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立 朱艷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提供了新思想、促進了新思考、引發了新探索[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先后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各級各類學校貫徹實施勞動教育提出要求,指明方向。高校要不斷探索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勞動教育路徑,以期實現勞動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揭示了勞動中所蘊含的勞動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具體包括:第一,勞動創造人、創造人類社會[2]。人類勞動不僅創造物質財富,還提供了構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有力論證作為勞動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原理,無情駁斥英雄創造歷史、神創造歷史、觀念創造歷史等唯心主義觀點[3]。“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4]勞動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作用,深刻詮釋勞動崇高、勞動偉大。第二,勞動幸福觀。勞動創造物質財富,也創造精神財富。人們通過勞動為社會創造價值,同時充盈著人的精神世界。勞動者享受著來自現實勞動的滿足感、愉悅感和收獲感。因此,要將個人的成長奮斗積極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之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第三,勞動解放思想。人通過勞動成為人,也通過勞動解放和發展自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勞動者在被剝削、被壓迫中喪失自我、不斷異化,而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者才能從資本家的剝削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從“工資勞動”向“自由勞動”的勞動解放。勞動的歷史性決定了勞動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當人們的吃穿住行的質和量方面還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時,人們是不可能獲得解放的[5]。因此,人們只有通過勤勉勞動、誠實勞動,建立一個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這也便是勞動教育的意蘊。
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做法早有體現。遠古時代,引領子孫后代與自然抗爭,開辟天地,在傳授勞動經驗過程中實現教育。進入封建社會,官學重六藝,其中就包含勞動實踐的內容;私學注重“學貴適用”,將實踐作為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代以來,新式學堂開設各種實用類課程,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工學結合、工學并進的教育教學方式普及。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思想,一直遵循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由于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為滿足工農業生產建設需求,我國的勞動教育重點關注學生的體力勞動。改革開放以后,為扭轉之前的認知偏差,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出了具體內容和方式上的要求,即既要滿足當前需求,又要考慮未來技術發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將勞動提升到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6]。
奮力奔跑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艱巨、環境艱險、道路艱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7]勞動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物質精神財富、破解制約發展頑疾的內在訴求和重要主題,然而,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勞動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中的重要價值。同時,過去高校勞動教育不同程度存在勞動教育價值被矮化、地位被弱化、機制被虛化、內容被窄化、考核評價被淡化的問題[8]。認清勞動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立足培育時代新人的客觀現實所需,補齊短板、強化弱項,構建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尚勞一體化育人格局。
一是學生對于勞動的認識和觀念是開展勞動教育的起點。清晰地認知有助于學生勞動教育情感的深化。當前學生對于勞動教育雖有一定的認識,但是認知程度不高,并沒有完全認識到勞動對于促進自我全面發展的重要價值,部分同學甚至認為勞動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是浪費專業課學習時間。二是學生對于勞動的情感和情緒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助推劑。深化學生對于勞動的認同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有助于堅定學生的勞動信念。當前大部分學生在家中主動承擔家務的主動性不強,在校期間因宿舍勞動引發的人際關系矛盾時有發生,部分學生參與服務性勞動的主要原因是各類評獎評優的要求。三是學生的勞動意志和勞動精神是開展勞動教育的穩定器。堅強的勞動意志和勞動精神能夠使學生從自發勞動向自覺勞動轉化。在勞動過程中,往往需要勞動者在腦力和體力方面都有所付出,一旦學生勞動意志不夠堅定或是缺乏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勞動精神,就會輕易放棄。當前大部分學生不能夠自覺勞動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耐心,怕苦怕臟怕累。四是學生的勞動行為與表現是開展勞動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自覺性的勞動行為能夠使學生的勞動認識更加深入、勞動情感更加深化、勞動意志更加堅定。然而當前學生缺乏社會性勞動,更體驗不到勞動所帶來的價值。大多數學生的勞動僅限于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整理房間、掃地、擦桌子、倒垃圾等,技術難度更大的縫補衣物、做飯等勞動能力不足。
一是勞動教育單一化傾向。高校勞動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相關勞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實踐鍛煉,促進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科學改造世界,并在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提升和個人全面發展。因此,學校只有通過德智體美培養學生勞動素養,并通過勞動實踐加以固化,才能達到勞動教育培育人的最終目標。當前,一些高校單純地將勞動教育異化為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或是窄化為培養某一方面的勞動技能,而且簡單地將某些專業實踐課程、手工類通識課程牽強附合為勞動教育,缺乏多樣復合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弱化了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二是勞動教育淺表化傾向。在勞動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最核心的目標是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而絕大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單純的“你聽我講”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的文化環境創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好的資源環境沒有利用起來,好的平臺載體沒有搭建起來,好的教育教學沒有實踐起來等情況。在勞動教育的校外實踐中,由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沒有建立起勞動教育的協同育人方案,學生在參與校外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存在勞動時間短、勞動次數少,勞動實踐基本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體驗程度,不能夠使學生形成勞動經驗和價值認知。三是勞動教育機械化傾向。當前我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課程滲透、專業實習、勤工助學、生活管理和校園活動等,雖然形式多樣,但是專業性和時代性卻有待加強。當前所開展的勞動教育往往還是跳不出傳統勞動教育的模式與內容,出現與時代脫節、與興趣相悖等發展遲緩的現象。而且雖然結合課程特點對勞動教育進行了有機滲透,但沒有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專職的勞動教育師資、沒有建立有效的督導激勵機制。專業實習、勤工助學、校園建設等雖然包含勞動教育的因素,但主要不是針對勞動教育設置的,教育效果受到影響。
在勞動教育中,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影響深遠。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學生較長時間受到良好家庭環境的熏陶,更易于養成良好勞動素養;同時,對于來自父母的教誨,學生更聽得進去、做得下去。然而,也恰恰是家庭勞動教育觀念的缺失,導致學生缺乏基本的勞動素養。究其原因,一方面來自家庭的溺愛。當前絕大多數學生是“00”后獨生子女,被稱為“千禧寶寶”“421家庭”,他們普遍是在家人的萬般呵護中成長。即便是最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孩子也沒有機會獨自完成,導致進入大學或是社會,沒有了家庭的呵護,生活不能自理,無法獨立生活。另一方面來自學業的壓力。由于社會風氣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更看重孩子能夠在學業上取得優異的成績,因為他們認為良好的學業才是孩子將來尋得一份好工作、謀得一個好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很難培養出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學生。
一是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勞動教育作為大學生必修環節,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規定相應課時,要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二是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程和通識課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等內容,普及與學生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通用勞動科學知識,幫助學生掌握通用勞動科學知識,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社會主義勞動關系。三是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將勞動教育有機納入專業教育中,強化勞動鍛煉要求,要與服務學習、實習實訓、科學實驗、畢業設計等有機結合。
一是常態化推進主題教育活動。把勞動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整體規劃,結合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等,組織師生集中開展勞動教育專項主題教育活動。二是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宣講。依托“青年巡講團”“輔導員論壇”等載體,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勞動教育理論宣講,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三是強化典型事跡引領。邀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優秀校友走進校園與師生面對面,發揮其在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是與文明寢室建設相結合。把文明寢室建設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培育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二是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結合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面向社會的服務性勞動教育,強化學生公共服務意識和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三是與文明校園建設相結合。建立勞動責任區,以班級團支部為單位,負責責任區的日常衛生和秩序的維護,讓學生積極參與校園衛生保潔、綠化植樹等勞動實踐和管理活動。四是與勤工助學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加強校內勤工助學崗位管理,引導學生體悟“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道理。五是與創新創業相結合。引導學生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學習應用,提升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升創造性勞動能力,提高勞動教育的承載能力和勞動教育開展質量。六是與實習實訓相結合。在專業學習、實訓等實踐環節中,擴大勞動教育實踐學時,支持學生依托專業優勢,鼓勵學生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參與勞動鍛煉,豐富學生勞動體驗。
一是建立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為依托的協同實施機制,形成勞動育人合力。二是建立勞動清單制度。將文明寢室創建、文明教室創建、文明校園創建、志愿服務、實習實踐等納入勞動清單,進一步明確勞動實踐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三是建立綜合評價體系。設立第二課堂學分、德育學分,結合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情況,按學期予以學分獎勵。定期開展勞動教育總結表彰工作,對育人過程中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