,以其甘平屬土,用以補土斂木,將其與《周易》“龍”意象相結合,可以在臨床上取得很好的療效,也可以拓展方劑的使用范圍。現今將龍骨功效總結為:“鎮驚安神,收斂固澀,收濕斂瘡”或將其歸類于重鎮藥類,忽略其與傳統意象的結合,以至于不能靈活運用。《神農本草經》將本草的功用與意象有機結合,使得中醫用藥具有自身獨有的特色,后世醫家將易學與醫學結合拓展了中醫藥的使用范圍,這種方法值得更加深入地挖掘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