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剛 黃潔 郝麗紅 呼紅梅 張印 王懷中
摘 要 追溯體系是指應用互聯網、物聯網、自動識別、大數據存儲、云傳輸等技術,對種植、收獲、倉儲、物流、銷售、加工到餐桌的農產品單批次甚至是單個產品,進行全程信息編碼的現代技術體系或溯源系統。追溯體系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本溯源,是目前國內外積極推動的構建誠信消費市場的有力措施,可促進產業自律,加強市場監管,透明產品身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簡述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功能及發展歷程,分析溯源系統應用存在“生產、銷售、監管重視度不夠,追溯技術體系進展緩慢,消費者不重視,企業自我約束差,市場監管不嚴,追溯系統建設投入高、見效慢”等問題,提出了實現農產品追溯應有功能的對策建議: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追溯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完整的農產品追溯標準體系,助力市場監管;加強宣傳,提高意識。最后展望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政府主導、政策引領推動追溯行業發展,農產品質量追溯模式趨向多元化”發展趨勢。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應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1.028
我國國民食物構成中的80%都來源于農產品,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國計民生,不容忽視。為確保農產品生產安全,完善食品安全溯源系統產業鏈,推動我國食品安全溯源系統行業的快速平穩發展,達到既要保證充盈的糧袋子和菜籃子,又要提供安全健康食品的目標,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措施,規范市場經營,提高食品安全溯源系統的競爭力,以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本文結合各類農產品的產、加、銷、藏、運等方面的特殊性,分析了目前我國農產品追溯體系的主要運作模式、市場實效及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認知、重視、信任度,探討了追溯體系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市場導向和終端消費的符合度,以期讓追溯體系成為促進產業自律、市場監管、產品身份透明且操作便捷、高度信任的公共平臺。
1? 追溯體系的功能及發展歷程
1.1? 追溯體系功能
農產品追溯體系是指應用先進的互聯網、物聯網、自動識別、大數據存儲、云傳輸等技術,由特定的設施設備對種植、收獲、倉儲、物流、銷售、加工到餐桌的農產品單批次甚至是單個產品,進行全程信息編碼,即生成只屬于該產品的身份證,是對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本溯源的現代技術體系或溯源系統。
在國家系列法律、法規、技術規范的監督實施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逐步加強,追溯系統的硬件、軟件不斷更新,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有效跟蹤監管、檢測的比重顯著提高。對存在隱患的食品能及時發現、準確施法、嚴厲打擊、曝光生產企業,在凈化市場、保障消費者利益等方面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堅實基礎。
1.2? 追溯技術體系國內外發展歷程
國外,溯源系統最早是1997年歐盟為應對“瘋牛病”問題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由政府推動,覆蓋生產基地、加工企業、終端銷售等全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通過專用設施設備實現信息共享,使消費者享有知情權。一旦出現安全問題,通過查詢食品標簽上的溯源碼,監管者和消費者可追溯到源頭,可以明確法律責任,促進行業自律。
國內,早在199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規定了在食品包裝上標識相關信息,但尚未提及建立市場準入機制。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農產品規模化、工廠化迅速發展,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相繼出現了“瘦肉精”“三聚氰胺”“蘇丹紅”“毒大米”等嚴重影響消費者健康的重大安全事件,導致一段時期內食品質量安全信譽度下降,人們對入口的所有食物都心有余悸,甚至引起了消費恐慌。因此,政府加大了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立法。200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進一步明確了食品生產商的追溯義務,規定了生產商家必須建立食品進貨銷售檔案,這部法規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第一部食品安全法。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在《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將推進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促進物聯網技術的示范應用,進一步加強生產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規定乳粉、肉類、蔬菜等將首先推進電子追溯。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對追溯體系建設作出重要部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邁出新步伐。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規定了流通環節中食用農產品、食品、藥品經營企業執行追溯制度的操作性要求[1]。201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關于推動食品藥品生產經營者完善追溯體系的意見》,2019年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RB/T 011—2019 食品生產企業可追溯體系建立和實施技術規范》,規定了食品生產企業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實施和測試要求,用于指導食品生產企業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實施及食品生產企業可追溯體系的評價[2]。
2? 溯源系統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生產、銷售、監管重視度不夠
我國的農產品生產因過于分散、規模小,大部分仍然處于傳統的農耕方式,標準化、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難以實施。生產者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食用農產品缺乏質量安全保障[3]。同樣,中小規模養殖存在與安全追溯體系脫節的問題,產品無標識、經營者無產銷臺帳,產品直接進入市場自行銷售,而超市掃碼主要功能是收費,因此對存在問題的產品追溯難度大。盡管消費者對蔬菜、瓜果、生鮮畜產品安全如農藥殘留、生長調節劑或抗生素超標等問題心存疑慮,但最關心的仍然是果菜的新鮮度和價格,很少有人關注真正承載生產信息的二維碼。因此,產品在沒有出現明顯的安全問題之前,追溯技術并沒有得到很好應用。雖然大型企業利用追溯技術,收集各個環節的數據并制作出可追溯的二維碼,但在消費終端依然無人問津和查詢。這種現狀勢必會讓生產企業產生僥幸心理,導致追溯系統軟、硬件設施設備形同虛設,數據采集時有時無,加之市場監管的執行力薄弱,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距離其可依賴的保障目標甚遠。
2.2? 追溯技術體系進展緩慢甚至原地踏步
農產品種類繁多、產地廣,分銷和消費量巨大,流通快,市場準入門檻太低,做不到防患未然[4]。多個安全事件發生的事實表明,在某種食品出現問題以后,追溯系統才開始啟動,產品下架、召回、處罰、懲戒、追責等,造成市場信譽度下降、消費者恐慌,而不良影響過后,生產者重走老路,市場監管恢復常態。再有新的事件發生,程序化的模式再重復一遍,周而復始,追溯技術體系進展緩慢甚至原地踏步。
2.3? 消費者不重視,企業自我約束差,市場監管不嚴
我國農產品生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較為落后,種植業的源頭在種子,污染在植保,而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追溯信息的關注度和信任度低;不同種類的農產品種養過程中對投入的原材料缺乏或國家標準執行不嚴,實地檢測檢驗和源頭監控力度不夠,而企業在利益驅使下,對標準執行重視不夠,追求生產利潤的最大化,規則自律和職業道德需進一步提高。
2.4? 追溯系統建設投入高、見效慢
建設農產品追溯系統需要二維碼標簽、打印機、PDA設備、環境信息采集設備等硬件的投入,且越精確的追溯系統,其硬件設備投入越高;同時,追溯系統軟件使用方面費用不菲,其入駐費用一般是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不等,而我國農產品生產主體大多為規模小的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效益本就不高,難以承受這樣高的投入[5]。此外,維持系統的正常運行,需要引進或培訓專業人員進行維護,以保證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農產品追溯系統投入高、見效慢的特點是導致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在市場中應用進展緩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信息不對等減緩了追溯系統的完善和進步
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的關注度低,隨著超級市場、電商和物流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生鮮農產品從田間/屠宰場到餐桌的傳遞速度越來越快。超市里的農產品日日更新,過時的產品及時下架,滿足了消費者對農產品新鮮度的需求。農產品追溯系統的建立和實施雖然已走過十余年的歷程,但消費者對農產品來源與安全信息的關注度仍然很低,反而對產品的新鮮度和價格更為重視[6],加之政府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不足,企業生產銷售與消費者的信息極不對等,均使得追溯系統失去了應有的功能和意義,減緩了追溯系統的完善和進步。
3? 提高農產品追溯應有功能的對策建議
3.1? 健全和完善農產品追溯法律法規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應根據農業新技術、生產新模式及強大的電商、網購、物流等新型農產品市場特點,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和健全針對性強、易操作、指導消費和提高消費者關注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在法律法規實施中,明確農產品追溯監管主體,減少多頭管理,嚴格并高效執法,以保障農產品追溯行業的健康發展。
3.2? 建立完整的農產品追溯標準體系,助力市場監管
農產品種類繁多,尤其是果菜類,難以保鮮保質。建立追溯標準時,要結合食品安全最關鍵、消費者最關注的方面制定指標,使監管快捷有效、知情度高,易于監督,實現農產品追溯系統信息流通與共建共享,進而建立完整的農產品追溯標準體系。完整的農產品追溯標準體系首先要確立統一的農產品追溯標識和編碼規則,在追溯入口實現行業統一;不同產品獲取不同的追溯信息,同一產品需在相似或相同關鍵節點進行追溯;要建立追溯系統軟件設計標準,讓不同追溯系統間能夠便捷地進行數據交流,避免產生“信息孤島”[7],為真正建立農產品追溯數據庫奠定基礎。
3.3? 加強宣傳,提高意識
長期以來,消費者對農產品可追溯體系的認知仍然偏少,致使一直以來尚未顯現出農產品質量追溯的市場監管與消費者的協同效果。因此,可借助媒體和網絡手段,在大型農貿市場(菜市場)和超市,播放有關食品可追溯體系的宣傳片,大力宣傳農產品追溯理念與追溯業務,使農產品追溯觀念深入人心,提高農產品追溯的社會影響力,增加可追溯農產品的附加值,以農產品追溯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實現可追溯農產品“優質優價” 。
研制推出手機終端追溯查詢軟件,在掃碼支付的同時,對產地、生產商、品牌等關鍵信息一鍵式顯現,同時在超市、農貿市場的柜臺或攤位上擺明產品的生產廠家。由消費者口碑產生的品牌,能促使生產者嚴格自律和對產品質量的重視,而不單單是價格比拼。
建議針對果菜的特點,采取區域性產品類別的劃分和信息采集,按照產地追溯,對于生產過程的投入品、休藥期規定指標的檢測檢驗、運輸包裝保鮮物流等環節列入監管內容。從提高廣大消費者安全意識、保護個人合法權益方面搭建起價格和質量保障的信任橋梁,逐漸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放心消費和市場的良性循環。
4?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發展趨勢
基于我國農產品種類繁多、地域廣闊、生產規模大、流通快、消費量巨大的特點,追溯體系的高效實施與廣泛應用,真正實現從田間/養殖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才能提高農產品的市場信譽度,杜絕或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乃至所有食品的放心感。追溯體系的未來發展趨勢將是“政府主導、政策引領、市場監管、消費端高度關注和生產者自律”的管理體系[8]。
4.1? 政府主導、政策引領推動追溯行業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農產品追溯體系的發展將在政府的主導下,讓農產品生產、物流、銷售全產業鏈都參與到追溯系統數據庫建設中。政府為加強農產品監管,大力推行免費追溯服務,引導企業加入追溯系統,接受追溯監督。例如,2019年初由農業農村部主導的綠色食品標志許可工作已開展,要求凡是申請綠色食品標志許可的企業,須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進行注冊,否則將不予審核[9]。
4.2? 農產品質量追溯模式將趨向多元化
建立健全高效的可追溯體系,將實現企業的投入品、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履職情況及優質優價標準的透明度均納入可追溯系統之中,既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又可使消費者更多了解農產品生產過程,提升其對農產品的信任度,保障消費者權益。
總之,生產企業是農產品質量保障的主體,為確保企業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可通過優質優價、綠色通道、技術服務等扶持政策鼓勵生產企業積極應用追溯系統,提高其自律性,主動接受監管監督。農產品質量追溯模式可向著生產、經營、消費共建共贏的方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12/content_10584.htm, 2015-12-30.
[2]? RB/T 011—2019, 食品生產企業可追溯體系建立和實施技術規范[S].
[3]? 胡森森,黃珊.區塊鏈構建農產品供應鏈信任:現狀、問題與發展[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38(4):26-35.
[4]? 李春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現代農業,2020(2):80.
[5]? 張志明,李建榮,王輝.基于RFID的豬肉生產全程可追溯平臺研究與實現[J].現代牧業,2019(2):17-21.
[6]? 徐玲玲,于甜甜,陳秀娟,等.消費者對顯示“瘦肉精”檢測標識的可追溯豬肉的支付溢價[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9,24(9):260-270.
[7]? 周大森,鄭曉冬,宋燁.我國農產品追溯服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果菜,2020,40(3):38-43.
[8]? 張靜,張秀芳.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2019(8):113-115.
[9]? 黃卜.關于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6(9):347.
收稿日期:2021-09-28
基金項目: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人才類任務(引進國內高層次人才)(CXGC2021B21);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CARS-36)。
作者簡介:董剛(1983—),男,山東濟南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農業科技期刊出版。E-mail: telegram@126.com。
*為通信作者,E-mail: whzh08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