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中 賈步云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種業被視為一國農業現代化的芯片,在國家經濟、生態和社會安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但與種業強國相比,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依然不高,部分農產品種子對外依存度偏高,需要依賴于國外高價進口,種源“卡脖子”問題凸顯。早在2020年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就強調要攻關種源“卡脖子”技術,2022年更是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對全面實施種業振興問題做了全面部署。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推動種業振興是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種子安全問題總體上風險可控。尤其是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和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都達到了95%以上,畜禽、水產領域也分別實現了75%和85%以上的種源自給率,品種創新對農業生產貢獻率達到40%以上,農作物種子年進口量約占國內用種總量0.1%,國內種業市場規模超千億元,位居世界第二,植物新品種保護申請量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業的自主創新水平還有待提高,種業發展面臨的短板依然突出。一是對種質資源缺乏有效的保護和挖掘。我國地域遼闊,農業資源豐富,但優異種質資源儲備不足,特色資源開發不夠,更是缺乏對種質資源的深度鑒定評價和基因資源的深度挖掘。二是農業生物技術創新表現不佳。農業生物基礎研究能力提升緩慢,基礎薄弱,仍處于以雜交育種為主的2.0時代,具有重大育種利用價值的新基因相對缺乏,而國外種業強國則已步入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主要模式的4.0時代。三是部分種源對國際市場嚴重依賴。農產品中缺乏優質、安全和高效的品種,重要新品種研制能力不足以滿足當前需求,個別產品遠未達到自主可控的種業安全要求,例如,白羽肉雞、白色金針菇、部分大棚專用蔬菜種子等種源嚴重依賴于進口。四是頂層設計不夠完善。種業發展所需的國家種業科技創新體系還不完善,種業企業規模小、研發投入低,在創新體系中發揮的作用明顯不足;包含從種質資源、品種創制、育種、營銷的種業全產業鏈體系遠未形成,缺乏商業化的育種機制和完善的育種創新體系。
當前,美國、法國等國家在種業發展過程中顯示出豐富的市場經驗、先進的生物技術、雄厚的資本實力以及成熟的經營模式。隨著國際種業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我國種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了解國外發達國家種業發展特點和優勢,對于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種業體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是建立較為完善的種子法律保障體系。美國屬于典型的事后管理模式國家,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堅持保護與限制并重,如美國《聯邦種子法》要求種子銷售必須有規定的標簽,且標簽信息真實有效,要求注明種子的品種、類別、純度、雜草種子比率、發芽率等具體信息。同時法律賦予有力的執法手段,包括對種子公司進行罰款、對正處在運輸、銷售中的種子發出停止銷售的禁令,或是進行沒收、查封、扣押等。但該法規未對種子注冊登記進行限制,只要購買者認可這些品種的商業價值即可。此外,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根據美國企業的競爭需要,美國不斷對《商標法》《版權法》《專利法》等傳統知識產權立法進行修改與完善,擴大保護范圍,加強保護力度。
二是明確公立研究機構、大學與企業的發展定位。政府鼓勵種業企業積極開展應用性研究,專注于技術改良、品種開發、技術輸出、產業化等領域,減少育種資金投入,完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立法,激發種業企業創新活力。加大對公立研究機構的研發投入,引導其進行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基礎前沿研究,充分發揮公益性特性,積極參與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和育種人才的培養,確保研究成果服務于企業商業化開發。
三是育種目標鎖定市場需求。美國的種子產業市場化程度高,絕大多數農作物種子都是源于種業企業。美國農作物種業一方面注重傳統育種,另一方面重視品種的商業前景,且始終將高質高產作為首要目標。通過引進包括傳感技術、基因組學、納米技術、微生物技術和合成生物學等的各種現代生物學研究技術,并將其應用于育種,在保證種子產品質量的同時,培育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一是依托法律法規促進優質種子的推廣。法國政府通過設置官方的種子目錄,將農民的育種選擇規定在目錄之內,從而加速了農民自留種的淘汰,推進了向高品質的選育種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法國的農業生產率。同時,各種組織機構和行業協會相繼建立,如法國國家種子行業間協會(CNIS)、育種技術常設委員會(CTPS)、國家農業科學研究院(INRA),各機構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促進了法國種業的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是完善政策制度推動私有育種企業高效發展。實行植物新品種證書(COV)制度,允許種業研發企業擁有一定數量的種業產品壟斷推廣權,保障種業企業的市場收益,有效促進了法國種業私人投資的快速增長;充分發揮種子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種業產業體系,推動種子企業提高其核心竟爭力;強化種子質量監管,通過成立種子品種研究控制集團,對種子進行官方鑒定和測試,保證進入市場的種子都能符合農業部規定的繁育種子技術標準,保障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通過兼并重組實現跨國壟斷。新世紀以來,法國種企海外業務發展迅速,進入了全球化發展的快速階段。通過橫向收購加速了其在全球范圍內對種子企業兼并重組的步伐。例如,利馬格蘭公司在2000年兼并了美國大湖種子公司,2006年并購了日本米可多育種農場株式會社,2013年收購了美國EU-REKA種子企業。與此同時,國內種子企業集中化趨勢日益明顯,行業出現大規模的兼并整合。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戰略的發展,以種子企業并購重組的綜合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美國、法國等國家通過發展行業組織,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隨著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公立科研機構逐步從某些科研領域退出,形成以企業為科研投入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模式,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是種業龍頭企業是現代種業全球化戰略的核心載體。整合社會優質資源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是一國種業自強的必由之路。公立科研機構早已不再是美國等發達國家作物育種的主導者,取而代之的是孟山都等種業巨頭公司,并逐漸成為全球農業生物技術的領先者。歐美發達國家種業發展歷程表明,企業強則種業強,龍頭企業是國家種業戰略的核心載體,扶持種業龍頭企業壯大和整合社會各類資源,是一國種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二是完善的法律法規是現代種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美國的種業發展經歷了從無序競爭到逐步規范,再到世界領先水平,得益于其完善的種子法律法規體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種業領域法律制度從建立到不斷完善,對推動現代種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要繼續建立健全我國種業發展法律體系,規范種業發展行為,為種業長遠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是現代種業科技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種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的競爭,誰掌握了優良品種,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美國通過建立相對完善的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有力的保障了種子科研成果,推動科研育種市場化日趨成熟。因此,只有建立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維護農民、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的切身權益,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才能使種業不斷發展壯大,最終保障國家利益。
四是明確的科研分工體系是現代種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石。歐美等農業發達國家通過對公共研究機構與私營企業在種業科技中的明確分工,精準定位,從而確保了其在全球種業市場中的重要地位。基礎性的先期育種、種質資源研究等由公共研究育種單位承擔,主要起到為企業商業化育種“填空補漏”的同時提供技術及服務支撐的作用。這種分工明確的管理體制對于我國厘清公共育種和商業育種之間的關系,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育種體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峻,地緣沖突此起彼伏,對全球糧食貿易和食品安全產生了劇烈的沖擊,各國紛紛把糧食和種業安全放到了突出位置。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種業振興任重道遠。
種質資源是種業創新的源頭,是種業的芯片。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打造由國家主導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一是全面開展系統收集保護,健全種質資源基礎設施體系,尤其是種質資源庫建設,做好種質資源的全面普查,及時做好對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地方特色品種的搶救性收集工作。二是強化鑒定評價,依托高等院校及優勢科研院所,打造智能化、專業化的資源鑒定評價與基因發掘平臺,建立全國統籌、分工協作的農業種質資源鑒定評價體系。三是加強農業種質資源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國際研究機構、物種起源中心以及種質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與合作,建立農業種質資源便捷通關機制,實現種質資源保存數量和遺傳多樣性的同步提升。
現代種業創新體系是種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是整合創新資源、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手段。基于我國種業人才、技術、資源高度集中在科研院所,而種業企業的研發能力相對不足的現狀,建議深入開展種業體制改革,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科技為依托、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中國特色現代種業創新體系。一是明確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教學科研單位在我國種業科技創新鏈條中的分工與相互關系,健全以科研院所為主體開展基礎性公益研究和以企業為主體開展商業化育種的“雙輪驅動”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二是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種業龍頭企業與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組成種業創新聯合體,針對種業關鍵性技術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共同培育高性能品種并推向市場。三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加強我國育繁推一體的大型種子企業培育,聚集高端人才、育種材料、先進技術及研發資源等資源要素,快速提升我國種業科技創新效率。
當前,正值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和農業產業變革的歷史性交匯期。在新形勢下,必須抓住機遇,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搶占種子產業科技創新的制高點。一是加強生物分子育種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基因編輯技術、合成生物技術、分子標記技術等分子育種技術快速發展,充分結合生產性能測定技術、雜交選育技術等常規育種手段,選育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抗逆、高產、優質的多功能優良品種。二是加強分子育種技術配套儀器等先進種業設備的研發與投入,逐步提升種業檢測行業的設備水平,提高種質資源檢驗檢測的精準度和效率。三是進一步強化種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以具有科研能力的農業企業、地方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機構為載體,打造一批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級、省市級實驗室,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我國種業核心種源自給率和國際競爭力。
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激發種業原始創新、推動我國種業做大做強的重要保障。要在種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服務等環節做到全覆蓋,優化協同創新環境。一是強化種業工作法律法規培訓,提高種業行業從業者的知識產權保護維權意識;加強宣傳引導,在全社會營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良好氛圍。二是進一步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管理制度;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從種業專利審查授權、聯動執法、司法救濟等環節,多舉措全鏈條建立健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三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構建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互為支撐、相互協同的知識產權保護聯合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共享機制,促進和規范科研成果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