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運金
A股市場最近風雨飄搖,新能源、醫藥排隊被重錘,茅指數、寧組合也是風光不再,美女股神葛蘭因重倉股頻繁踩雷也被罵成了葛大媽。開年至今,創業板指已經下跌17.34%,深圳成指則下跌了11%,連滬深300都下跌了6.86%。指數全面下挫,多數公募基金的凈值也是蹭蹭下跳,醫藥和新能源跌得鼻青臉腫,曾經的小甜甜成為了牛夫人。
本周五,A股超過4000只股票下跌,市場如此兇險,去哪避險比較好呢?筆者直接給建議結論:到大銀行股中避險。
銀行股說自己估值是第二低,估計沒板塊敢說自己是第一低,個位數的PE是普遍現象,低于5倍PE也不少見。至于看PB的話,沒幾個銀行好意思說自己股價大于凈資產,大幅折價是常態,甚至股價比凈資產的一半都還低,估計說到這里銀行都要哭了,難道銀行賺的錢就是廢紙嗎?憑什么新能源、半導體、醫藥股等動輒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PE,而銀行股PE超過10倍都是奢望呢?
銀行股以一己之力撐起了全部A股市場凈利潤的近半壁江山,如果算上保險券商,金融股凈利潤就超過A股市場一半了。如果說給銀行股估值低是因為銀行股缺乏成長性還說得過去,可是銀行股成長性不差啊。根據業績快,報招商銀行2021年凈利潤1199億元,同比增長23.20%;興業銀行2021年凈利潤827億元,同比增長24%;除了工農中建交增速略慢,其他銀行普遍在20%的增速以上,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2021年前三季度凈利潤2518億元,同比增長10%。從利潤增速角度看,銀行股的業績很抗打,銀行股妥妥的低估值但高成長。
在銀行股內部也是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招行、寧波銀行、平安銀行等積極轉型的銀行,市場給予了更高一些的估值,另一個世界是傳統國有大銀行,基本上長期趴在地板上,每天的K線圖走勢就像在織布,估值一直在地板。現在傳統大銀行的股價也開始蠢蠢欲動了,這可能是銀行股啟動的契機。
由于整個A股市場目前仍呈現資金存量市場的特征,即A股是結構性行情,板塊之間此消彼長,最近高估值板塊資金源源不斷流出,流入到低估值板塊,低估值板塊近期紛紛上漲,比如銀行、地產、基建、煤炭等低估值板塊均得到資金的重新青睞。風格切換將有利于銀行股的行情走得更遠。
央行初步統計,2022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1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9842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20萬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M2同比增長9.80%。社會融資規模、新增人民幣貸款等均創下歷史新高,而廣義貨幣M2增速亦超市場預期,說明了穩增長政策正在發力,國內新一輪寬信用周期有開啟的跡象。這對銀行股行情也是一個利好。
綜合來看,國有大銀行股利好因素多,易漲難跌,是目前A股市場中為數不多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