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婷
移民社區是一個較特殊的社區,由不同鄉鎮(街道)的不同村(組)村民移民而來,他們來源地較為分散、人員架構復雜、生活習慣不同,管理較為困難,勢必在管理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是由于移民政策的原因,社區居民的戶籍、資源配置等問題是二元結構的構成因素,他們一邊是原村委會的村民,一邊是移民社區的居民,存在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和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出現管理制度二元化現象。二是移民社區居住的大量居民,其本質還是從各村鎮移民而來的農民,移民使的他們改變了原有的勞動方式,不得不從事比較陌生的行業。
新居住模式發生了改變,傳統的散居習慣被打破,由原來的庭院式住宅到現在的樓房化安置。由于他們都是從其他鄉鎮移民而來,還不習慣當地的生活,短時間內也融入不到當地的生活,加之他們與原來的鄉鎮村委沒有完全脫離,黨員關系和戶籍等都沒有轉移到新的社區,一些日常事務和惠民政策的業務辦理基本上還保留在原來的鄉鎮,還屬于原村委會管理,平時雖然居住在社區但有事還得回“娘家”去處理,這些都導致社區公共服務不平衡出現供給失衡。
搬遷前,占主導地位的是村落、鄰里,人際關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大部分人按照“熟人社會”的邏輯開展社會行動,以傳統道德和禮俗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搬遷后,人們看是住上了樓房,居住現代化了,但是他們之間以前互不相識,沒有任何聯系,交往溝通相對較少,打破了鄰里血緣的限制,彼此之間的信任要重新建立,傳統道德和禮俗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退化。
移民后,民俗習慣不得不由于社會環境、生產生活發生改變而被迫發生改變。他們會因為文化、信仰、價值觀而發生分歧,會產生不適應、不理解、不認同的失落感。很多居民思想根深蒂固,還總想著原來的村莊,總覺著在這里沒有歸宿,他們還沒有完全融入到這個社區,存在身份認知模糊與對社區認同不足等問題,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不高,社區凝聚力不強。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當前易地搬遷移民社區治理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健全社區管理制度。以黨建引領工作,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區域大黨建”格局,吸收移民鄉鎮(街道)各行政村、移民社區扶貧車間及各行業領域黨組織負責人進入社區兩委班子,共同研究轄區內重大事項,解決存在問題。打破戶籍和黨組織的隸屬關系,以小區、樓棟、單元建立黨支部,實現各支部黨建互聯互動互補,實行黨員到原行政村和移民社區“雙報到”制度。為便于管理要建立健全移民社區的有關制度規定,如居民公約、一約三會、治安、衛生、婚喪喜慶等相關制度。
創新社區管理模式。大力宣傳,發揮好社區服務功能,把社區內“一場所六中心”等各種活動場所充分利用起來,樹立“一站式服務”理念,打造為民服務平臺,切實為民辦好事解難事,提高為民服務效率。搭建貧困戶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交流平臺,成立貧困戶就業宣傳突擊隊入戶宣傳就業政策、積極召開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創業座談會、與用人企業(單位)對接召開崗位推介座談交流會等;建立紅色黨建小驛站為居民提供日用、農具等日常生產生活用品,滿足他們的需求,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們走出家門,走進社區,充分享受社區的美好和諧。
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在社區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居民運動會、評比活動等群體性活動激發群眾參與管理的熱情。社區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增強居民參與度,擴大互相交往交流,增加社區成員之間的情感,培育社區歸屬感,讓居民盡快融入新的生活。讓原鄉村德高望重和經歷豐富的人參與到社區治理中,發揮他們的獨到作用,增強自治能力。
以社區為中心,建立居民議事廳。創新搭建“一事一議”居民議事協商平臺,通過“走、訪、議、評、審”五個程序,動員他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提升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進而增強社區的凝聚力。配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愛心驛站、圖書閱覽室、健身娛樂室、綜合便民服務大廳、鄰里中心、日間照料等公共服務空間,收集來自不同村落移民的老照片,保留他們原來的風俗文化和集體記憶,從而構建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環境,增強他們的心理歸屬感。
移民社區的治理是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形式,事關國家發展大計,社會穩定和廣大移民們的切身利益,對移民社區的科學綜合治理是今后社區工作的重中之重。移民社區治理工作一直在路上,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模式,扎實做好移民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讓他們搬出來、穩得住、能致富,并且對生活充滿信心。