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越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濟南設計院,山東濟南 250000)
隨著我國老舊城區改造政策的逐步落實,為了提升火車站周邊環境以及活力,既有火車站及廣場改造勢在必行。
既有臨淄站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辛店街道辦事處境內,該站為縱列式布置,分為臨淄站客運車場、臨淄站貨運車場,臨淄站貨場。臨淄站客運車場主要辦理膠濟客專的車流通過和避讓,臨淄站貨運車場主要辦理膠濟線、辛泰線列車的到發作業及越行作業;貨場暫已停運。臨淄站客場有到發線5條,其中膠濟客專正線2條[1]。
既有站房建筑面積約2474m2,為2007年膠濟客專改造擴建而成。既有站前廣場占地約23200m2,目前主要作為公交車、大巴車停車場及市民公園使用。
臨淄區位于魯中與魯北交接地帶,東部與青州市相鄰,西部與張店區相鄰,南部與淄川區、青州市相鄰,北部與廣饒縣、博興縣相鄰,周邊交通發達有京滬、京福快速通道等交通設施。臨淄區工業、服務業、旅游業發展迅速,擁有姜太公祠、天齊淵、紫荊山等著名景點。
臨淄區目前有6座車站,除臨淄北站及辛泰鐵路南仇站外,其余均未開辦客運。居民前往濟南或青島方向需前往淄博站乘車,極為不便,導致大批客源流失,同時也失去了火車站在地方經濟中的窗口作用。濟青高鐵開通后,雖在臨淄北設站,但距離中心城區較遠,且以跨線列車為主,無法滿足區域內城際客流的鐵路運輸需求。臨淄站開辦客運業務,加強了臨淄區與外部的聯系,方便了臨淄區旅客的出行,改變了交通的單一性,促進了周邊配套設施的提升,極大地優化了區域交通運輸網絡,對臨淄區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
膠濟通道作為淄博地區主要鐵路客運通道,在其交通運輸結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9年淄博站旅客發送量達850余萬人,僅次于該地區的濟南站、濟南西站、濰坊站和青島站,潛在鐵路客運量較大。
未來膠濟客專、濟濱高鐵、濟青高鐵及濱淄臨快鐵等“三橫一縱”客運鐵路網絡形成,膠濟客專部分客運量將轉移分流至濟青高鐵和濟濱城際鐵路。為此,濟南局集團擬調整膠濟客專服務定位,將省內城際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同時旅客列車施行多樣化開行方案,包括直達、跳開跳停、站站停等模式,以滿足不同旅客需求。
膠濟客專臨淄站與相鄰的客運站淄博站和青州市南站鐵路距離分別為24.930km、20.034km,該站擬開辦客運業務,符合膠濟客專服務定位、旅客列車多樣化開行的要求,是膠濟客專順應市場需求、挖潛增效的需要。
淄博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以齊文化為旅游品牌的優勢逐步顯現,而臨淄區具有擁有姜太公祠、天齊淵、紫荊山等著名景點。2019年全區擁有國家4A級旅游區一處,3A級旅游區兩處,2A級旅游區一處。臨淄站作為城市對外開放的窗口,本項目實施后可既為旅客提供“安全、舒適、快捷、有序”的乘降中轉條件,還肩負發展地方經濟、展示城市形象、體現城市文化、訴說城市內涵的重要作用。
臨淄站既有站房是2007年膠濟客專改造擴建而成,建筑面積約2474m2,其中候車室建筑面積僅約1121m2。既有站房規模小、標準低,旅客候車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設施設備陳舊、老化嚴重,已經難以適應重新開辦客運服務的需要,難以適應日益增長的客流需求,難以為旅客提供舒適、快捷的乘車環境,嚴重影響了鐵路及地方城市的形象。
臨淄站既有站前廣場布局不合理、交通組織混亂,已經不能適應旅客快速集散的需要,不能滿足多種交通工具換乘的需求,嚴重影響車站區域的交通疏解,影響城市的交通出行。根據相關城市規劃及建設意向,以臨淄站為中心打造的集鐵路、公交、商業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及城市會客廳將完善臨淄火車站交通樞紐功能,改善區域對外交通,進一步發揮交通建筑聚集及推動效應,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和區域整體環境,帶動臨淄站廣場片區建設,有效促進城市發展。
結合城市規劃拆除既有臨淄站站房及廣場周邊房屋,新建站房綜合體及站前廣場。站房綜合體面向主要人流方向(即城市方向),站房中心線與既有城市道路聞韶路及改造后的站前廣場中軸線重合[2]。
綜合考慮地方需求,鐵路局的意見,以及城市發展的需要。分別機遇、挑戰、未來3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首先,臨淄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現階段還有積極的國家政策支持,這是項目的優勢和機遇。
其次,項目也存在一些挑戰,比如說我們如何展現城市的文化特質,如何解決與周邊場景的關系,這里的場景不僅是周邊建筑還有周邊的交通、周邊的業態、周邊人的生活習慣。
最后,思考如何滿足城市不斷發展的需求。所以,未來對該區域有三大設計愿景:①將本工程打造為周邊市民的城市會客廳。②把本工程變成展示城市文化的第一窗口。③將本工程打造為站城融合的樣板示范區。最終本項目定位就是,鐵路搭臺、產業唱戲、文化伴奏,打造高鐵+文化+產業的站城綜合體,從而解決交通、經濟、環境、城市形象等問題。
鐵路還建及配套用房規模研究:因站前廣場改造引起拆遷的鐵路房屋還建面積為6933m2;因站房新建站房綜合體引起拆遷的鐵路房屋還建面積為273m2;因站場客運設施改造工程引起拆遷的鐵路房屋還建面積為975m2。以上3個部分合計建筑面積8181m2,結合為旅客服務的配套用房面積,此部分建設規模按9520m2控制。
鐵路客站部分規模研究:根據經濟運量分析,臨淄站最高聚集人數為800人,屬于客貨共線鐵路中型鐵路客站。按照《鐵路旅客車站設計規范》(TB10100—2018)第3.2.2條規定,中、小型鐵路客站站房建筑面積宜為5~8m2/人,建筑面積控制范圍為4000~6400m2,綜合既有用地情況該項目鐵路客站部分建設規模按8092m2控制。根據實際使用要求,地下一層需配套設置設備用房共計2678m2。
綜合上述研究,考慮本站旅客采用上進下出的出站方式及換乘方式,充分體現站城融合的建設理念,以及站房綜合體與廣場空間的匹配。站房綜合體建設規模合計按20385m2控制。經測算站前廣場占地4萬m2。地下社會車輛停車面積約21400m2,加之出租車接站泊車區(1000m2)、設備用房(1800m2)、地下換乘區(1700m2)等,本項目地下停車場建筑規模按25910m2控制。
臨淄候車站廣場及配套建設項目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并以自身交通優勢吸引辦公、商業等設施,使周邊經濟復蘇,帶動區域發展。同時在位置及空間關系上達到站場客運設施、廣場、站房流線互相融合,實現以鐵路站房功能為中心,配套辦公商業為輔助的交通綜合體,以達到資源的最佳利用和功能最大限度發揮。結合本次新建站房綜合體設計理念及站區周邊環境,建議本站前廣場改造采用立體廣場設計方案[3],主要規劃功能為“一心、一軸、六區”。
(1)一心:以人行鋪裝廣場為主的集散中心。
(2)一軸:以新建站房綜合體中心線與既有城市道路聞韶路及改造后的站前廣場中軸線重合形成的中軸對稱空間軸線。
(3)六區:①旅客集散區。以旅客人流的疏散為主,兼顧城市客廳功能,采用大面積硬質鋪裝形成開敞式通透空間,傳遞城市文化信息,展示城市最美形象。②綠化景觀休息區。為旅客及城市提供優美的休憩場所,通過分散綠化圍合形成不同功能區域的半封閉空間,加之樹木的品種交替,形成舒適宜人的集散景觀空間。③即停即走送站區。旅客集散區西側設置出租車輛、社會車輛送站區,方便旅客進站。④地下出租車、社會車輛接站區。廣場地下空間作為社會車輛停車庫,配套建設相關設備用房,滿足社會車輛停車需求。⑤廣場、車庫聯系區。聯系地下社會車輛停車庫與地上站前廣場,旅客經此區域可進入地下停車庫,亦可上至地上廣場層,方便旅客換乘。⑥公交車輛送、接站區。廣場東側設置公交車輛送、接站區,方便旅客換乘。臨淄站鳥瞰圖如圖1所示。

圖1 臨淄站鳥瞰圖
臨淄站站房綜合體面寬193.8m,最大進深66.6m,總建筑面積20385m2,地下1層,中部地上主體1層局部設夾層,兩側還建房屋地上4層。地下一層建筑面積3801.03m2,主要功能為出站廳、設備用房;地上中部為還建臨淄站站房,地上建筑面積16584.84m2,主要功能有集散廳、候車室、售票廳、旅服及配套輔助用房。站房兩側為綜合體,地上部分建筑面積8872.74m2,主要功能為商業、辦公、間休以及鐵路配套用房。本項目創新性地引入了站房綜合體、站城融合的概念,將商業、辦公等功能引入站房周邊,通過火車站的交通優勢吸引商家及單位入駐,從而提高該區域的經濟活力,帶動周邊產業發展。
結合站區內各種車輛的停車場或上下客區的布設情況,合理設置各類車流的進出口及行駛路線,盡量減少步行距離,同時考慮不同交通方式之間換乘效率,實現人車分流,創建安全便利的交通環境。進站旅客通過站前廣場步行到達站前平臺進站。出站旅客可通過地下出站集散廳外側的樓扶梯到達站前廣場,換乘公交車輛離站;也可通過出站集散廳到達站前廣場地下車庫,換乘出租車輛、社會車輛離站。進、出站人流和車流無交叉。公交車停車設置在站前廣場東側,公交車自牛山路西方向-右轉-公交車場進站,自公交車停車場-右轉-牛山路向東方向出站。出租車及社會車自牛山路西方向右轉進入設置在站前廣場東側的即停即走送站區進站,自送站區右轉至牛山路向東方向出站。進出地下車庫車輛:由西向東車輛自牛山路西方向右轉至站前廣場西側入口進入地下車場、由東向西及聞韶路方向車輛自牛山路北側入口進入地下停車場接站;離站車輛可由聞韶路東側出口及牛山路南側出口出地下停車場。
進出站流線:進站旅客通過站房平臺進入一層進站集散廳。基本站臺旅客通過一層候車廳檢票后直接進入基本站臺乘車。中間站臺旅客在一層候車廳檢票后通過旅客天橋至中間站臺乘車。基本站臺及中間站臺下車的旅客均通過旅客地道到達出站集散廳出站。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齊國故都,世界足球發源地。有姜太公祠、紫荊山、晏嬰公園等著名景點。近年來,先后榮獲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工業百強縣區等稱號。本項目設計概念為“齊風魯韻”,以齊魯文化為出發點,抽象了臨淄當地出土的錢幣、齊國古代服飾作為建筑元素,并將古建筑中坡屋頂以現代的設計手法表現出來,營造出既具有齊國文化底蘊又具有現代主義特點的建筑風格。該項目利用大體塊的堆疊與穿插,虛實結合等設計手法,體現建筑整體之美。建筑外立面采用干掛石材、鋁板、玻璃幕墻作為主要材質,同時搭配了橫向遮陽百葉,使建筑經久耐用的同時兼顧整體與美觀。臨淄站透視圖如圖2所示。

圖2 臨淄站透視圖
室內裝修方面同樣考慮臨淄的地方特點,將齊國文化融入其中。利用色彩和簡單造型闡述地方特色。建筑室內色彩以仿木色及白色為主,體現出空間的穩重大氣。由于候車室為圓弧形空間,為了使室內效果更佳和諧,候車室內使用圓柱陣列排布設計,圓柱上方柱頭處采用類似斗拱的文化構件。同時在公共空間內設置多處文化藝術作品提升整體氣質。候車室和出站廳分別如圖3和圖4所示。

圖3 候車室

圖4 出站廳
隨著我國鐵路事業的發展和路網的不斷完善,鐵路對促進城市發展、提振城市競爭力、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積極意義。臨淄區未開辦客運業務的現實情況,對當地居民出行、經濟發展、產業促進形成了阻礙,新建臨淄火車站廣場及配套建設項目將與已經建成的濟青高鐵臨淄北站形成南北呼應的格局,滿足不同客流的交通需求,極大地提升臨淄區的對外形象。
近年來,老城區及老火車站片區活力提升一直是地方政府及人民重點關注的內容,本項目以老火車改造為出發點,力求通過站房功能的創新帶動火車站片區的活力提升,從而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且為今后同類型項目改造提供參考。實現地方經濟與鐵路發展的雙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