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雅麗,唐 夢
(1.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2.西藏大學工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西藏位于我國青藏高原,氣候寒冷干旱,全年紫外線較強,氧氣稀薄,因此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壞便難以恢復。國家對西藏,開展了大規模的鄉村規劃,但由于沒有考慮到西藏特有的地域特征,造成了“千村一面”的聚落現狀。新建聚落丟棄了幾千年來西藏人民凝結的聚落生成智慧結晶,以高能耗為代價維持聚落建筑內部人體所需的熱環境,不利于西藏生態可持續發展。
最初我國對聚落的研究主要是從建筑單體,后期轉變為對聚落的整體進行研究。金其銘等[1]在《鄉村地理學》中將聚落分為散裝聚落和團狀聚落,從地理學的角度對聚落進行研究。接著是彭一剛[2]將聚落和自然,社會人文環境相聯系起來分析。王昀從聚落的面積、向心量、距離要素上對聚落從二維平面上進行分析。葉茂盛等人[4]通過聚類分析法對聚落進行定量數理化分析。陳弛等人[5]通過空間句法對聚落的空間和人的感知進行分析。酈大方[6]通過實測計量的方式分析聚落藏寨是否具有中心的要素。張怡煒[7]利用GIS對藏族聚落的空間聚集模式進行了分析。總的來說對于西藏藏族聚落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的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西藏傳統聚落,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西藏聚落的營造規律進行分析和總結,為西藏傳統聚落的保護和日喀則聚落的新建提供可供參考的意見。
西藏地處中國西南地區,面積120.2189萬km2,平均海拔4000m,被稱為除南極和北極以外的“地球第三極”。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西藏擁有著獨特的氣候特征,全年太陽輻射較大,氣候干燥、寒冷,氧氣稀薄。本研究區域位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日喀則位于西藏的西南部,全市面積18.2萬km2,約占西藏的4.2%,平均海拔4236m比西藏整個平均海拔稍高,共有204個鄉鎮街道(27個鎮,175個鄉,2個街道)。本研究選取了東嘎鄉達吉村、雪仲年村、則工阿村、普奴村、雪中絨村、雪中瓦村、宗嘎村、德孔村共9個村落為研究對象(圖1)。

圖1 東嘎鄉研究聚落總面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為了獲取聚落分析所需要數據,本研究所用的衛星影像數據主要來源于BIFMAP地圖下載器提供的谷歌地球18級高清影像,所選坐標系為WGS84。通過目視解譯的方法可以獲取聚落建筑,河流、道路等自然要素,將解譯出的數據導入GIS平臺中,進行數據的定量分析處理。
DEM數據是用來分析聚落宏觀地理環境的重要載體,來自于地理空間數據云平臺,它可以提供分辨率為30m的DEM數字高程數據,本研究選取的區域為日喀則范圍。將聚落范圍和DEM影像導入GIS平臺中,通過坡度工具獲取范圍內的坡度、高程分析圖,再利用連接工具賦予每個聚落高程、坡度數據(圖2)。

圖2 東嘎鄉研究聚落破向圖、坡度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通過實地調研的方法獲取聚落的建筑形態要素,構造特征,以及村民的居住狀況。
本研究選取30m的研究距離,從中觀緯度對聚落的邊界特征進行研究,如圖3所示。

圖3 聚落邊界(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1.3.1 空間形狀指數法
本研究采用空間形狀指數來量化聚落邊界面積緊湊度,同時參考浦欣成對于空間形狀指數優化方法[8]。
1.3.2 量化分析法
對獲取到的聚落海拔、坡度進行量化分析得到其分布特征。對獲取的聚落邊界進行分類分析,得出聚落邊界形態和自然環境間的生成規律。
1.3.3 定性分析法
通過實地調研,對聚落建筑的門、窗、墻體進行描述性分析,得出西藏聚落建筑的特征。
通過GIS分析得到數據如表1所示,聚落平均海拔3864m,最低海拔為普奴村,海拔3850m,最高海拔為德孔村,海拔3877m。聚落的海拔差異較小,同時都小于日喀則平均海拔4236m,可見本研究所選聚落多分布于日喀則海拔較低的地方。

表1 聚落坡度和高程統計
通常認為聚落所處地理位置坡度<5°為平坡,5°~15°為緩坡,15°~25°為斜坡,25°~35°為陡坡,35°~40°為急陡坡,45°以上為險坡。由圖本研究所選的聚落坡度最小值為普奴村1.01°,最大值為雪中絨村10.81°,都分布于平坡和緩坡聚落范圍內。
可見東嘎鄉聚落主要分布于,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從而便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本研究參考浦新成對聚落邊界的分類規則,設定長寬比2∶1即λ=2作為臨界值,當λ>2的時候,聚落具有帶狀特征,當λ<1.5的時候,聚落具有團狀特征,當λ位于1.5~2之間的時候,聚落具有帶狀傾向。
同時空間形狀指數S可以衡量聚落的飽滿和復雜程度。它利用聚落形態和參照的規則圖形之間的差異來衡量,如果聚落邊界形態周長較參照圖形的邊界差異越大說明聚落邊界的形態越復雜和不規整。因此對聚落的邊界形態進行以下分類。
當S<2、λ<1.5時,為團狀聚落。
當S<2、λ≥1.5<2時為具有帶狀傾向的團狀聚落。
當S<2、λ≥2時為帶狀聚落。
當S≥2、λ<1.5時,有團狀傾向的指狀聚落。
當S≥2、λ≥1.5,<2時為具有無明確傾向性的指狀聚落。
當S≥2、λ≥2時為帶狀傾向的指狀聚落。
根據以上的分類標準,將聚落進行分類如表2所示。可以發現聚落λ平均值1.88,說明整體上聚落為具有團狀傾向,形狀指數S平均值為1.97,說明聚落邊界的形狀較為規整。同時經過表格統計發現,本研究的對象9個聚落,中有3個聚落為團狀聚落,有3個聚落為團狀傾向的聚落,1個帶狀聚落,2個帶狀傾向的指狀聚落,總體上團狀聚落較多,說明聚落的形狀較為集中和規整。根據圖1可以發現,帶狀聚落則工阿村形成的原因是鄰近道路,沿著道路生長,從而長寬比較大形成了帶狀,具有帶狀傾向的聚落,雪中絨和雪仲瓦聚落,沿著道路和河流生長,從而形成了較長的聚落。說明西藏聚落的形成受河流和道路影響較大,當沿著和河流和道路生長時,容易形成長寬比較大,帶狀的聚落形態。

表2 聚落邊界數據統計
為更好地了解聚落的具體特征,本研究實地調研了研究村落中的雪仲年村,并結合高清衛星影像和實地調研繪制了雪仲年村平面圖如圖4所示。可以發現,雪仲年村的地理位置處于河流和主要道路之間。同時通過調研發現,聚落的中心區域有一個轉經場及西藏的宗教場所,沿著轉經場向外發散出3條聚落內部道路,聚落的建筑就沿著道路兩旁生成。因此形成了具有指狀傾向的團狀聚落。綜上西藏聚落的形成不僅僅受河流、道路的影響,其特殊地方在于,宗教也會對聚落的布局形態產生一定的影響。

圖4 雪仲年村平面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3.1 窗
西藏民居的窗戶是藏居非常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從尺度上來看,西藏傳統聚落民居的窗戶尺寸普遍較小,民居上層的窗戶大多數大于下層。根據相關文獻的閱讀以及調研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西藏村民在一樓飼養牲畜,人則生活在二層及以上,這樣在二層可以擁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一層的牲畜則不需要過多的采光,較小的窗戶也更安全。其次,西藏氣溫寒冷且晝夜溫差大,保溫隔熱是藏居必備的功能之一,窗戶是建筑圍護結構中保溫比較薄弱的地方,減小窗戶的面積可以更好地儲存熱量,起到隔熱的作用。
從窗戶的形態上來看,西藏傳統民居會用黑色的顏料將窗套涂成黑色的梯形,這種顏料被當地人稱為“那孜”,這是西藏民居區別于其他民居的一大特點。其主要有以下幾點意義:①黑色具有的特征是吸收率大,反射率小,將窗套涂成黑色可以更好的吸收太陽輻射,起到提高維護結構溫度的作用,增強保溫性能。②根據當地居民口述,藏族是一個信奉佛教的民族,黑色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③西藏民居窗戶也被當地村民稱為“牛頭窗”“牛角窗”,視為對西藏牦牛的尊重。④藏窗上繪制有各種祥云、八寶圖等圖案,寄托藏民的美好期許。
2.3.2 門
門是傳統藏居中的另一構成元素,從尺寸上來看藏居的門擁有兩個特點:①門尺寸較小,正常成年人需要低頭彎腰才可通行;②門檻較高。當地人認為是為了辟邪,但其也來自于人們的歷代經驗總結,較低矮的門可以更好的起到防御作用。外人入侵,當進門時需要低頭彎腰屈膝進入,這給了屋主防御的絕佳時機,起到了易守難攻效果。從熱工的角度來看,較小尺寸的門也可以更好地減小熱量的流失,達到建筑保溫的作用。
2.3.3 墻體
西藏傳統民居的墻體多是用塊石砌筑的墻體,用泥土作為黏合劑砌筑而成。墻體具有收分,下部墻體較厚實,上部墻體較薄,形成向內傾斜的外墻。由于藏族人崇尚白色,因此外墻涂刷了一層白色的石灰。同時對于強度和隔熱性能要求不高的墻體,如院墻則用卵石進行砌筑。樓板則是用從上到下分別是梁柱,上鋪小的木頭,木頭上再鋪設一層樹枝,樹枝上鋪上卵石,最后一層是樓板面層用有黏性的黃土壓實作為屋面。
日喀則東嘎鄉聚落是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本研究以日喀則東嘎鄉典型的9個聚落為研究對象,從聚落的宏觀分布,坡度、高程以及與河流道路的關系。中觀緯度,聚落邊界的特征,聚落中心形成分析,聚落邊界的類型特征。微觀層面,建筑具體的墻體,門窗樣式,形成機理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①聚落主要分布在相對海拔較低,平均海拔高度3864m。以及坡度處于緩坡和平坡地理環境下。②聚落的邊界形態以團狀傾向為主,在地理環境相對一致的情況下,主要受到道路、水體的影響,同時宗教對聚落布局也具有一定的影響。③建筑墻體較厚,主要由石材砌筑和黏土砌筑而成。為了適應當地較為嚴寒,日照輻射強的特點,墻體較厚,門窗洞口較小。門窗上繪有藏族傳統文化圖案,滿足他們的精神訴求。
根據研究發現西藏聚落已經有了其特有的形成機制,在現代聚落的新建上不應一味追求快速和現代化。①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換進科學的規劃聚落的布局,在街巷規劃中考慮到特有具有宗教色彩的聚落的肌理。②西藏傳統聚落建筑從結構材料,門窗構造都凝聚著千百年來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造價低廉卻具有良好的熱工性能。在建筑設計時可以就地取材,將傳統的技術和現代的技術結合起來進行優化,從而設計出可持續、熱工性良好的建筑。③西藏傳統聚落門窗細部構造,紋飾上有著他們對于傳統習俗和思想,在新建建筑時應進行考慮,從而打造出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新建聚落,也能更好地保護當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