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新
隨著2021年《鄉村振興促進法》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由戰略規劃階段邁向了法制化階段。在《鄉村振興促進法》的第二章中,明確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方向,即在保障生態環境的同時,依托鄉村優勢資源,促進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農村現代化產業結構體系。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全面鞏固農村脫貧攻堅的成果,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動力源泉,帶動鄉村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為農民的創收、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應以鄉村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因地制宜,通過市場的調節作用,增強鄉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加快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構建,更有利于為鄉村居民提供遞增的穩定收入來源。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村產業的規模和結構均迎來了巨大變化,產業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產業結構多元化趨勢明顯。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鄉村產業發展存在著同質化現象頗為嚴重。由于部分鄉村自身條件的限制以及鄉村情況的大同小異,使得各地的在第二、第三產業開發時,多以農產品的初加工和鄉村旅游產業為主,產品的差異性不明顯。以鄉村旅游業為例,由于地域上的相近,同區域內不同鄉村的地貌、風景幾乎相同,加之民俗文化的類似,推出的鄉村旅游產品幾乎相似,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同區域內的鄉村旅游產業之間大打價格戰的事件屢見不鮮。二是產業融合的效果不明顯。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不佳,產業聚集、產業聯動的氛圍不明顯,導致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不足。三是鄉村產業發展可持續性不足。大部分鄉村產業未形成有效的可持續產業規劃,激烈的市場競爭造成了部分鄉村產業的不可持續性。四是鄉村產業的融合機制不健全。鄉村產業發展沒有形成支柱性產業,產業鏈不長,附加值不高,鄉村產業發展計劃與執行過程缺乏有效的融合機制,產業聚集效應不明顯。
隨著各地人才引進政策不斷完善,農村人才結構得到有效優化,農村人才素質穩步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農村收入低、文化生活匱乏、生活環境不佳、發展機會不足等現狀,導致大量人才向大城市流動,農村地區老齡化、空心化、失能化、低學歷現象比較突出。二是基層地方政府人才引進機制不完善、重視程度不高、激勵機制不足,引進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針對性規劃不夠,導致人才引進不盡如人意。三是農村與城市在經濟發展、社會資源配置、社會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導致青壯年勞動力、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
農村產業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支撐,但目前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不夠健全。一是目前農業生產普遍存在規模小、成本高、風險大、抵押物不多的問題。金融機構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小農場、農戶等支持力度不足,導致大量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得不到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只能通過民間借貸來解決融資需求。二是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程度普遍不高,而且缺乏有效管理,導致社會資本投資意愿不強。三是政府支持資金都傾向于城市,政府財政資金大部分投入到城市,少部分分配至農村,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方面資金匱乏。
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應整合產業,抓準自身的定位,以連片區域為規劃范圍,完善鄉村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同時要完善產業的合理布局模式,科學分配好各種資源、生產要素,并規劃好產業鏈中企業的位置。特別要發揮鄉村產業鏈的優勢,除與城市的產業鏈相結合外,還應將鄉村自身的一二三產業串聯起來,以第二產業為產業鏈的中樞,向前向后拓展。向前要推進第一產業農產品種植水平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向后要促進第三產業附加值的提升。除產業鏈的縱向滲透外,跨產業鏈的橫向整合也十分重要,特別要加強鄉村產業與文旅產業、物流產業、電商產業等周邊產業的融合,形成橫向的產業鏈條伸展。同時還要利用好鄉村產業的生態優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再停留于表象。
一要改變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推動鄉村產業的實現生態轉型,同時完善鄉村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改善鄉村的生產生活環境,使綠色發展成為發展產業的驅動力,使鄉村產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的新格局。在推進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鞏固拓展鄉村現有產業可持續發展,引導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根據區域特色、市場需求、比較優勢等相關要素,科學布局產業空間結構,在產業選擇和整體布局上堅持區域性的差異原則。對家庭農戶、小規模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要整合強化,打造產業集群,提升鄉村產業競爭力,促進鄉村產業一體化發展,推動產業增質保效。
通過構建區域內部的鄉村產業人才庫,因地制宜地制定相關產業人才引進和回流的計劃,加大現有人才的培訓和提升力度,將政策偏向服務于產業一線的人才,讓人才享有與城市人才同等的醫療、教育、養老等保障,排除人才的后顧之憂。以人才庫為契機,制定激勵政策,鼓勵各類人才回鄉創業;在稅收、小額貸款等方面給予返鄉人員政策優惠;在鄉村產業集群中,推行人才的柔性引進制度,保留人才現工作單位的待遇,通過契約和市場化的條款對人才進行約束,或者以服務包的形式為鄉村產業提供智力支持。加大本土人才的培養力度,對于勤奮好學、善于思考的鄉村產業從業人員,優先選拔,通過送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加強這部分人大局觀和科學觀的培訓。
政府要通過政策引導創新融資機制,支持鄉村產業發展,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政府應通過建立不同的金融扶持政策或直接撥放政府扶持專項資金等措施來扶持鄉村產業發展。縣級政府應創新農戶融資機制,針對于農業產業人均價值不高、農戶很難獨立通過抵押貸款方式獲得所需資金的情況,創新融資機制,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對于鄉村綠色產業,政府應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促進綠色金融相關扶持政策落實方式。各金融機構應持續推動適宜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金融服務與創新產品,全面提升鄉村金融服務能力,擴大農村金融產品覆蓋度,引導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流向鄉村。金融機構要創新信貸投放模式和服務模式,信貸產品要與當地產業發展特色和融資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以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整合鄉村金融服務模式,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產業興旺是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相信通過縱、橫向產業鏈的打造,人才的引進和回流以及鄉村環境評價體系的建立,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終將越走越好、越走越寬,形成良性的鄉村產業經濟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