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瑞
社會統計建立于社會總體經濟現象認知基礎上,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定量分析,實現社會經濟現象科學認知目標,為未來社會市場經濟以及城市化發展指明方向。隨著各領域對社會統計工作重要性認知度的不斷增加,在社會統計工作中也需要明確統計內容與社會經濟、城市化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切實優化社會統計體系,加強社會統計結果的全面性與精準度。
社會統計概念隨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的不斷變化而更加完善。研究社會統計學在市場經濟與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時,需要明確社會統計學發展進程與發展趨勢。
從實質角度分析,社會統計學是用于描述社會現象、現象之間數量關系的工具性學科,不僅需要開展與社會現象有關的數據收集工作,還需要借助統計分析方法研究社會發展規律。
社會統計十分廣泛,涉及一切與社會狀態、社會發展與社會現象研究有關的統計工作,如經濟發展、人口及勞動、社會生產力等。同時,社會統計還需要注重收集預示與行為狀況,諸如越軌行為、社會參與、閑暇時間分配等情況。部分物質領域可以借助社會統計進行直接計量,如居民收入及消費、自然資源現存數量等;部分非物質領域需要進行間接性計量,如區域人均壽命、死亡率等。由于社會資料存在復雜性強、多值性顯著等特征,過去的抽樣數據往往不具備確定性,使得社會統計與社會資料的分析結合被用作研究客觀世界隨機現象的工具。
17世紀初,統計主要用于國家政治、社會、經濟狀況資料收集以及對資料展開文字、圖表描述等環節,停留于純粹哲學形式;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首次開展關于生命統計、保險統計、經濟統計類的數學研究,使統計工作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更加密切;19世紀后,概率論被逐步引入到統計工作中,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數理統計學派,使統計學變成一種可用于任何學科的數學工具;當前概率理論發展速度持續加快,并成為現代統計基礎,使統計工作從原有的純數據收集與現象描述發展成一門分析性的學科,奠定了統計工作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基礎。
現階段社會統計方法數量增多,不同統計方法的適用范圍不同,應用優缺點較為顯著,進一步擴大了社會統計適用范圍。具體來說,常見社會統計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多元回歸單方程模型。在統計過程中的變量為測量性變量,自變量可以為測量型變量或者虛擬型變量。主要研究目標為通過自變量的變化預測因變量變化,運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多元回歸中的回歸系數;
2.改變量之間存在多層因果關系的情況下,可以借助多個內在聯系設計出多元回歸方程組以及通徑分析聯立方程組,確保每個方程組之間均能夠經過多元回歸求得系數,而后使用通徑分析方法分析變量;
3.如聯立方程組中含有潛在變量,不能夠使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可以使用結構方程模型,獲得最大似然估計求解;
4.研究兩組內含有多個變量與變量組之間關系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典型分析方式。在典型分析過程中的所有變量應當為測量型變量或虛擬型變量;
5.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方式,兩個類別以上的多項測量型數據指標差異性進行分析;
6.在因變量為二分變量,自變量為測量型變量與虛擬型變量的情況下,不可采用多元回歸方式,而是需要使用logistecs 回歸;
7.鑒別分析方法主要就是借助已知案例中的各類條件值、結果類型條件,形成鑒別方程下,借助其他條件已知結果的類型未知的案例,預測結果類型。該種社會統計分析方法主要用作因變量為多分類結果,自變量為測量型或虛擬變量的因果預測與鑒別分類中;
8.在做好數據因果分析環節,事件史分析為可用的分析技術。借助離散時間模型回歸求解。在連續變量模型中分為包括動態變量與不包括動態變量兩種類型。事件史分析數據可用于處理較為復雜的工作;
9.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對應分析不是因果類型,分別位于分析變量、案例與類型之間的結構關系,并組合變成相依模型。由于因分子經常服務于濃縮多個測量形變中,使其轉化為較少數量的新變量后依然具備絕大部分的信息;
10.聚類分析方法被主要應用在多個測量性變量值近似型距離分析中,可以依照近似性原則開展案例排列工作;
11.借助對應分析方式,對非測量型變量類型進行分析,通過繪制圖紙顯示不同變量類別的近似程度。
社會經濟主要就是將市場作為經濟戰略性資源,依據市場發展規律提出系統經濟政策。由于市場概念宏觀,內部還有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與數據資源。為從根本上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要求,需要整合市場內多類信息與資源內容,配合使用社會統計方式調研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平衡關系,結合各地區統計口徑開展不同整體資源的配置工作。
舉例而言,在勞動力市場經濟配置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人力資源素質及年齡等元素進行統計。結合地區發展目標開展規劃工作,為地區勞動力優化分配以及資本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理論依據。通過分析市場經濟與市場統計之間的關系,將經濟統計數據與市場經濟數據融合在一起,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性數據支撐,實現市場資源合理配置目標。
在地區發展實踐工作中,社會統計工作需要以居民消費吸收以及居民消費系數與市場經濟之間的互動關聯為主要目標。其中,恩格爾系數作為食品支出在居民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地區恩格爾系數60%以上為貧困地區、恩格爾系數35%以下可劃分為較富裕地區。配合使用社會統計方式,可以切實了解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為后續市場經濟制度的制定提供重要理論依據,測量當地市場經濟政策的有效反饋量,作為市場統計口徑調整參考的重要依據,確保市場統計工作與市場經濟發展能夠始終處于良性互動的狀態。
現階段我國社會統計工作正處于向規范化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統計數據的精準度可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與城市化發展水平。我國初期市場經濟為計劃型經濟體系,計劃型經濟行政政策決定于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建設進程。在此過程中社會統計數據報錯、不規范等情況經常出現,難以從根本上保障民主經濟發展期間的穩定性,導致經濟出現混亂、城市化發展進程較為緩慢。
基于歷史經驗教訓,發現社會統計分析結果的全面性與精準度可直接影響到市場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建設。因此為充分發揮出社會統計工作的積極作用,相關管理部門需要進一步保障社會統計數據的真實度。例如,在實踐土地承包制度過程中,土地承包數據應當由相關部門深入基層后獲取的第一手資料整合而成,通過實踐內容充分了解到農民發展狀況以及政策可行性,為后續土地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就現階段市場經濟與城市化發展進程現狀分析,需要更加關注社會統計數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增強統計數據精準度,從根本上降低自然統計數據的偏差值。配合使用多反饋、多維度監管手段,保障檢測數據的有效性,進一步優化市場經濟及城市發展進程體系。
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技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社會統計學也融合了諸多學科新理論,衍生出了更多新技術與新方法,進一步深化了社會統計理論及模式,拓寬了社會統計新領域。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經濟實踐發展對社會統計學提出了更多更為嚴格的要求,需要充分發揮出社會統計學潛在功能。
社會統計科學與其他科學的相互滲透為統計學的應用開辟了新領域。就目前來看,社會中的各類學科不斷融合,形成了互為聯系的統一整體。由于事物之間的聯系都更加密切,學科研究方法的滲透與轉移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模糊論、突變論以及其他新的邊緣學科出現,為統計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嶄新方式與思想,將尖端科技成果引入到社會統計學過程中,使統計學與先進學科交互發展,成為未來統計學發展趨勢。如將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以及混沌理論引入統計學中,使統計學能夠趨向于更加深層次化發展。
現代社會統計學基于基礎理論、應用方法、生活實踐演變而來。基礎理論應用方法的拓展影響到各領域統計實踐活動中,如摒棄基礎理論指導作用,統計發展僅能夠在實踐與經驗方法中進行簡單循環,無法發展成神秘的方法論學科。
現代統計學的形成是一項歷史性過程,具有特有的發展規律。通過對現代統計學進行充分研究,可以更好理解與把握我國市場經濟未來發展演進趨勢。在實際論與方法論之間應用經濟理論統計方法,需要配合使用更加嚴謹的統計理論,形成完整科學體系。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速度將加快,社會統計學的應用潛力也被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對推動市場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社會統計工作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體現在雙向互動方面。在社會統計工作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城市發展程度與城市化綜合水平,為城市未來規劃及發展提供有力數據支持。從縱向角度分析,社會統計數據可以直觀展現出城市自然條件變遷、歷史演變狀態與城市化發展進程,對城市化發展趨勢展開細致分析,從根本上保障城市發展與社會建設水平,獲取最大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現階段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經采用傳統決策方式難以滿足實踐需求,需要建立起體量巨大、功能完善的統計數據庫,建立衛星數據監測機制,實現城市化道路綜合構建目標。
舉例而言,供水系統是城市化建設重要內容。現階段我國城市平均供水量為2.5 億立方米,可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的供水量為77%,城市供水中投資占排水總投資的23%,水資源應用及建設投資期間的經濟缺口較大。為從根本上保障城市建設工作高質高效開展,還需要做好水資源的完整統計分析工作,對供水數量進行嚴格把控。污水也是重要是資源之一,為有效緩解城市建設與水資源緊缺出現的矛盾問題,還需要對污水進行合理處理與應用。通過將社會統計工作與城市化建設工作有機結合在一起,從根本上保障城市發展期間的有序性,推動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通過統計國內綠地覆蓋面積,分析現階段城市可持續發展進程,分析選擇于城市綠化建設中的各類問題,制定出專項可行的城市綠化建設體系,進一步改善大眾生產生活環境。
社會統計基本功能就是運用數據客觀性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現階段我國統計學功能進一步完善,國家及有關部門相繼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體系,搭建起了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的社會監測指標體系。由于社會統計分析涉及的內容多、分析流程較為復雜,經常會受各類因素影響而出現統計結果誤差較大問題,需要加強社會統計監察力度。
一方面,設置社會統計監測指標。要求社會統計工作應當嚴格遵循科學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則。具體而言,社會統計結果應當更為全面準確地反映出和諧社會建設內涵,在眾多監測統計指標中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指標。要求統計工作能夠收集多方面資料,并將這些資料作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統計監測依據。統計監測指標需要根據社會統計內涵制定,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彰顯出社會統計工作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對社會統計內容進行綜合性評價。采用方向評價法,對各指標確定發展方向展開評價,賦予評價指標權數,進行綜合加權處理,確定社會資本發展趨勢。此種社會統計方法更加滿足和諧社會構建要求,評價過程較為簡單,但評價期間的綜合性功能不強。利用目標評價法對社會統計結果進行評價,將社會各指標設置的目標值賦予權數,然后對社會發展進程展開綜合評估。這種評估方法具有評價能力強、但確定目標值的難度較大的特征。
現階段社會統計工作還需要明確全國目標與地區目標之間的關系,消除地區發展差異,從根本上保障統計內容的全面性,使統計結果能夠直觀展現出現階段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水平。
總而言之,社會統計工作在推動社會市場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發展速率中的意義重大。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趨向于新常態化發展趨勢,需要大量真實科學的社會統計數據支持。借助社會統計數據與國際化數據分析軟件,增強數據統計結果的全面性與精準度。將社會統計工作與社會市場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目標融合在一起,增強我國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大眾生產生活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