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劉 龍
2022年中央一號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鼓勵地方出臺城市人才下鄉服務鄉村振興的激勵政策。“設計下鄉”活動由來已久,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一樣的歷史使命,在我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職建筑規劃類專業應該重新審視現代鄉村問題,結合專業學科發展特色,重新探索“設計下鄉”的實踐方法。
從19世紀末開始,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一批知識精英為挽救衰敗的鄉村社會和經濟而發起“鄉村建設”運動。1929年,晏陽初先生帶領以大學教授、博士生為核心的團隊,前往河北省定縣,開展了著名的“定縣實驗”,深入定縣鄉村腹地,積極開展鄉野調查研究,充分了解民心民意、鄉風鄉俗,根據事實制定鄉村建設方案,是由內而外的鄉村設計模式[1]。20世紀末以來,以學者為核心的“鄉村建設”運動在溫鐵軍、杜曉山、賀雪峰、李昌平等“三農”問題學者的研究與實踐中得到延續和發展[2-5]。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2018年9月1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引導和支持設計下鄉工作的通知》中明確了“設計下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引導和支持規劃、建筑、景觀、市政、藝術設計、文化策劃等領域設計人員下鄉服務,大幅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文《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要加強鄉村規劃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支持熟悉鄉村的首席規劃師、鄉村規劃師、建筑師、設計師及團隊參與村莊規劃設計、特色景觀制作、人文風貌引導,提高設計建設水平,塑造鄉村特色風貌。
在此背景下,高校紛紛發揮專業學科與人才優勢,積極投入新時代“設計下鄉”中。高職建筑規劃類專業更是以發展專業群的契機,整合專業優勢,走進鄉村,把職業教育與設計下鄉緊密結合,以技術服務助力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投身鄉村振興。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于1958年,1979年開辦城市規劃專業以來,便積極投入到湖南省各地小城鎮、鄉村規劃與建設中,開展“設計下鄉”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9年至2005年市場化發展階段。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鄉村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國家連續5年下發三農一號文件,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學院以城鄉規劃專業為核心,以“師帶生、駐地工作”的模式積極投入到湖南各地縣、鄉、鎮的總體規劃中,完成了諸如湖南花垣縣、道縣等數十個縣(市)總體規劃和鄉(鎮)建設規劃。第二階段:2006年至2017年城鄉統籌發展階段,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明主”,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學校城鎮規劃、建筑設計專業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產教融合,完成了湖南省如瀏陽市、醴陵市、邵陽市、株洲市等大量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及服務脫貧攻堅工作。第三階段:2018年至今鄉村振興階段,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學院建筑規劃類專業,以專業集群的方式,全面開展“設計下鄉”活動,從村莊宏觀規劃到微觀建設,包括人才培養與后續跟蹤服務,深度參與鄉村振興[6]。
40余年來的“設計下鄉”經歷,我們體會到湖南地區的鄉村規劃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
大量村莊已經完成了村莊規劃,但是以政府層面為主導自上而下地主要由設計院完成的村莊規劃,由于任務量大,村民參與度不高,信息化程度較低等,導致部分規劃成果與建設實際脫節,村莊規劃指導性大大折扣。另外,傳統的村莊規劃主要指導村莊用地布局與產業發展,對于村莊人居環境的綜合整治鮮少深入設計,以至于村莊生活區總體品質提升較慢。
由于地方規劃建設管理人員缺乏統籌全局的專業技能,特色保護意識不足,出現很多“千村一面”或是“村容城貌”的建設現象;而村民在建設過程中又出現以個人利益為主,永續發展意識淡泊,片面追求城市生活的樣式,對傳統文化、地方特色缺乏足夠自信,出現開發強度過大,生態和傳統風貌破壞的情況,村莊原有肌理和山水格局在現代村莊生活中逐漸消失。
湖南省現有1500多個鄉(鎮)、2.4萬多個村莊??h級及以下規劃建設管理部門中有建筑規劃類專業背景人員不足10%。按目前廣州市、上海市、成都市等地先后實施鄉村規劃師制度“一鄉一師”來看,湖南地區的駐村服務專業人員缺口量還較大,且城市建筑、規劃、景觀等設計人員對參與鄉村規劃建設因設計費偏低、條件艱苦等原因而顯得內生動力不足、用心用情不深。
湖南的多數鄉村與高校在設計服務上聯系較少,特別是湘西等較為偏遠的地區,由于信息的閉塞和交通的限制,雙方未能形成良好互動互補。傳統的管理思維束縛了鄉鎮管理干部,認為村莊規劃設計只是與設計單位合作的行政任務,而忽視了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職能。高校也疏于宣傳和擴展自己在人才與專業方面的優勢,只著手于和教科研相關的設計任務,輕視了偏遠地區廣闊的產教融合平臺[7]。
“設計下鄉”活動通常是不定期的公益活動,多由各高校教學系部自行組織,甚至是老師個人組織,沒有專門的部門與經費給予支持。“設計下鄉”活動就會因時間和地域條件受限,也只能做到“蜻蜓點水”般的代表性服務,后續的跟蹤與回訪更是無法得到保證。
因此,在新時代機遇下,面對鄉村諸多的問題,“設計下鄉”應該創新工作模式與方法,以新的目標和面貌去履行鄉村振興的任務與使命。
新時代的耕讀教育面向青年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和三農情感,匯集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為鄉村現代化發展貢獻智慧力量。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城鄉規劃、建筑設計、風景園林設計、建筑室內設計等建筑與規劃類專業,將“耕讀教育”與專業教育、技術服務、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與讀”之外深“耕”細“做”。融通學校為場域的“學園課堂”、設計企業為場域的“產園課堂”、小城鎮大農村為場域的“田園課堂”,立足傳統“設計下鄉”創新了規劃建設人才“耕讀三堂”培養模式,將“三堂”聯動作為高職建筑規劃類專業培養鄉村規劃建設人才和“設計下鄉”服務新平臺。
區別正式的設計院單位,在學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建立美麗鄉村工作坊。由于工作坊體量小,機制靈活,又依靠高校,面對村莊規劃設計的中小型項目,就顯得格外匹配,工作坊也將成為鄉村規劃設計行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力量,為鄉村規劃建設項目的孵化擴充了新的基地。教師帶領學生在短暫的時間內組織設計實踐,讓方案設計從現場生成,具備高吻合度的可實施性。另外,工作坊同樣可以留住學生繼續為鄉村規劃建設而奮斗,給畢業生創新創業帶來了很多的契機和條件。2020年,學院美麗鄉村工作坊項目《菜地重生計劃—美麗鄉村》在湖南第六屆大學藝術展演活動中獲得二等獎。
高校積極主動參與到由地方政府或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牽頭組織的“設計下鄉”競賽,在活動過程由政府行政部門提出比賽目標與要求,高校創造條件讓村、鎮、縣的相關負責同志參加研討和設計,通過活動的影響力,擴大村莊知名度,同時比賽成果作為村莊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2019年,學院就在湘潭市政府主辦“設計下鄉”農村人居環境志愿服務大賽中共獲得了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兩個優勝獎。隨后2020年,2021年都陸續參與了湘潭市響水鄉美麗屋場公益設計、湘鄉市美麗屋場設計活動等。通過設計競賽等公益活動,明顯打破了以往校地聯系不緊密的問題,由政府做導向,高校與鄉村很快就能在彼此需求中找到共識,且形成共生關系。
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成立以專業教師為核心的幫扶工作隊,駐點幫扶一個縣或一個鎮。選派駐村工作隊是加強脫貧攻堅一線工作力量、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其工作內容不僅僅是參與村莊規劃與設計,內涵是需要工作隊轉換角色,以村民的視角去審視“設計下鄉”的工作內容,更需要工作隊從頭到尾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各個環節,深入參與村莊規劃建設,當然,駐村對口幫扶的模式,更需要師生具有較為全面的綜合能力。學院2021年被湖南省自然資源廳遴選86個鄉村規劃綜合服務團隊。團隊對口服務邵陽市新邵縣,為期兩年,每季度駐村不少于15天,工作內容包括村莊規劃前期工作指導、專業培訓、駐村調查、助力規劃編制、參與咨詢論證、參與方案審查、指導成果入庫、后期跟蹤服務等。工作過程由省自然資源廳通過APP小程序全程監管。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因勢而為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該學院緊密對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服務區域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為核心,圍繞技術服務、人才培養與培訓、科技創新、機制體制研究等方面展開工作,對外作為橋梁聯系省市相關職能部門和鄉鎮、村政府。該學院的成立不僅為高校“設計下鄉”提供了保障機制,更為后“設計下鄉”時代提供持續動力,給“設計下鄉”在新時代下開花結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8]。
鄉村振興是我國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嶄新階段,也是重要階段,筆者以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總結了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建筑規劃類專業從創新育人模式、建立鄉村工作坊、參與競賽、成立鄉村振興學院等方面創新“設計下鄉”的新服務模式。主要目的是既能有效提升高職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也能深入鄉村開展設計服務,從宏觀到微觀,持續幫助鄉村人居環境提升,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鄉村的建設與發展將會持續不斷地變化,高職建筑與規劃類專業作為服務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體之一,也將會一直不斷探索“設計下鄉”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