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剛 陳亞垚 汪銀銀 熊李陽 王小革
(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安徽 滁州 239000)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我國老年人群極為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系統疾患,具有發病率和致死率高等特點。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老年、冠心病等因素是CHF的傳統危險因素。近些年發現,神經體液因素、系統性炎癥、氧化應激及代謝障礙等非傳統因素與CHF疾病進展及預后有關〔1〕。γ-谷氨酰轉肽酶(GGT)臨床常作為肝細胞受損或膽道存在病變的指標。體內GGT主要參與谷胱甘肽的代謝并發揮抗氧化應激的作用。流行病學研究,GGT升高與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2〕。最近研究提示CHF患者GGT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3〕,而有關GGT與老年CHF患者預后之間關系的報道尚少。本研究著重探討血清GGT水平與老年CHF患者再入院和死亡的復合結局之間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回顧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05例老年CHF患者。納入滿足《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4〕中關于CHF的診斷標準,根據臨床表現、血生化結果及心臟超聲等信息綜合判斷患者CHF診斷明確。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肝臟或膽道系統疾患,如肝功能不全、膽道系統結石、慢性膽囊炎等;(2)患者GGT等相關資料不全或無法用于分析;(3)患者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等嚴重影響患者生存期的疾患;(4)患者預期生存時間不超過3個月。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空腹采集外周靜脈血,送醫院檢驗科檢測。GGT的參考范圍:0~40 U/L。通過電子病例系統收集患者臨床、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信息,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高血壓、糖尿病、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腦鈉肽(BNP)、氨基末端腦鈉肽原(NT-proBNP)、肝功能、血脂、C反應蛋白、左心室射血分數及服用的藥物。所有患者隨訪,隨訪終點為心力衰竭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組成的復合終點,當患者出現終點時即退出隨訪隊列,隨訪截止日期為2021年6月。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Mann-WhitneyU檢驗、Pearson相關或Spearman相關分析、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構建Kaplan-Meier曲線并進行Log-rank檢驗。
2.1不同GGT水平患者特征比較 根據GGT是否正常分為GGT正常組(n=47)和GGT升高組(n=58)。兩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合并高血壓和糖尿病、CHF病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肌酐和所用藥物種類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GGT正常組相比,GGT升高組NYHA分級更高,BNP、NT-proBNP和C反應蛋白更高,左心室射血分數更低(P<0.05),見表1。

表1 GGT正常組和GGT升高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2.2GGT水平與臨床、生化及心臟超聲結果的相關性 CHF患者GGT水平與BNP(r=0.502、P<0.001)、NT-proBNP(r=0.389,P<0.001)、C-反應蛋白(r=0.546,P<0.001)和NYHA分級呈顯著正相關(r=0.357,P<0.008)。
2.3患者復合終點事件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Cox回歸分析提示患者年齡、NYHA心功能分級、左心室射血分數、NT-proBNP及GGT是CHF患者發生復合終點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2。

表2 CHF患者復合終點事件的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2.4Kaplan-Meier曲線 GGT升高組中位無終點事件時間顯著短于GGT正常組(25個月 vs 31個月,P=0.03),見圖1。

圖1 GGT正常組和GGT升高組未發生終點事件率的Kaplan-Meier曲線
GGT是一種細胞膜表面糖蛋白,在多種器官和細胞中均廣泛存在,主要發揮維持細胞內谷胱甘肽還原酶活性以抵抗氧化應激的生物學功能。GGT通常作為判斷患者肝功能及膽道疾病的生物學標志物。既往研究〔5,6〕均發現,GGT能夠顯著增加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患的風險。因而猜測GGT可能與CHF患者的預后有關。
既往研究發現在急性心力衰竭和CHF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酶學升高。例如,Ambrosy等〔7〕研究發現,62%的患者存在GGT升高。武國東等〔8〕在大鼠急性心力衰竭模型中亦觀察到GGT水平顯著升高,且其與左心室射血分數呈顯著負相關,同右室舒張末內徑顯著正相關。
多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齡、NYHA心功能分級、左心室射血分數、NT-proBNP及GGT是CHF患者發生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再入院或全因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既往文獻報道相一致。羅經宏〔9〕發現老年CHF患者再入院的危險因素包括NT-pro BNP升高和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擴大。郭丹〔10〕研究顯示,NT-pro 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數是其獨立危險因素。
Ruttmann等〔11〕研究表明,GGT與人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患有關。Poelzl等〔12〕發現,42.9%的男性和50.2%的女性患者存在GGT升高,且多因素分析提示GGT升高是患者5年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另有研究同樣發現GGT是CHF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臟移植的獨立危險因素〔13〕,而Ess等〔14〕研究提示GGT相較于總膽紅素更能預判患者全因死亡或心臟移植的風險。
目前GGT與CHF預后關系的潛在分子機制尚不明確。有學者推測GGT升高可能與CHF中慢性肝臟淤血及繼發性肝功能不全有關〔15〕。王崑等〔16〕發現,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水平顯著低于CHF患者。這一結果支持長期、慢性淤血在GGT升高中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有研究〔17〕發現,GGT與氧自由基產生及脂類、核酸氧化有關。GGT升高可能代表患者體內氧化應激增加,后者已被證實可以加速CHF的進展〔18〕。最后,GGT還與機體炎癥及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有關〔19〕,而這些因素均可導致CHF進展及患者預后不良。
綜上,血清GGT水平與老年CHF患者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相關。GGT升高是老年CHF患者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