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莉 李麗
價值取向
在長期實踐中,基礎教育階段,對孩子的長遠規劃,家長很難用教育理論支撐和指導自己的教養行為,表現出對孩子教育的不自信和盲目焦慮。即使有教育觀或教育理念的支撐,但面對社會的變化,特別當前“雙減”等一系列減負政策落地的過程中,家長的教育思想、教養行為仍然處在一個彷徨、觀望甚至混亂的階段,大多數孩子也處在一個動蕩搖擺的教養生態之中,學校教育更是深受影響。
學校推進家庭教育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的豐富與多樣,更重要的還是要致力于家庭教養的內涵研究。經五路小學(以下簡稱“經五”)是一所有著70余年辦學歷史的傳統名校,也是較早開展家庭教育的學校之一。作為教育主體,學校做了大量的實踐性工作,指導家長通過自我成長,以科學的態度建立穩定的自我教養內在系統,與學校教育形成一致的價值取向。
源于對時代育人的全方位思考以及對自身辦學實際的理解,我們在實踐中詮釋了協同共育的愿景,即:責任立基、智慧陪伴、喚醒潛能、體驗成長。學校、家庭乃至社會要共同扛起教育的責任,為孩子的成長奠定堅實的根基。家長要切實承擔起家庭教養的責任,懂得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用科學和人性化的方式喚醒兒童發展的潛能。同時,在家校雙向乃至多向互動中,喚醒家長在教育孩子上不自知的潛能,在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中,和孩子一起同學習、共成長。
行動路線
近年來,學校以價值引領為核心,以“經五家長學校”品牌創建為契機,以“構建一套課程體系、創新一組指導策略、打造一支專業團隊、擦亮一個公益品牌”的特色建設為抓手,探索形成了“三級六維家庭教育指導機制、優質育人資源聯合開發機制、家校社延伸互動機制、綜合調研推宣機制”四大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家長自我成長建立了可輸送、可激活的動力源,廣大家長的家校信任力、教育理解力、教養行動力不斷提升,家校協同從育人本質和規律出發,為經五學子的健康成長鋪就了一條充滿溫暖與力量的幸福之路。
樹立學習者的姿態言傳身教
作為區域內較早開展家庭教育的學校,經五路小學從舉辦“家長學校”入手,組建了班級家長學校、年級家長學校、校級家長學校三級指導平臺,進行教養策略的分層指導。同時,建立“六好”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體系,圍繞“親子關系、家庭功能、教養方式”三大主題,持續開發了“好家庭、好父母、好閱讀、好習慣、好溝通、好交往”等課程模塊,形成了具有學段特征的家庭教育課程群。學校在幼小、中小銜接這些家長高度關注的特殊階段,設計了全方位的指導內容,全面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而不是就學習談學習。學校通過這樣的課程,在家庭教育內容上強調立德樹人,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多關注孩子品德、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家庭教育學習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種各樣的教養問題幾乎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解決方案。大家可以入校參會,參加通識性的講座;登錄學校運營的家庭教育網絡專欄,收看、收聽老師、家長以及專家的教養經驗;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性地參加教育沙龍、團隊輔導;微信搶課參加不同專題的論壇。“多元內容+多樣路徑”相結合,實現了家庭教育學子學習在“時間自主,課程自主”上的“私人訂制”。這種可選擇的學習模式給了家長成長空間,每年定期評選“優秀家長學員”、遴選“智慧家長”,也激發了家長的學習動機,從被動盲目到主動自覺,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了和孩子“同學習、共成長”的隊伍。經五的一位家長曾經這樣寫道:“讓孩子真正行動的方式永遠是言傳身教,當父母發自內心地愛上學習時,不但自身得到成長,孩子自然也從中汲取了充足的能量。”
做成長型的家長,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改變孩子、成就孩子已經成為經五家長教養的普遍樣態。
以高質量的陪伴回歸教養初心
當前,國家正在強力推進落實“雙減”,但作為孩子的父母,減負不代表減輕肩上的責任。“一個對孩子真正負責任的家長,必須真正參與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事業中。”
除了傳統的專題講座、家長沙龍、案例分享、團體輔導、主題活動、親子體驗等主要舉措,近年來我們還積極探索了以家長、孩子同為學習主體的自主選擇、互動體驗式學習形式,重點開展了十大家庭教養實踐,以解決家庭普遍存在的隱性失陪問題,指導家長學會“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要有情感的交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給彼此留出適當的空間。經五小學的孩子入學時,家長也會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家庭成長手冊》,家長可以依據“百書挑戰計劃”“最美的陪伴在路上”提供的資源豐富教養活動,還可以參加“十大家庭親子體驗項目”,在餐桌上,給孩子以溫暖的回憶;在書房中,打開孩子看世界的窗戶;在運動場,給孩子健康的體魄;在福利院,讓孩子懂得愛與感恩;在大自然,教會孩子向善向美……
學校從主題、時間、方式、評價等多個方面給出具體的指導性建議,成為家長教養實踐的貼心建議。學校更注重引導廣大家長全面、主動參與孩子的成長,發現孩子的成長優勢,引導廣大家長解除控制欲,放下功利心,關注養育的細節,回歸教養的初心。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既是親子共度的美好時光,也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孩子獲得的心靈滋養永遠是最多的、最有效的。
在積極的示范中建立教養系統
教育專家薩巴瑞在《父母的覺醒》中談道:“唯有覺醒的父母才能幫助孩子擁有最佳的命運軌跡。這種覺醒不是憑空而來的,離不開長期的思考與實踐。”
在經五,有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家校共育組織——“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中心主要由學校的雙師型教師和家長代表組成,大家同時也都是“經五家庭教育志愿講師團”的成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除了培養學校的雙師型教師,同時還有一個定位,就是通過不定期的吸收優秀家長代表參與各級各類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和老師、專家開展家庭教育研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形成典型引領。學校鼓勵家長和老師創作家庭教育專業系統課程、應用案例課程,共創共享家庭教育課程資源,逐步形成了基于學生成長的愛國教育、生命教育、勞動教育、美德教育、生態環境教育親子課程體系,先后開發了諸如習慣養成、新生適應、特殊學生轉化、親子溝通、父愛教育、隔代教育等課例,涵蓋家庭建設、學生發展、教養策略、合作共育四大領域八個專題的系列講座,形成了家庭教育指導資源庫。
家長們一起走進大觀園社區,走進學校主辦的“愛家學堂”公益家庭教育平臺,把家庭教育指導的課堂開到社區,講述自己的切身體會。自2019年至今,學校家庭教育志愿服務隊堅持每個月在社區微信群里發布海報,深入社區開辦教養講座或特色課程,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幫扶指導,教師、家長角色相互轉化,互為學習主體,同是授課講師。家庭教師團成員遲長安的媽媽很有觸動地說:“我有幸成為講師團一員,我最大的收獲是,在和很多家長的交流中,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堅定的目標。做一個完整的人,健康、陽光、向上,是我們家庭對孩子成長共同的心愿。”回歸教育理性,從被動消極的教育綁架轉向主動積極的教育參與,不再“唯分數論”“唯升學論”,成為經五智慧父母最醒目的標簽。
隨著家庭教育進入立法時代,家庭教育行為的規范與質量提升將給當代父母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帶來更大的警醒和挑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激活了學生父母參與家庭教育的內生動力,我們的家校共育才真正啟航。經五以學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長為最終價值取向,積極發揮學校在育人成才方面的教育研究優勢,充分利用家委會、家長學校等既有工作基礎,在點上下力,在面上推動,形成了更為和諧、緊密的協同共育機制,有效地推動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融合。我們也期待在創建基于價值引領的共育樣態的過程中,經五學子的成長會呈現出更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