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龍,楊 雷,陳若萬,聶 穎,李兆勇
(1.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2.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7)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主要是由于椎間盤退變,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刺激和(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導致神經支配區域出現放射痛、麻木、無力、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癥狀的綜合征[1-2]。全世界約8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過1次腰痛,而腰痛病更是成為我國45歲以下人群喪失勞動力的首要原因,每年因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負擔[3]。對于LDH的治療,除少部分需要手術治療以外,大部分依賴保守治療。而中醫藥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價格低廉等優勢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4-5]。本研究采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現報道如下。
60例患者來源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理療科就診的患者,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0~55歲,平均年齡(36.16±3.31)歲;病程10~40個月,平均病程(18.26±2.36)個月。治療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29~55歲,平均(35.16±3.40)歲;病程10~40個月,平均病程(18.16±2.34)個月。兩者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審批號:ZYFY20200818)。
①符合西醫學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診斷參照2020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②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③年齡20~60歲,無糖尿病、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內科疾病;④按要求完成治療配合隨訪者。上述條件須全部符合才可以納入。
①有藥物過敏,或不愿接受中藥治療者;②既往接受過腰椎手術者;③有脊柱腫瘤、感染、代謝性疾病、炎性關節炎、骨折、脊柱畸形、滑脫、峽部裂疾患并發腰椎間盤突出癥者;④明確手術指征,如癱瘓、二便障礙等,非手術存在風險者;⑤有妊娠、哺乳需求的婦女。滿足上述條件1項即可排除。
剔除標準:誤診患者;符合納入標準納入后漏服或拒服試驗用藥以及合并使用其他藥物者。脫落標準:患者自動放棄試驗;自然脫離及失訪患者。終止標準:試驗方案有偏差不能達到試驗要求者;嚴重安全性問題出現者。
1.5.1 基礎治療 兩組患者疼痛期佩戴腰帶,囑患者臥硬板床休息,避免久坐、腰部負重,注意腰部保暖。
1.5.2 治療組 口服桂枝附子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桂枝10 g,附子10 g,生姜10 g,炙甘草10 g,大棗12枚。以上藥物由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劑科統一煎煮,每劑煎煮400 mL,均分2包,早晚溫服1包。藥物加減:若寒邪偏勝,腰部冷痛拘急,可加制草烏、細辛溫經驅寒止痛;濕邪偏勝,痛引下肢,加茯苓、白術、薏苡仁、防己等祛濕散邪;風濕相合,周身盡痛,可加防風、獨活、秦艽祛風通絡,宣痹止痛。連服2周。
1.5.3 對照組 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制定西藥治療方案:①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72,0.2 g/粒,6粒/盒)口服,第1天首劑2粒,之后每次1粒,每天1次。②鹽酸替扎尼定片(四川科瑞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645,2 mg/片,24片/盒)口服。每次1片,每天3次。連服2周。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周和3個月后評定臨床療效、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Oswestry 腰椎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臨床療效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8],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其中痊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疼痛采用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7]:從0~10分表示疼痛程度,分值越大,表明疼痛越強烈,0分為無痛,10分則是疼痛不能忍受。腰椎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包括旅游、性生活、站立、步行等10項內容,腰椎功能障礙與分數值呈正相關,數值越大,表明生活影響越嚴重。

同組間不同時間點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和3個月后末次隨訪,對照組較治療組VAS評分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評分 分)
同組間不同時間點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3個月末次隨訪,兩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功能障礙指數(ODI)總積分比較 分)
治療2周,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個月后末次隨訪,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現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使腰椎間盤突出癥成為骨科門診最常見疾病之一[8],也是引起腰、臀、下肢等部位疼痛、麻木的常見原因[9],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目前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指南、薈萃分析、以及愈后研究都承認保守治療的有效性[2,10],對不伴有神經和脊髓損害,保守治療是首要方法,而非甾體消炎止痛藥(NSAIDs)、麻醉鎮痛藥、肌肉松弛藥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線用藥,但是不良反應多、成癮性增加、停藥后癥狀反復、胃腸不良反應等諸多問題,導致不能長期服用[1]。而中醫藥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又具有抗炎、鎮痛、解痙等諸多優勢,可以長期服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11-12]。
中醫學中無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名記載,有“腰痛病”“痹病”“脊強”等名稱,其中“痹病”的吻合度較高。《素問·痹論》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并將其描述為 “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熱,或燥,或濕……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但在《黃帝內經》中卻未提出系統的治療方法,直到張仲景時期才將理法方藥融入痹證的治療,在《傷寒論·辨痙濕暍脈證第四》提出痹證,并首次提出“濕痹”“風濕”等病名,并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記載:“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詳細論述了寒濕腰痛的發病、癥狀與治法,使中醫痹證理論趨于完善。“痹病”由風、寒、濕三邪作為主要病理因素,其中風性“開泄”易致人腠理疏松而易感外邪,風又為百病之長,極易夾雜寒、濕邪而傷人;寒為陰邪,其性收斂凝閉,侵襲腠理經絡、郁塞衛陽,凝滯營血,易致腰部氣血不通,痙攣疼痛;而濕邪侵襲,其性重著、黏滯,留著筋骨肌肉,痹阻氣血,致使腰、臀、下肢等部位疼痛、麻木不仁。而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上,《丹溪心法·腰痛》云:“凡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可見溫陽散寒是治療寒濕痹證的主要方法,《傷寒論》174條記載:“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提出風寒濕痹的治療方劑。桂枝附子湯由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而成,方中附子,味辛,性大熱,有溫壯陽氣、散寒化濕之功,與桂枝相伍,加強溫陽散寒的功效,輔助生姜、大棗、炙甘草,其中生姜與桂枝相配,可調和營衛、振奮陽氣,與附子相配,助陽散寒,大棗緩中補虛,調和氣血,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陽、助陽、補陽、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之功。
本研究顯示桂枝附子湯可以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寒濕型)的VAS評分和ODI評分,說明桂枝湯可以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疼痛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非甾體消炎鎮痛藥、肌肉松弛藥相比,短期療效不顯著,而遠期效果顯著,3個月后總有效率達93.33%,高于對照組,療程期間無不良反應,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