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梅
鄉村治理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022年)》指出,基層治理的薄弱環節在鄉村,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能夠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為實現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不斷增強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聚焦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頭雁效應,切實把黨領導政治優勢轉化為加快鄉村發展的實際效能。黨建融入“互聯網+”網絡信息技術,構建數字鄉村戰略,創新服務理念,實施網格化服務,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新格局,以黨建引領,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網絡信息化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鄉村治理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和普及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將黨建與互聯網融合,以黨建為引領,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形成“互聯網+黨建”鄉村治理的新模式,是實現鄉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保證。“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新模式將線上與線下資源有效融合,為鄉村基層黨建工作與鄉村治理開辟新路徑,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是“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有利于強化基層黨建組織功能。在基層黨員干部方面,隨著時代發展的需求,作為鄉村治理主體,基層黨員干部需依托網絡信息化平臺,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不斷豐富“三會一課”學習內容,創新活動方式,從而增強學習效果。“互聯網+黨建”有力促進信息資源的共享,創新了基層黨組織對黨員的教育、管理、監督方式,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促進基層黨建工作信息化發展,使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得到有效發揮。
二是“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有利于整合鄉村治理資源。鄉村中各種零散的行政、物資、人才等資源通過“互聯網+黨建”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再通過網絡傳送給鄉村治理各個主體,從而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通各種溝通渠道,助推“互聯網+旅游業”“互聯網+休閑農業”等新業態的發展,促進鄉村經濟增長。
三是“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有利于實現鄉村治理智能化。“互聯網+黨建”通過開放的網絡信息化平臺,搭建起黨委、政府和民眾之間互動的橋梁。基層黨組織應用網絡信息化技術在鄉村治理的全過程,能夠帶動基層農民學習運用互聯網技術,依托微信、QQ、抖音等新媒體,使得村民能夠更好地參與鄉村治理,能在網絡平臺上更好建言獻策,提升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農村黨員干部的行為可以通過互聯網向村民公開,從而更好地接受村民的監督,使得基層黨組織服務鄉村的工作更加透明化、公平化。另外,“互聯網+黨建”能夠有效地將村級黨務、村級政務、村務等相關信息公開,將村民網上辦事、公共服等有效融合,通過網絡平臺村民能夠進行民意訴求、開展政務服務,實現鄉村治理的精準化服務,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互聯網+黨建”在引領鄉村治理方面具有耦合基礎,這并不代表“互聯網+黨建”就能非常順利地嵌入到鄉村治理體系中,真正助力鄉村治理有效。
網絡是一個動態、多元的生態圖,在“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中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制約著鄉村治理成效。
1.“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在基層,“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就是讓黨員和群眾可以在互聯網共享網絡信息、進行理論學習、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但是,目前一些基層黨建網站的建設只是一種形式存在,沒有及時完善更新內容,有的僅是照搬照抄上級部門的通知、文件等,點擊率較低,缺少實時互動,沒有充分發揮網站的實用功能。
2.“互聯網+黨建”工作開展缺乏創新性。基層組織在“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中,持保守心態,不敢先行先試,習慣于當前“互聯網+基層黨建工作”的現有模式,疲于創新,處理問題能力不足,碰到矛盾不是將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害怕創新過程中出現問題要承擔責任,網絡與黨建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3.“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沒有得到有效推廣運用。“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是新時代鄉村治理機制的創新,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寶貴實踐。但是它推廣運用的覆蓋面并不廣,沒有形成常態化落實到各個地方。
“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之所以會面臨諸多困難,不能有效實現鄉村治理,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互聯網+黨建”認識不夠。鄉村治理主體特別是普通民眾,對“互聯網+黨建”的認識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并沒有真正理解其內涵以及對鄉村治理的重要性。另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鄉村中大部分老年人存在排斥新事物的心理,對于“互聯網+黨建”治理鄉村的新模式接受度并不高,他們把“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當作一種形式,沒有真正地去參與學習利用,導致“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其次,受人才和技術制約。“互聯網+黨建”對基層黨建網站的管理要求高,需要懂黨建又要懂專業技術的工作人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基層黨組織的財力、人力不足,網站管理員的專業化水平不高。在鄉村,黨員干部年齡偏大,學歷偏低,雖對鄉村的基本情況、鄉土人情等都較為熟悉,但對于快速更新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弱,盡管這些人員也積極學習互聯網辦公,受到知識儲備、學歷等影響,這些鄉村黨員干部數據信息化管理能力低,辦公效率難以有效提高。最后,缺乏一套科學的網絡社會治理體系。“互聯網+黨建”需要鄉村黨員干部、村民共同學習遵守網絡設施的使用規則,才能依托“互聯網+”這個網絡平臺,發揮好黨員的教育、管理、監督功能,更好地服務鄉村治理。在運用過程中鄉村黨員干部有時剛剛學會系統如何使用,又遇到系統更新,需要重新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互聯網+黨建”推動鄉村治理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共建共享,利用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這是“互聯網+黨建”模式建立的基礎。因此,鄉村治理的主體需要培養“互聯網+思維”,積極參與互聯網技術建設,在鄉村治理過程中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只有鄉村治理各主體之間具備良好的“互聯網+思維”,提升“互聯網+黨建”的融合鄉村各產業發展的能力,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才能有效地打造“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格局,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培養“互聯網+思維”,提升互聯網應用能力,使得鄉村治理由政府“控制式”逐漸向“互動式”轉變,構建以自治為鄉村治理的基礎,以法治為鄉村治理的保障,以德治為鄉村治理的引領。同時,培養“互聯網+思維”,能夠有效提升村民參與黨務、政務等網絡設施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網絡技術人才的培養,尤其是“互聯網+黨建”人才的培養,助推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主體包含農村基層黨組織、村委會和村民,也包括其他社會力量,他們構成一個開放、多元的治理整體。在“互聯網+黨建”的鄉村治理模式下,注重人才培養,引導治理主體依靠互聯網技術,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全過程,運用不同的治理手段,扮演不同的治理角色,共建共享農村社會發展成果,利用黨建云平臺,加強學習,相互借鑒,通過建立微信群,加強溝通,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實現鄉村“多元共治”。如村兩委干部的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積極開展為民辦實事活動,完善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為民辦實事的服務水平與質量,增強鄉村治理的有效力,提升鄉村治理的質量。
鄉村治理的根基在于產業興旺,以產業助推鄉村治理。充分利用“互聯網+黨建”進行招商引資,積極開展“黨建+企業”發展模式,助力鄉村治理有效。鄉村治理過程中始終將招商引資與鄉村的項目建設為重點,產業的發展是加快鄉村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鄉村黨政領導班子要通過政策的優惠,以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奔赴各地去進行招商引資,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聚焦“高品質”的農業產業,推動強產業、強融合,不斷延伸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特色品牌,助推農業提質、增效,助推鄉村治理。
積極聚焦“互聯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全過程,凸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力,構建“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有力凝聚鄉村治理向心力。
1.借力“互聯網+黨建”,健全鄉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充分利用微信群、QQ等網絡平臺,加強對村民的教育、引導,健全“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通過開展鄉村“星級黨支部”創建,以打造滿意黨支部為載體,發揮黨組織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引導村民破陋習、講文明、樹新風,打造一個和諧文明的鄉村。健全鄉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依托“互聯網+黨建”,搭建鄉賢參事議事平臺,打好“鄉情牌”,使得黨組織與村民之間的“圍欄”被有效拆除,鄉賢能夠更好地為鄉村治理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力量。構建鄉村治理中村民的自治實踐能力,打造“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的基層治理工作新格局,堅持鄉村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實現鄉村經濟發展久久為功。
2.依托“互聯網+黨建”,強法治重保障。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自治作用,開展全民普法,通過打造“紅黑榜”制度,激勵、引導農戶參與鄉村治理。設立村民矛盾糾紛調解辦公室,鄉村黨員干部作為調解員,以“互聯網+黨建”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筑牢調解“第一道防線”,能夠及時化解鄉村治理中村民遇到的各種矛盾,做到“村民小事不出村”“村民大事不出鄉”。同時,鄉村黨員干部聯合法律工作人員,通過線下+線上定期為村民提供一定的法律宣傳、援助服務,凸顯鄉村治理的法律保障。
3.通過“互聯網+黨建”,做好“黨建+文化”的文章。利用互聯網開設聚賢堂,以黨建為引領,強德治樹新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各種形式融入村規民約中,內化為村民的道德情感,外化為自覺服務社會的行動,促進鄉村治理。
網格化黨建能夠有效地將網格化服務與鄉村治理中基層黨建相融合,轉變過去鄉村黨員干部“管理”到“服務”的治理格局,促進鄉村基層黨組織更好地發揮其政治功能。構建網絡化黨建,能夠細化服務模塊,圍繞村民服務來制定功能,從而更好地為村民提供個性化、高質量的服務。網格化黨建要對鄉村中的黨員全覆蓋,由責任心強、業務能力強的黨員擔任網格員,保障“網格黨建”在上級黨組織的統一部署下,有序地開展各項服務工作。同時,構建“社區營造”的服務模式,充分地調動村民主體積極參與到鄉村公共事務中,激發鄉村治理的新活力。通過構建多元化的為民服務平臺,平臺作為“中介”角色,既能夠作為鄉村黨員干部與村民之間的利益協調者,還能夠為鄉村治理提供各種優質資源,更好地服務鄉村治理,助推鄉村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互聯網+黨建”為創新鄉村治理在規范性層面的實現提供了多種耦合,也為創新鄉村治理提供技術支撐。要真正發揮好“互聯網+黨建”鄉村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就要依托網絡媒體技術,調動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帶動力,發揮好黨組織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為鄉村治理注入鮮活動力,解決好鄉村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下的鄉村治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