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 敏
第一,生態農業經濟是我國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了新的模式,也為進一步探索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益補充,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雖有相通之處,但也有本質區別。生態農業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側重于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一方面通過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既可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又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最終為農業經濟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起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提高農民經濟收入,而且也符合目前市場中對綠色有機產品的需求。這也在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又完成了對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階段性實現。
第二,生態農業經濟是由發展系統性生態農業組合而來的系列性工程,若生態農業發展得好,必然有助于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成為生態農業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相互促進,互相依存的關系,生態農業在通過保護與改善現有農業生態環境前提下,同時也遵循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的科學發展規律,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法,以集約化的思維發展模式,借鑒傳統農業中的成功經驗而建立起來的既可獲得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又可實現社會效益的現代化生態農業經濟。生態農業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運用一系列的生態科學技術手段,回歸自然的一種全新生產與生活方式。
第三,生態農業是以利用現有資源的前提下,通過最大限度減少能源與肥料等其他物質的輸入,促進系統內的物質資源可循環利用,達到各種農產品的品質與數量雙優的狀態下輸出,獲得較好經濟收益,在改善與保持生態系統平衡方面起決定性作用的生態農業建設。
第一,生態農業經濟呈現多樣性,它需要多種先進思想與技術及生產方式的高度融合,從而達到生產方式多樣化、生產能力高效性等目標,令農業生產可結合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實現多種形式的經濟效益。
第二,生態農業經濟具有綜合性。生態農業包含了林業、農業、畜牧業等多樣化發展特點,也體現出了生態農業的綜合性,只有將多類型的農業、畜牧業有效結合起來,提升農副業的綜合生產力,才能使鄉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
第三,生態農業經濟具有高效性。由于生態農業的主要特點是依據自身的多樣化能量積極進行轉化利用,實現低能耗、低成本及高產出的優質成果,從而收獲高效的經濟效益。
第四,生態農業經濟具有可持續性。生態農業由于發展中著重關注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生態平衡方面的維護,將生產加工出的綠色安全食品,從而極大滿足了人對于食品安全的需求,在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下,將生態農業與生態農業經濟緊密聯合在一起。只有鄉村發展的戰略不變,那么生態農業的發展就會不斷變革創新,從而帶動生態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
第一,人均耕地面積減少。我國部分地區土地正面臨著水土流失與土地沙漠化問題,以陜西為例,近年來由于城市化進度的加快,一些公共便民交通設施的大力修建,如,鐵路、公路等的修建已導致我國工業用地大量增加,工業用地占用了大量的農業用地,由于土地的過度開發與利用,土壤肥力也急劇減弱,導致土地沙漠化程度進一步加劇,水土也呈流失狀態,據統計2008年止陜西楊凌區人均耕地已減到了0.1畝,已是多年來的最低點。
第二,鄉村經濟發展受阻礙。我國大部分地區由于受區域資源限制,導致一些鄉村經濟發展緩慢,使得一些農民生活仍處于困難狀態,這種情況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農業生產結構仍需優化。由于農產品的供需結構出現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鑒于我國對糧食的消費傾向由傳統的米和小麥為主,而對畜產品、水產品及蔬菜水果的消費傾向呈顯著性上升,但是我國農村的生產結構卻沒有及時進行結構性調整,由于種植生產結構中缺乏科學規劃性,導致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往往落后于優質性、多樣性及專用性的需求結構,例:牛羊肉、奶制品及優質水果等品類的供需矛盾就相對突出。這種關于農產品供需結構的不平衡,需積極優化并及時調整,避免農戶出現生產熱情不高的情況。
第四,農業種植生產缺乏系統性思維。經濟收益的幅度決定了農業生產者選擇生產種植哪種作物品類,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民的角色即是生產者也是銷售者,這種多重身份的集中統一性,使得大部分農戶會體現出趨利性,但在實施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則需付出較多的生產成本,這在具體發展農業經濟是廣大農戶所不能接受的,也不想改變種植生產模式的主因。
第五,需要國家政策與財政的大力扶持。發展現有農業經濟,著重向特色經濟、綠色經濟傾斜的發展方向。由于我國是由傳統的農業種植經濟發展而來的,國家相關部門雖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扶持與參與,但對比發達國家的農業支持政策仍顯不足。由于農業生產并無明確規劃性,農業專項補助項目模糊,導致農戶在種植生產中的積極性減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農戶人口有一定外流,棄田離鄉。
第一,大力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產業結構。布局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性,首先要堅持以實事求是為依據,合理統籌鄉村資源與產業結構,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引導下,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應以發展農業為主,如:陜西咸陽因勢利導,在東北山地區以開發林業、牧業、農業等生產模式;北部高原區則著重以發展糧食、畜牧業、林業及果園產業及礦業等生產模式,遵循“宜林則林,宜糧則糧”原則,按地形地貌有針對性地進行種植與發展;坡臺地則以發展糧食、林業、種草、果林及建材工業的發展模式;南部的河川平原區城郊結合地則主要以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及深加工的開發模式。這種因地制宜的交叉組合式發展,實現生產結構科學合理,資源得到最優配置,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第二,集中優勢,重點發展區域特色。推行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一鎮一特的鄉村發展模式。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區域特色。因此,應尊重本土特色,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結合生態環境特征,實現鄉村區域經濟向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以發展地方特色產品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方向,走品牌化、差異化的農業發展路徑,在發展中孕育新方法、創造新機遇,堅持走農副產品的創新發展之路,運用新技術,積極布局各項產業結構,以提升農產品的產品質量與產品特色為目標,形成具有生態循環的農業產品特色。
第三,加大生態農業科研力度,科技引領生態農業建設。由于生態農業是一種由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系統工程研究方法、生態學原理等元素構成的新型農業模式。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不斷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實現對現有技術的優化、組合與重組,采用與生態農業配套的高新技術和先進可行的科技成果。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如清潔生物能源開發、農業廢水分散治理及循環利用、生態復合肥料、綠色食品開發、廢棄地生態恢復等,應用現代科技推動生態農業建設。
第四,培養與提高勞動者生態農業意識。首先,意識反作用于物質,引導農民擁有生態安全意識是生態農業經濟領域中的重要環節,只有牢固樹立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意識,才會從根本上解決生態農業的發展的廣泛性,通過各類媒體宣傳的方式,對廣大農民進行意識的輸入與強化,擴大生態農業的知名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農業的深刻認知,知悉發展生態農業不僅有利于當代,放眼未來更有利后世,為子孫后代的生存空間帶來的是碧海藍天,只有通過代代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建設。其次,從農村自有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努力提升勞動者的知識結構,提升技能水平,也要加強高素質農民教育,加強生態學教學,在教學中把各項學科與生態農業的相關知識,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勞動者進行培訓,培養一批運用科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生產中的新時代勞動者,也是提升整體勞動者素質的有效途徑。
第五,多措并舉增加生態農業資金投入。從政府層面,本著從上至下全力配合生態農業發展,遵循未來農業發展趨勢,政府財政部門在年初進行農業發展計劃時,應適當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扶持,提供配套的專項資金經費,提高生態農業的投資比例,只有將生態農業發展起來,生態農業經濟產業才會引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