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羚
在當前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經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篇章。進出口作為一國貿易的重要指標,其不僅僅反映了一國的經濟實力還反映了一國居民的整體消費水平以及消費結構。而在雙循環的政策背景下,我國進出口貿易究竟對消費結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雙循環主要是從國內以及國際兩個角度出發,致力于調動國內內需,形成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經濟模式,國際的經濟循環則在于發揮國際市場的資源優勢,引導國際市場為本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發揮海外市場的經濟能效;而經濟循環的主體主要集中在市場資源、商品要素和資金流轉上,循環的內容涵蓋生產流通和資源分配等各個方面,要做到國內外經濟的雙循環,要點在于兩種市場、不同資源間多方位、全方面、深層次的結合互補,從而達到雙方的促進發展。
國際貿易指不同國家之間的通商行為,包含所有的跨境商品服務交易,根據流向不同分為進口和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可以調節國際間資源分配和生產要素的協調轉換,還可以有效改善國際間的供求關系,調整世界經濟的發展結構。
近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整體發展狀況良好,穩中發展的目標也得以實現,進出口貿易中的貨物貿易規模逐漸創造了新的高度,質量和效益也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在世界范圍內占據重要地位,且不斷鞏固和強化,對應的進出口貿易工作也逐漸進入有序發展的良好狀態。2019年開始,世界范圍貿易的整體發展呈現放緩的趨勢,即使處于這種背景下,我國進出口貿易仍然能夠創造新的輝煌,進出口貿易不僅持續擴大規模,還實現了高質量發展。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世界各國的市場需求都有所萎縮,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各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不僅要從自身角度提高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還應該更好地加強合作,實現共享共贏,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判斷局勢并制定改進措施,以應對新形勢和新時代下的挑戰,實現進出口貿易及經濟平穩發展。
消費結構是國家經濟的重要宏觀指標,表示人口各類消費支出的比重情況,是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通過比較不同行業市場消費的占比,可以窺探出國家經濟的總體結構,影響經濟發展的方向決策;我國隨著經濟改革不斷深化,市場消費結構的層次也不斷變化,當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在加速改善升級,進入消費結構優化時代。消費呈現出追求品質互動、個性定制和環保健康的特征。
(1)挖掘內需擴大貿易總量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世界經濟正常秩序不斷遭受黑天鵝事件沖擊,國際循環受政治經濟局勢波動變得脆弱,而我國正在朝著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發展邁進,為促進貿易升級,利用龐大的國內消費需求市場優勢,進一步完善國內消費大市場建設,不斷挖掘內需潛力;從國際來看,我國同美國、歐盟作為三大經濟體,貿易規模相近,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卻各不相同,美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是19.6%左右,而歐盟為26.5%,盡管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實行強勢的美元政策,但其無法避免對外貿易依存度攀升的態勢,且其國內通脹壓力不斷加劇,盡管我國外貿依存度在加入世貿組織后攀升至62.2%,但近幾年一路降至32.2%,由大力發展國際貿易不斷向內需循環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轉型,通過內需拉升貿易總量,成為目前受疫情和國際環境影響最小的經濟體。
(2)倒逼國內重點行業發展
我國的科技核心技術等高新產業起步晚,在對外貿易中并不占優勢,尤其傳統的貿易逆差勞動密集型對外貿易產生了諸多產業問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常受到競爭對手的制裁,由此我國轉變貿易模式,減少核心技術產業的進口逆差,通過國內需求倒逼核心科技產業的技術進步;例如對國家發展有高度戰略價值的芯片等高端制造產業,原來芯片技術嚴重依賴進口,早在2010年代我國的集成電路和微電子行業貿易進口額就為出口額的5 倍之多,尤其是在5G 通信技術的發展中,我國民族企業雖然作為5G 核心技術的領跑者,卻在設備供應的多個核心技術上被西方國家“卡脖子”,為應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和經濟制裁,我國放棄引用國外技術的方案,及時利用國內循環,保證相關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占有量,通過國內市場內需供血技術產業的加速升級,同時積極開創新興技術研發,從技術底層徹底顛覆不良的國際秩序。
(1)助力打破貿易壁壘
我國在積極啟動國內經濟大市場,不斷擴大內需消費的同時,并沒有拋棄國際貿易市場的發展,而是繼續采取更為開放的對外貿易政策,通過更加平衡、多元、包容、互惠的對外貿易體系,搭建新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首先,我國積極拓展鄰近國際貿易,堅決打破對外貿易壁壘,原來高昂的關稅和嚴格的限制條件,使得中國企業很難真正“走出去”,而“一帶一路”建設搭建了一個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的廣闊平臺,一方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多方面貿易優惠政策,為沿線國家謀取建設福利,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為我國外貿企業規避國外市場潛在的風險因素,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沿線多國積極響應建設成果,協同我國貿易政策建立了更多的貿易平臺,比如蒙古的“草原之路”、柬埔寨的“四角戰略”、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建設,在多方貿易的良性循環影響下,2021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服務總額已達21396.16 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超過10%,對穩定我國對外貿易循環體系產生巨大作用。
其次,我國積極建立周邊新的貿易秩序,不斷加強對外開放的廣度,擴大國際貿易的總體規模,我國在2020年簽署了RCEP,通過與亞太地區15 個國家簽訂貿易自由協定,實現雙邊關稅的減免和貿易門檻的進一步降低,簽署國家的經濟體量占到全球經濟總量的30%,而我國與日本達成的雙邊關稅減讓協定,也使我國在亞太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中邁出了重大的一步。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深層次削減中,我國達到了區域關系的穩定發展和對外循壞的建設目標,通過區域貿易往來也進一步助推國內市場經濟的轉型升級,優化國內產業布局的同時,也大力促進了消費結構的穩固發展。
(2)助力共創和諧營商環境
在打通國際貿易通道的同時,我國國外循環發展過程中還十分重視營商環境的建設,在國內外投資環境的維護上,國外循環體系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我國成立亞投行,這意味著我國在區域范圍內有了獨立自主的營商體系,亞投行在國際間金融服務、基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進有著根本的促進作用。亞投行的建立不但增強了我國對外投資的實力,也極大地推動了金融和ICT 產業的發展,對外貿企業從事投資貿易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帶動外國對我國產業的投資,大大減輕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難度。
消費擴容升級主要是指在消費容量的擴張和消費結構的升級,而消費結構主要指居民消費需求的類型偏好,消費結構升級表現在居民的消費需求朝著可持續發展和精神文明方向發展,而不單單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而進行消費活動。在雙循環背景下,我國內需增長規模將顯著擴大,必然會從內部擴張消費總量,而保質不保速的發展戰略,進一步促進了國內的產業升級,優化了我國進出口產品的結構分布,從而由內而外地實現國內消費結構的整體轉變。
隨著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布局逐漸下沉,國內的營商環境不斷向好,國際的貿易水準不斷提升,我國中產階層的人群隊伍將不斷擴大,國內市場的消費品質也會相應提升。一是在消費渠道的選擇上,我國對內市場的構筑滋生了新一輪的電商發展,各種線上消費途徑幾乎沒有受到外部環境的壓力影響,消費者可選的消費路徑更加多元,同時帶動了互聯網生活消費產業的進一步升級;二是國內消費市場的取向變化,消費者對產品品牌和質量的要求提高,消費格局在性價比和品質上達到了新的平衡,尤其是食品安全、綠色農業和時尚產業等行業熱度高漲,從而反向促使消費制造行業的改革升級。
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發展戰略的協調穩定促使我國國民的生活水平發生變化。一是居民的消費層次升級,基礎的食品生活等消費品占比不斷降低,科教文衛的消費者占比顯著增高,我國城鄉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57.5%和67.7%同比降至2021年的28.6%和32.7%,居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二是城鄉發展平衡化,農村城鎮化建設扎實推進,2021年末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同比提高0.83%,農村人口可支配收入增速較城鎮人口多出2.6 個百分點,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得到提高;三是區域協同發展加快,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行東部率先發展、東北振興、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等區域協調性戰略,2021年中西部人口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都超過9%,居民的生活水平整體提升。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國內外疫情常態化的環境影響,線上消費占據了居民消費的主體部分,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也為此提供了良好條件,線上消費由商品領域逐漸向醫療、教育、娛樂等服務領域延伸。2021年線上消費額約占商品零售總額的24.5%,超過一半多的消費者近兩年增加了線上消費的頻次。在線上消費不斷發展的同時,實體店的經營也日益完善。線上購物的優勢在于方便快捷,實體店則著力打造其購物、餐飲、娛樂一體化的綜合消費體驗新優勢。大數據、云計算、AI 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居民的消費行為也更加碎片化、隨機性且覆蓋性,隨著基礎物流配送體系和供應鏈產業的日益完善,農村電子商務也發展迅速,互聯網及物流企業近年來紛紛加強農村物流網絡布局,將生產企業與農村消費者連接起來,直達村戶的物流配送顯著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線上購物體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當前居民消費的方式逐步從線下轉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縮短了消費距離,激發了消費潛能。
我國國內國外雙循環戰略推動了國內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國內需求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打破了國際貿易的壁壘,打造了更為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從而影響了國內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使國內需求容量大幅增長,產品制造升級速度加快,使我國完成了居民消費水平由溫飽型向小康和富裕型轉變的過度,同時催生了新一批消費領域數字經濟的產業集群;未來隨著雙循環戰略的持續深入,我國消費結構的變化必將更為明顯,消費水平的升級也將持續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