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先文,陳旻蕾
(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南長沙 410003)
從2005年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在城鄉建設大潮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所以對于鄉村“三生”空間的研究顯得尤為迫切。我國“三生”空間的研究最早開始于臺灣地區,1990年的臺灣為適應經貿自由化及保護生態環境的世界發展趨勢,依據“農業、農民、農村”三位一體的發展理念,提出了“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農業構想,較好解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為農業收入的持續增長做出了一定貢獻[2]。近年來,關于鄉村“三生”空間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如龐文東等學者[3]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三生”空間發展研究,立足于“三生”空間融合的視角,建立比較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武聯等學者[4]從綠色增長的理念出發,對鄉村“三生”空間內源性驅動力和外源性驅動力進行解構,探尋基于綠色增長的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協同發展的邏輯框架、耦合特征及整合規劃途經;李伯華等學者[1]基于“三生”空間,對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演變及驅動機制進行了研究。如今,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逐步建立,“三生空間”成為“生態—生產—生活”功能的集中體現,成為改善人居環境最重要的著力點。
國外對于人居環境的研究是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發展起來的,針對歐洲工業革命導致的大量“城市病”問題,誕生了以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和格迪斯“人居環境區域概念”為代表的人居環境理論。而我國的“人居環境”概念最早由吳良鏞院士提出。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人居環境科學的理論從城市聚焦到了鄉村。鄉村人居環境的定義,學術界一般都是基于吳良鏞院士提出的關于人居環境的定義,結合鄉村的實際特點來給出。胡偉等[5]認為,鄉村人居環境是指人類在鄉村這樣一個大的地理系統背景下,進行著居住、耕作、交通、文化、教育、衛生、娛樂等活動,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環境。鄉村“三生”空間,包括生態空間、生產空間以及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是指山、水、林、田、湖、草等具有生態防護的空間,也是村民日常生態休閑活動的空間載體。生產空間主要是指村民基于土地,進行勞動生產的空間。生活空間是村民最重要的空間,包括鄉村的住宅、服務設施等[6]。鄉村“三生”空間如圖1所示。

圖1 鄉村“三生”空間(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明月村集中居住示范點位于湖南省長沙縣路口鎮,現有村民149戶,占地36.8hm2。規劃區北面用地為農田、山地,西面南面都是農田,東面是溫泉新鎮區,靠近東八線的為藍莓基地。現狀土地利用主要有居民建設用地、農林用地、耕地、山體、水塘、道路等,如圖2、圖3所示。

圖2 現狀谷歌地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3 “三生”空間(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通過場地調研及現狀分析,得到明月村集中居住示范點“三生”空間的主要問題。
2.2.1 生態空間
(1)自然生態特色不突出。
(2)缺乏休閑活動的綠地生態系統。
(3)生態環境保護不到位,水污染、垃圾污染較為嚴重。
2.2.2 生產空間
(1)現代農業發展比較單一。
(2)溫泉產業、藍莓基地等與村莊經濟互動不足,對村莊經濟拉動沒有起到積極作用。
(3)畜牧養殖不成規模,且對村莊環境影響較大。
2.2.3 生活空間
(1)建筑布局隨意性較大,建筑風格紊亂。
(2)道路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道路除主干路及部分次干路為水泥路外,其余多為碎石路和土路,不方便居民出行。
(3)缺乏公共活動空間以及休閑運動場地。
(4)供水問題,現狀村民日常用水都是自家水井。
(5)排污問題,現狀生活污水都是未經處理直接排放。
基于明月村“三生”空間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對“三生”空間的要求,建立起“三生”空間的優化體系。
生態空間:加強底線約束,建立起農田保護、水系保護、林地保護、山體保護四位一體的空間優化體系。
生活空間:美化生活環境,建立起建筑布局優化、建筑風貌優化、綠化景觀優化、道路交通優化、活動空間優化、公用設施優化、公共設施優化以及邊坡擋土墻優化八位一體的空間優化體系。
生產空間:促進三產融合,建立起產業空間優化、農業優化、工業優化以及現代服務業優化四位一體的空間優化體系,如圖4所示。

圖4 鄉村“三生”空間優化體系(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鄉村“三生”空間的優化策略基于保護生態、改善形態、優化業態這三類目標,考慮到明月村的實際情況,生態方面重點對水系、農田及山體提出保護,生活及生產方面對建筑布局、建筑風貌、道路交通以及產業空間提出優化策略。具體保護與優化措施如下。
3.2.1 生態空間的優化策略
(1)水系保護。劃定水體藍線,在藍線范圍內進行嚴格保護。同時考慮到村民活動空間的需求,可以通過夯實水塘周邊沙土路面,建濱水休閑綠道,種植水生植物,建設生態護坡,恢復生態環境。
(2)農田保護。劃定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在保護紅線內禁止嚴禁一切與保護主導生態功能無關的開發建設活動。
(3)山體保護。①明確自然山體的保護范圍,保持生態山體的完整性,嚴禁開山取土、占山伐木的行為。控制山體周邊的建筑的高度、色彩以及建筑退讓等條件。②拓展明月山、望月山等山體的休閑游憩功能,加入休閑木亭、游步道等元素。增加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③推動山體經濟林過、苗木花卉、森林有氧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實現退耕還林,山體美化。
3.2.2 生活空間的優化策略
(1)建筑布局優化。
對明月村集中居住示范點的住宅以提升改造為主,部分拆建和新建。①保留:規劃對居民點內大多數建筑進行保留改造提升,通過統一規劃引導使其完善自身功能同時,體現村莊特有地域建筑風貌。②拆除重建:規劃對居民點部分較差建筑和布局較為混亂、空間較為浪費的建筑進行拆建,重新打造宜人內部空間。③新建:規劃對居民點部分較差建筑和布局較為混亂、空間較為浪費的建筑進行拆建,重新打造宜人內部空間。合理利用山腳、道路沿線等空閑地,布局新建住宅。拆除重建22棟,新建住宅72戶。根據規劃功能,規劃新建鄰里中心,包含文化、醫療、體育、商業等多種服務設施和公廁、垃圾回收站等基礎設施。鄉村建筑布局優化如圖5所示。

圖5 鄉村建筑布局優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建筑風貌優化。
采用模式語言,尋找明月村建筑特有范式,通過拆分、組合、篩選三步研究當地的建筑改造模板,引導當地的建筑整治。①拆分:將建筑整治分為建筑立面整治及庭院空間整治,而建筑立面又分為主體建筑及附屬建筑立面;通過分析當地庭院空間包含:前庭、后院、邊庭、天井四大空間。②組合:將每棟建筑歸類為某類主體建筑加某類附屬建筑及某類庭院空間的組合形式。③篩選:保證選取當地最常見的建筑形式,且保證建筑語匯的完整性。建筑風貌優化如圖6所示。

圖6 建筑風貌優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道路交通優化。①完善村內路網建設,包括硬化、平整現有村道,加強各個居民點之間的道路連接,形成由過境交通、村內車行道、步行道組成的道路交通體系。②村內主要車行道采用瀝青路面。③步行道主要是各居民點內的小路,包括農民的宅前道路、山體公園的休閑步道、水塘邊的休閑路等。路面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鄉土化、生態型的鋪設材料(石板、卵石、青磚等)。
3.2.3 生產空間的優化策略
結合溫泉小鎮、藍莓基地,將規劃區打造成為以農業休閑旅游及農家樂為特色的美麗村莊,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根據產業分析,將產業主要分為6個片區:現代居住片區、現代農業觀光片區、鄉村旅游接待片區、生態經濟林片區、農耕體驗片區。產業空間優化思路如圖7所示。

圖7 產業空間優化思路(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的大戰略,鄉村“三生”空間的優化對于鄉村振興,實現美麗鄉村具有重要的意義。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往往讓我們陷入破碎化的空間整治當中,并未形成一個系統的改善思維,并且我們常常對鄉村中的“生活空間”進行重點考慮,而忽視了對鄉村“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的優化[7]。本文立足于鄉村的“生態空間、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從人居環境科學的視角,以明月村集中居住示范點為例,得出鄉村“三生”空間的優化體系。并從明月村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三生”空間相應的優化策略,可以為鄉村“三生”空間的詳細規劃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