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堃
地攤經濟作為一種非正規經濟形式,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高靈活性、低成本等特點,對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大規模失業具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能為普通勞動者面對不利的就業情形提供有效對策。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大量企業停工停產,損失慘重,部分企業甚至面臨難以繼續經營的困境。在此情況下,企業大量裁員,失業率陡然上升,導致人們收入減少,消費水平下降,使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而隨著疫情不斷好轉,復產復工的節奏不斷加快,在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后,越來越多城市逐步放開了對流動攤販的限制措施,李克強總理更是在對山東煙臺的考察中指出地攤經濟也是提供就業崗位的方式之一,是人間的煙火,更是中國復蘇的生機所在。另外,流動攤販的相關治理一直影響著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管理,同時也是我們國家城市治理的難題所在。在我國城市流動攤販經營的過程中,始終存在占道經營、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甚至不斷出現為爭奪公共空間使用權而導致的流動攤販與城管之間的暴力沖突事件,這并不利于社會的總體發展,甚至會產生反向作用。因此,本文在論述當前我國城市流動攤販治理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城市流動攤販治理的困境及仍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隨著社會的不斷轉型和發展,流動攤販的發展也顯現出了不少新時代的特征,逐漸呈現出經營主體年輕化、經營時間具體化、治理方式數字化的趨勢。
在社會的不斷轉型中,流動攤販的年齡結構也逐漸趨于年輕化。在如今萬眾創業的年代,低成本、低門檻、高靈活性的地攤經濟成為大學生的創業首選方式之一,大學生也成為流動攤販的主體。同時,隨著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逐漸成為主流,年輕攤販對此的接受能力也相對年紀稍長的攤販而言更強,能夠迅速適應此類支付方式,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選擇此類方式進行創業,這使得經營主體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
在對成都流動攤販經營現狀的調查中顯示,流動攤販的經營時間主要集中在傍晚,尤其是18:30 ~22:00,這個時段經營的流動攤販占了九成左右,可見,雖然它的經營時間沒有具體的限制,但卻逐漸顯現出了固定化和具體化的特征,且針對性極強。
在數字化時代下,數字化城市管理逐漸興起且不斷發展,而流動攤販的數字化治理則是數字化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云南省昆明市為例,自2014年起,昆明市就開始建設流動攤販相關的數字化治理系統,現如今,該系統已順利完成建設。自昆明市開始建設流動攤販數字化治理系統以來,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系統引入了多個新型功能,同時建立了相應的評價及監督體系,有效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實現了城市的細化治理,對城市管理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該系統的成功運用也改善了人們對政府的印象,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對城市管理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卻未對流動攤販的性質及身份做出明確的界定,通過拒絕為流動攤販辦理合法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等方式,否認了流動攤販的合法存在,因此大部分的流動攤販在我國還是處于非法的地位。而這種現狀會讓城管與流動攤販間產生客觀上的自然對立,導致部分攤販為了生存,與執法人員之間玩起了貓鼠游戲,而公共管理部門往往無法招架這種極具靈活性和隱蔽性的攤販,導致監管盲區的存在,監管漏洞也因此頻頻出現。
由于強制驅逐、罰款等懲罰性政策的效果并不明顯,許多城市開始實施“疏堵結合”的相關措施,以建立相關疏導區的方式對流動攤販進行管理。但這些政策往往忽略了流動攤販的需求和特征,造成治理缺乏協調性,導致治理進程受阻,治理效率低下。
以古通疏導區為例,雖然該疏導區吸引了大批的流動攤販進駐,但是由于忽略了疏導區設置的合理性,導致該區域缺乏規范化的治理,餐車標志不一,同時也產生了大量剩菜、污水等垃圾,不僅沒達到預期結果,反而影響了市容市貌,加重了城市環境的污染。
此外,有些疏導區在規劃時并未將居民區的分布考慮在內,導致部分疏導區過于靠近居民區,造成交通擁堵及噪音過大等情況的出現,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
傳統上對于流動攤販的管理主要采用的是集中管控為主、突擊檢查為輔的形式,這種方法短期內見效快,但就長期而言容易出現反復,存在極大的漏洞。流動攤販在管制期間采取防范檢查的形式性舉動,刻意減少違規行為,但只要管制一經解除,便馬上恢復往常??梢?,“集中整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種方法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管理方式。因此,如果想解決管理機制有效性缺失的問題,就必須建立起一個常態化且完備長效的管理機制,以達到一個良好的治理效果。
從前,流動攤販作為非正規就業者,其身份始終無法合法化,這就導致其自身及消費者的權益都無法得到保障。而現如今,疫情席卷全國,地攤經濟作為經濟復蘇,改善大規模失業狀況的重要形式,需要明確作為其經營主體的流動攤販的合法地位,使這一職業逐漸系統化、合法化。同時,也要注意流動攤販自身所具有的特性,簡化其申請的程序,減少流動攤販登記、注冊等相關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同時,許多其他城市或國家也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鑒的治理經驗。比如在新加坡流動攤販的相關管理政策中,主要實施了攤販牌照制度,在保證流動攤販合法地位的同時,也提升了該領域的準入門檻,更有效地規范了流動攤販的相關經營行為,使城市流動攤販的治理更高效、有序。
疏導區為流動攤販提供了穩定的經營環境,是城市流動攤販治理的重要路徑。因此,引導并規范相關疏導區的建立對于流動攤販的治理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立法方面,政府需要明確疏導區的管理標準,并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定,從而引導疏導區的發展,將疏導區的治理落到實處。比如臺灣地區對攤販的正規化管理就相對成熟及完備。總體上,臺灣地區有著一套統一的流動攤販治理規劃,而對于市級與區級而言,各級政府也會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具體狀況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使臺灣地區整體治理體系漸趨完善。
在監管方面,要加強有關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要對每個區域攤販的經營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并詳細登記每個攤主的相關信息及經營狀況,以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同時由于在城市管理中,執法人員作為管理者,處于較為強勢的一方,若執法不當,極易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這將會造成人民對政府滿意度下降,政府公信力降低的狀況。因此,也要對執法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及教育,使其樹立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觀念,提高其自身的執法能力,從而促進執法過程的透明化及公開化。
流動攤販作為一種高度靈活的經營主體,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動力,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以流動攤販為主導的地攤經濟更是成為推動國內經濟復蘇的助燃劑。在短暫的地攤經濟浪潮之后,流動攤販的合法地位及經營空間雖然得到不小的改善,但流動攤販身份的合法性、商品質量的可靠性、監管機制有效性等各種問題逐漸暴露,而此類問題單靠短期措施是難以解決的,必須依靠長效完備的機制及穩定規范的政策。因此,如何提高其與目前社會狀況的適配程度,形成完善的流動攤販治理體系,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據此,本文從我國流動攤販治理的現狀入手,分析了攤販治理過程中仍然存在的問題,并從確定攤販合法地位、規范相關疏導區、建立有效監管機制和鼓勵攤販自治等四個角度入手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