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全 程 燕 劉雅麗 張 蓓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戰略部署,基于數字化時代的教育理念,從2012開始,筆者所在的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金融教研室努力將金融類專業建設的主要內涵(崗、課、證、賽、訓、評、創、管)與互聯網進一步融合,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數字化時代“一庫”“兩云”“多鏈”高職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新生態,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至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政策背景。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不斷推進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進一步實施,金融類專業教師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形勢,緊緊圍繞“互聯網+”行動、按照《中國制造2025》《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要求,從教學模式改革到教學標準制定,從專業建設到課程建設、平臺和空間建設到教學資源建設,從師資培訓到實訓基地建設,從文化傳承到創新創業教育,從信息化建設到國際化和全球化發展,從優化教學管理效率到細化教學評價實施細則,從德育培養到集團化辦學,從推動技能大賽到實現學歷銜接等,進一步拓展優化高職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新生態模式,實現職業教育教學的全要素、深層次改革,全面推動高職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2.專業變革背景。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金融類專業前身為2001年創辦的金融與證券專業,期間積極探索高職教育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與多家銀行和證券公司深度開展實質性人才培養合作,形成金融與證券(銀行方向)與證券與期貨兩個專業方向,為北京市金融業的建設與發展輸送了大批既適應市場需要,又具有較高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適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實際需求,在豐富校企合作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調研,2014年申報金融管理專業并獲批。2017年,證券與期貨專業成功向互聯網金融專業轉型拓展。適應北京經濟發展新常態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現在高職金融類專業形成四大專業布局:金融服務與管理、金融科技應用、證券實務、財富管理。
“一庫”就是資源庫。從2012年開始教研室逐步以金融類專業人才崗位需求為導向,開發顆粒化的課程學習資源、考試題庫、技能比賽平臺、實訓系統、學業測評體系、創新創業平臺、教學管理系統,建成了“能學、輔教,促訓,助管”多功能于一體的既有國家級也有校級的專業資源庫。
“兩云”就是職教云、云課堂。在資源庫的基礎上引入職教云與云課堂,創建個性化的教學環境,為資源庫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提供教學平臺。
“多鏈”就是以崗位(崗位群)職業標準為依據,以“課”為核心,以“訓考賽創”為關鍵,以“評”為促進,以“管”為保障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崗位分析、課程教學、實訓實踐、技能比賽、資格證書、學業評價、創新創業、教學管理八大應用鏈。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形成了高職金融類專業崗、課、訓、賽、證、創、評、管一體化人才培養新生態的培養模式,為破解高職金融類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當前高職教育面臨兩大問題:一是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并不斷普及,對各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何適應。二是現在高職學生是在網絡游戲中成長起來的,如何教授。因此,傳統的“黑板+粉筆+紙質教材”的封閉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當前的形勢,必須創新,本教學成果就是破解這些問題而形成的。具體表現如下:
在資源庫建設中,由于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欠缺,出現了多元化的問題,導致資源內容出現盲區,不能全面覆蓋專業基礎知識點及技能點;由于過于追求資源庫的建設率,忽略資源的質量,導致資源的利用率不高;資源庫建成后,其資源不能根據社會的變化、教學的需求等不斷更新。
當前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社會經濟發展,同時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支持和動力。但是,相對于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服務專業教學實效性并不高,課堂教學中教師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智慧課堂。
我們所處的社會最大的特征就是變化,而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知識,獲得的能力入職后很多都已經落伍,不能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社會的進步。因此,通過這種模式不能滿足學生職后發展的需要。
具體體現為:處理好三個關系,進行四個建設。
1.三個關系。(1)既要堅持國家標準、又要聯系區域發展實際;(2)既有分層、分類開發,也要滿足個性需求;(3)既要保持相對穩定,同時又要持續更新。
2.四個建設。(1)建框架:搭建資源庫總體框架,進行資源庫建設的頂層設計;(2)建資源:校企合作、開發結構化的課程體系和碎片化的教學資源與培訓資源;(3)建平臺:依托信息化手段,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持平臺;(4)建機制:構建平臺資源更新、運營、維護機制,確保資源庫持續更新,永續利用。
具體表現為:漸進式探索實踐三種學習形態,形成八條應用鏈。
1.實踐三種學習形態。(1)以視頻觀摩、教學互動為主的淺層學習;(2)實訓模擬與創新、創業為主的深度學習;(3)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
2.形成八條應用鏈。即高職金融類專業崗、課、訓、賽、證、創、評、管一體化人才培養新生態所對應的八條應用鏈:(1)崗位分析應用鏈:通過對行業企業與工作崗位調研分析和研討會,確定目標崗位(崗位群)職業標準,以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展教學;(2)課程教學應用鏈:線上與線下融通的專業課程教學應用路徑,學生泛在學習,教師開展移動教學;(3)實訓實踐應用鏈:將教學資源、在線平臺和實訓實習環節有機融合的應用路徑;(4)技能比賽應用鏈:積極搭建各種高職金融技能比賽網絡平臺,形成技能比賽網絡應用路徑;(5)資格證書應用鏈:高職金融專業課證一體化培養,因此,建立從業資格考試應用鏈,提高各類金融從業資格考試與1+X證書考試通過率;(6)創新創業應用鏈:培養高職生創新、創業能力,開展創新與創業活動是時代的需要,大學生培養應有之義,因此,創新創業活動與互聯網有機結合在一起,建立創新創業應用鏈;(7)學習評價應用鏈:串聯評價者、被評價者、評價環節、評價方式、評價標準等要素,形成了在線評價應用路徑;(8)教學管理應用鏈: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手段,建立教學管理的新型移動互聯網平臺,及時收集、匯總并解答學生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監督檢查學生學習情況、任務完成情況、職業技能增長情況,確保學生教學活動科學、安全、有效的推進。
專業教學的生態圈由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構成。
1.天時,即解決時間問題,通過互聯網技術的介入,專業核心課將打破“上課教室、上課時間”的限制,通過微課視頻、網絡直播等手段,將行業專家“實時”請入課堂,提高他們的教學參與度。
2.地利,即解決空間問題,構建基于數字化時代的開放性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真實業務引入實踐基地,從而在校內構建企業化實訓環境,用真實業務活動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加職業經驗。
3.人和,即解決師資問題,確保專業核心課程由校內專任教師與校外行業企業高技能兼職教師共同講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相對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立足于高職教育教學實際,將信息技術中“庫”與“云”應用于人才培養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通過電腦、智能手機等快捷高清終端設備,為教師、學生精準有效地投放個性化課程與碎片化資源,并迅速建立學生在哪里,學習就延伸到哪里,學生怎么想,教學方式就可以適當調整的學習平臺,提升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使得信息化手段能夠真正進入“能學”“輔教”的可持續發展“新常態”。
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系統豐富的教學“活資源”,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教學環境,塑造了適應教師移動教學與學生泛在學習的“活”課堂,從淺層到深度再到混合式的漸進式三種學習形態,實現了符合信息時代認知規律的“活”學習。從“活資源”到“活課堂”再到“活學習”,促成了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職業教學理論“做中學,學中做,終身學習”的有機融合。
圍繞專業教學“崗、課、訓、賽、證、創、評、管”八個重要環節開發應用鏈,重構數字化時代教與學新模式、新生態。具體是:一是通過結構化的線上課程體系,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無縫對接,實現教學結構由程式化教學向個性化教學轉變;二是通過網絡進行賽、創、證等活動。既提高了的效率,也符合高職金融專業的特點。三是豐富的實踐性資源促進了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資源庫基于專業教學與金融行業職業人才專業發展要求,動態更新,實踐生成,在學習資源上打破了金融職業人才培養體系與高職金融類專業體系的藩籬,貫通金融行業一線技能型人才職前培養和職后發展,為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體系一體化構建提供理論支持和路徑借鑒。
傳統的教學中,聚焦于教師的講授,以“教”為中心,而講臺下的學生往往昏昏欲睡,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非常差。而新模式下,以學生為中心,適應了網絡游戲下成長起來的學生特點,教學工作從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個講臺的傳統形態轉至多媒體移動終端、多層次、形象化、趣味性、多樣化的云教學狀態,形成“處處可教,時時能教”的教學新形態,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5年的實踐,呈現出到課率,抬頭率,補考率,即“兩高一低”的良好局面。與此同時,近五年來,每年都有學生參加金融行指委舉辦的金融技能比賽獲獎以及北京市教委舉辦的各類金融行業技能比賽,在校生多次榮獲國家和北京市級技能競賽榮譽,并有學生申請發明專利,自主創業,其技能水平有較大提高。2020年疫情期間的應用效果很好,保證教學的正常,高效運行。
憑借良好的技能與素養,我校金融類專業的畢業生對口率高,先后被招商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票據中心以及北京銀行、招商銀行、南京證券等金融機構錄用,畢業生在進入金融機構后都顯示了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很高的技能水平和業務水平,很快成為業務骨干,發展后勁足,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近五年畢業生跟蹤調查情況綜合評價優良率95%以上。
本成果的建設與實施全面提升了專業的教學質量、改善了教學環境、豐富了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了信息化應用能力,建設了信息化教學資源。市級名師2位、市級高創領軍人才1位、市級優秀教師1位、市級優秀青年骨干教師1位,多人次榮獲校級優秀教師、教學質量獎和教學與科研成果獎,被列為校級首批重點建設專業,近八年出版了系列教材5本和市級精品教材2本,主持的市級課題5項、校級13項,積累了豐富的教改成果。
學院先后與山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遼寧金融職業技術學院、長春金融高等學校、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交流,這些同行也紛紛表示肯定并愿意學習實踐,同時學院的互聯網金融專業還和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合作共建設國家級互金專業的資源庫,提高了我校金融專業的社會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