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紅
當前,經濟全球化持續推動資本市場聯系的密切化,在頻繁的經濟貿易往來中,會計信息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有力支持和促進了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融合發展。2021年,中韓貿易額達到3823.5億美元,同比增長26.9%。其中,中國對韓國出口1488.6億美元,同比增長32.4%;自韓國進口2134.9億美元,同比增長23.3%。但由于中韓兩國采用的會計準則不同,使得企業對于相同的經濟業務采取的會計處理方式不同,不僅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業資源的有效配置,甚至還阻礙了商業信息的有效傳遞。
1.總體差異分析。總體差異是所有差異的主要根源。從內容結構上來看,中國會計基本準則分為總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資產、負債等共11章;韓國會計準則為總則、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資產負債的評估、現金流量表、附則等共6章。從財務報告的目標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方面來看,中國的企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包括理解性、重要性、相關性、可比性、可靠性、及時性、謹慎性、實質重于形式等8個方面;韓國企業會計準則里包括了資產負債評價標準和收益費用認識標準,有企業會計一般原則的概念,包括了可信性、明確性、充分性、持續性、重要性、安全性、實際性7個方面。雖然內容與中國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功能,區別在于中國從結果上進行規范,韓國從會計信息構成過程進行規范。
2.財務報表差異分析。財務報表差異體現在財務報表里,體現在表現項目、確認和計量上,財務報表差異是綜合體現。財務報表構成要素方面,中國新會計準則規定的要素分別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益、費用和利潤6個要素;韓國會計準則規定的要素則分別為資產、負債、資本(指所有者權益)、收益、費用和現金流量,兩國之間的要素內容有一定差異。關于要素計量方面,中國會計準則規定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但在不同的情況下針對不同的會計要素還有重置成本、可實現凈值、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韓國會計準則規定一般采用歷史成本,也可采用公允價值、現行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來計量。
3.其他差異分析。從基本假設方面來看,國際會計準則和中國會計準則都涉及了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等四個會計基本假設,而韓國會計準則只涉及會計主體、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的假設。對于資本與資本保全的概念,韓國會計準則采用保全名義資本的概念,中國新會計準則對資本保全的概念未做規定。償還優先股方面,韓國會計準則歸類為資本,中國新會計準則未進行分類。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中國與韓國會計準則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異。
會計準則制定差異未必都能夠體現為實踐差異,因為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會全面涉及到會計準則制定差異涵蓋的所有經濟業務。就中韓兩個國家來說,會計準則的實踐差異應當比會計準則的制定差異小得多。首先,韓國中資企業數量眾多,但幾乎都是項目公司和國內公司的境外分支機構,在當地上市的企業較少,因而會計監管相對寬松。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財務報表的主要目的就是納稅,只要按照當地稅法按時足額繳納相關稅款,對財務報表的編制及報送并不十分關注。
從理論上應對會計準則差異一般有兩種處理辦法:一是對于企業所在地不嚴格需要編制企業財務報表的企業來說,就直接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對于企業與當地稅務等利益相關者的聯系情況進行簡單的備忘性記錄即可,相關會計原始憑證原件作為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的依據。二是對于企業所在地嚴格需要編制企業財務報表的企業來說,分設兩套會計機構,一套在當地聘請會計人員,按照當地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編制并向當地稅務及會計監管等機構報送財務報表;一套由國內派駐會計人員,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編制并向國內母公司和會計監管機構報送財務報表。相關會計原始憑證原件作為按照當地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的依據,另外制作復印件,作為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的依據。
無論韓國的財政部門和稅務機關是否要求在韓的中資企業必須每個月都要上報財務報表,中資企業的財務部門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向中國的母公司提交海外子公司的財務報表。并且要按月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科目余額表、現金流量表。根據重要性的不同,需要建立各種專項差異對照表。在不違反韓國和母公司會計制度的前提下,財務人員盡可能要把會計核算科目內容一致規定,在會計核算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科目核算差異。
國際間投資必然會產生國際間資本流動,兩國間準則的差異不僅會影響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也會讓投資方在審計、會計機構設置、會計報表的披露和報送等方面收到一定的影響。面對中韓會計準則差異主要會出現以下幾個風險。
1.缺乏統一的票證監控體系。在現行的會計準則中設有專門的辦法監制票證,經濟活動發生時取得的票證,只需要收款方簽字證明就可以生效,導致在外中資企業面對國內審計提出的原始票證的法律效力難以核實的問題在整改上有一定的難度。
2.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設置要求不同導致涉外會計人才短缺。由于在韓中資企業的特殊性就對公司的財務人員有較高要求,除了必須熟練掌握中國會計準則外還要求熟練掌握韓國會計準則,但由于公司的財務人員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并且部分企業財務人員仍在采用原始的手工記賬法,由于財務人員的原因加劇了公司日常財務工作的困難程度。
3.新的管理問題。對于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而言,銀行很難對外國公司的信用做出精確的評估,面對幾份不同的財務報告很難做出最佳投資決策。對于公司自身而言,由于外國投資者無法精確地評估本國公司的業績,獲得投資變得更加困難了,從而提高本公司的融資成本以及公司借款成本。對于行業競爭者來說,不同的財務報告會產生不同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的數據很難用于比較不同公司的經營狀況,也因此很難監督國外競爭者。
上文中對中韓會計準則中存在的差異及會出現的問題和風險進行了歸納與分析,現將針對上述中韓準則差異提出相應得建議和措施。
1.總體分析中韓會計準則,認識現存差異客觀性。由于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法律環境的不同,中韓會計準則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需要客觀對待因為中韓會計準則衡量標準的不同導致的報表信息差異化,在分析產生差異原因的同時盡可能使兩種準則衡量標準趨于一致,盡量減小對投資者在做投資決策時產生的誤導。
2.加快推進國際間的國際協調。不同會計準則下所形成的會計信息是不相同的,很難調整到相同的會計基礎上。目前各國的會計準則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還并沒有一份完全符合所有國家會計環境的會計準則存在。由于會計準則差異的存在影響了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但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所有國家之間并未因為會計準則的存在而減少相互之間的投資,因此我們只能加快國際間的協調工作從而來降低因為會計準則差異存在的風險。
中韓會計準則雖然存在差異,但是中國和韓國都是在不斷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我國應該在立足我國基本國情下借鑒國際會計準則,而不是盲目完全照搬國際會計準則。對于符合我國國情并且適合我國經濟環境的會計處理方式可以采納,反之我們應該認識到不同,并且在符合國情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積極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溝通協調得到他們的認可。最后我們要以國際會計準則框架為出發點,根據我國國情按照求同存異的原則制定會計準則,以此來減少與其他國際會計準則成員國之間的差別。
3.完善我國會計監管制度。會計監管制度的制定是為了規范企業會計行為,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和財務舞弊事件。首先我國可以建立會計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我國現有會計監管法律對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造假成本偏低,起不到很好的約束作用。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外法律制度或者《注冊會計師法》,明確各個監管部門職責范圍,行業協會的性質職能,企業的自律管理機制。其次可以加強會計誠信制度建設。從會計法律責任制度和職業道德建設上著手建設,在法律制度的制定方面加大對會計信息造假者加大懲罰力度,使違法者付出代價遠大于所得好處。職業道德建設是行業的最基本環節,只有會計從業人員意識到自身的責任,才能加強會計人員的道德約束力。
韓國跟中國的長期交流中存在文化、政治、語言等差異原因,從1990年開始兩國在貿易中發生了和稅務單位發生摩擦、合作契約紛爭問題。中韓會計準則差異降低了跨國投資的企業財務數據可比性,增加了兩國企業資本成本。因此,筆者從研究中韓兩國會計準則差異著手,深入分析不同會計準則下會計報表協調以及會計準則差異對財務報告的影響等多方面內容,分析由此引發的問題及對應解決措施,以期提高兩國經濟貿易往來過程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促進兩國間資本流動和促進經濟往來更加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