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禮
本文從新媒體平臺歷史數據入手,對新疆南疆某市司法局2016年6月15日至2020年12月8日公開發布的940篇文章進行梳理,得到的各項數據基本能夠反映當地團場(鄉鎮)、連隊(村)的法治狀況。經過分析,筆者認為南疆法治鄉村建設存在以下問題。
受制于相對落后的觀念認識、偏僻的地理環境以及歷史方面的因素影響,相當一部分職工群眾法律素養整體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職工群眾為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遵照法律規定行事,遇事要么拖、要么躲、要么信奉“人多勢眾”“法不責眾”“有理就在聲高”,甚至還會采取集體上訪等極端手段博取利益。二是一些職工群眾秉持“情理即法理”的理念,不相信、不愿意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在他們的認知里,把“情”與“理”劃等號,又把“理”與“法”劃等號,最終發生認識上的偏差。比如有的職工群眾對前些年的政府保護價收購農產品且禁止外銷的政策不滿,一旦利益受損就把矛頭對準公權力,繼而對整個家族或周圍職工群眾產生不良影響。
在基層民主自治過程中,因個別工作人員自身的懶散、怠慢而將法律置于一旁。從具體實踐來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有的人為圖省事,不按法律法規辦事,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產生“法律被架空”的風險。二是,有的人在辦事過程中違法違規,優親厚友,有失公允更影響職工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感知。三是,有的人工作散漫不仔細認真,辦事時即使沒有惡意,卻一樣造成事情辦不成、辦不好的結果。
個別工作人員在代表官方行使公權力時,存在選擇性執法、隨意性執法的情況。比如,一些執法人員尺度不嚴,大問題才是事,小毛病不算事;對別人嚴格,對自己或親戚朋友不嚴;隨意增刪法律法規規定的辦事流程。如此一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成了空話和擺設。
鄉村法治實踐中,不同程度存在個別人仰仗領導干部或上級機關的權威來制定行使規則的現象,并且讓職工群眾遵守服從。比如,職工群眾有沒有違法違規,不是按照制度規范來評判,而是由權力大的人說了算;權力大的單位部門可以隨意罰款而完全不顧法律規定;曲解法律法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執行。
南疆法治鄉村建設基礎薄弱,因此更要加大普法宣教的力度。當前,普法工作雖已持續多年,法治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實效,但仍應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不僅要增強職工群眾的法律知識和法治觀念,更要廣泛營造起自覺學法守法尊法尚法的良好氛圍,將法律牢牢根植于職工群眾的心里,不斷擠壓、淡化直至淘汰傳統落后觀念的影響。畢竟,農村法治建設離不開村民的自覺參與和積極行動,村民既是農村法治建設的受益者,更是法治建設的主體和最大推動力。
從南疆法治鄉村建設的實踐來看,普法宣傳仍停留在“簡單粗暴”層面。所謂簡單粗暴,是指普法宣傳仍舊依靠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標語口號的形式,或者有所改觀,組織法律講座、散發宣傳品等,但職工群眾接受程度低,更多是對諸多法律條款不熟悉不理解,看上去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卻未能真正走到職工群眾心里去。
解決的突破口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采取針對職工群眾現實需要手段,從身邊案例出發,大力宣傳憲法、民法典、刑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讓職工群眾真正意識到法律不僅管用而且好用,與生活方方面面息息相關,讓職工群眾堅信法律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激發培養職工群眾學法用法的興趣和積極性。第二,選聘優秀法律人才充實到基層一線,并完善相應待遇保障和精神激勵機制,讓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第三,普法宣教從娃娃抓起,相較于成年人思想固化的情況,孩子的普法宣教效果更好更為明顯,讓新一代人影響和帶動老一代人。第四,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和新興傳播手段,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并提供形式多樣的答疑解惑舉措,讓職工群眾不僅知道法律法規,更能從法律法規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條款,讓“有力武器”發揮出真正的效力來。
普法宣教提升了職工群眾的法治理念水平,在此基礎上更要加強法治實訓力度,讓法治內化為精神,外化為行動。要從整體上提升職工群眾的法律素養,全面加強南疆法治鄉村建設,就需要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共同推進對職工群眾的法律教育和實訓引導。
1.積極鼓勵和引導職工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法律解決糾紛化解矛盾。團場連隊小矛盾小糾紛很多,可以鼓勵職工群眾多運用法律法規解決矛盾,用“辯”代替“吵”,促使大家逐漸形成用法的好習慣,以“用法”帶動“學法”。
2.嘗試組織司法實訓演練。很多職工群眾對司法程序流程不熟悉,總覺得過于繁瑣,或者想當然以為過于麻煩,久而久之形成“不敢用法”的觀念障礙。通過實訓演練,可以降低法律法規的“精英范兒”,逐漸步入尋常百姓家,最終達到學法用法零距離。
3.廣泛提供司法援助和咨詢服務。協調好利益關系是新疆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任務,否則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只有在司法實踐中多為職工群眾提供相關幫助和服務,才能真正讓人們切身感受到學法用法的好處。幫助職工群眾打贏一場官司,促使正向示范效應不斷顯現,“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在國家治理走向現代化背景下,法治化的過程也是民主化的過程。《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提出,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加強居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章、社會組織章程等社會規范建設。這從基層民主頂層設計角度為南疆法治鄉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和有效途徑。
1.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相關法律法規,達到有法可依。使法律法規對基層民主實踐和鄉村治理過程予以全覆蓋,理清模糊的法條,增加缺失的法條,修訂沖突的法條,精簡冗余過時的法條,促使法律法規更加科學合理,法治鄉村建設更加穩妥高效。
2.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遵照執行,做到執法必嚴。通過嚴厲懲治基層民主實踐過程中的違紀違法違規行為,維護法律權威,使規章制度真正落實到每個環節,保障職工群眾正當合法權益,提高法律執行效率。
3.完善基層管理制度建設,確保違法必究。完善自治管理制度,促使職工群眾自治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中進行,如嘗試組建設立管理小組,在學法用法守法的基礎上,加強自我監督和相互監督,適應職工群眾更加高漲的自主管理需求。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提升工作人員的思想意識,高效辦公辦事,對庸懶散堅決說不,同時創新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線上辦公平臺,對工作人員的工作實績進行線上評估并及時公開。
4.完善鄉村監督機制體制。監督是鄉村治理法治化不可或缺的一步,完善鄉村監督機制體制的主要內容包括完善鄉村行政監督制度、完善鄉村執法監督制度、完善基層黨員監督制度等方面。
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為加強對基層權力的制約、規范公權力的使用提供制度依據。在實踐中應充分調動多方可利用資源,對基層工作人員進行監督,要實現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全覆蓋,既要發揮以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紀檢監察機關為監督主體的“硬”監督,也要發揮以媒體輿論、社會團體、職工群眾為監督主體的“軟”監督,可以通過設立舉報箱、接受群眾投訴、開通群眾監督熱線,嚴格執法監察程序,以促使實踐與理論協調統一發展。
1.加強對“法”的監督。法律貫徹情況如何?制度規范執行如何?對這些事項的監督力度遠遠不夠。部分職工群眾不了解不熟悉法律,一旦觸碰紅線,沒有“緩沖區”可言。加大監督力度,可以通過批評教育、談話提醒等柔性措施讓人們知敬畏、守戒懼。
2.加強對“人”的監督。基層黨員干部首當其沖,既要督促正確行使權力,也要對違紀違法黨員干部嚴肅問責;既要從思想上根固正確價值理念,強化其責任感,也要鼓勵自我監督、相互監督,努力確保黨員干部依法辦事、照章辦事,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要對工作狀態予以監督,也要將生活作風、道德品行納入監督范疇,嚴防“兩面人”“兩面派”。
鄉村治、百姓安、天下穩,“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只有在法治的軌道內推進鄉村治理,建設法治鄉村,才能促成鄉村治理善治目標的實現。南疆法治鄉村建設有著自身的特殊之處,這些“特殊”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具體而言,南疆法治鄉村建設成敗在于制度建設是否精細、是否符合人性需求、是否對老百姓關心的“瑣事”做出細致安排、是否體現效益的價值追求,只有將這些難點解決好,把相關舉措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保障,法治和善治也就變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